北京治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tslf/161127/5059033.html去年初冬的一天,经高密市原作协副主席、作家丁元忠介绍并陪同,笔者到密水街道卣坊社区,采访了年12月入伍、参加过国庆七周年阅兵式的高密籍老兵王学太。
(王学太老人。邱昭山摄)
老人坐在轮椅上,气色尚好,耳朵不背,脑子还灵便,瘪约着嘴,光头。丁元忠热情地向老人打招呼,问老人还认得他不。原来,丁元忠是在高密胶河农场长大的,父亲曾当过农场场长兼*委书记,而老人年自部队转业后,在胶河农场当起了一名履带式拖拉机驾驶员,与丁元忠的父亲有过工作上的交集,是其父的一名下属。老人还记得丁元忠父亲的名字,当丁元忠说起自己的哥哥和自己的乳名时,老人努力地点了点头,仿佛自记忆的长河里打捞起一些什么。
(笔者与王学太老人合影。丁元忠摄)
王学太,年2月生,今高密市姜庄镇卞家屯人。出身贫农,亲弟兄三个,他上面有两个哥哥,父亲在王学太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大哥说上媳子(媳妇)后,母亲领着二哥、他和妹妹一块儿过日子。弟兄三个都曾给地主扎过“觅汉(长工)”。童年的时候,王学太和母亲一起要过饭。十四五岁上,王学太去给本家的一个叔伯大爷扎觅汉,那大爷家有地几十亩(指老亩,卞家屯一带1老亩顶现在4亩)。王学太出力流汗地干活儿,有时候没白日带黑夜,得到的待遇是,除了管吃,一年还分一斗(约60斤)高粱米,但是大爷比较“嘎固”,一斗米还要分三次给。土改的时候,群众在区村干部的发动下,起来斗争恶霸地主,包括斗争王学太的这个大爷。先是一个姓丁的领着起来斗争,用扁担打恶霸地主。王学太在情绪激愤下,也跟着打了几杠子。后来他的这个大爷就被拖到村外的一处水湾枪毙了。
王学太家里原来没有地,土改的时候分了8亩。当时有的村民怕地主报复,不敢要地。王学太那时已是基干民兵,他给母亲说:“为什么不敢要?人家敢给咱分,咱就敢要!”王学太说:“八路好,八路给穷人分地。”那时,对人民解放*,老百姓一般仍称“八路”,并把八路与共产*视为一体。那时,占农民大多数的贫雇农之所以发自内心地拥护八路*,拥护共产*,积极参*参战、出伕支前、供应粮供应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八路*和共产*让他们在经济上得到了很多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实实在在的、最大的物质利益——土地,在*治上不但有了对乡村事务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而且有了翻身当主人的尊严感,所以,他们豁上命、破了家、跑断腿、流尽汗,也要跟着共产*,跟着八路*,走下去,干到底。曾任华东野战*参谋长、第三野战*第八兵团司令员的陈士榘将*说过:“我们解放*三年打败了武器装备精良的国民*万*队,就因为我们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在三大战役中为解放*做后援的农民就有万人!”
年夏秋,“还乡团”跟着大举进攻的国民*陆*副总司令兼胶东兵团司令范汉杰指挥的部队反攻倒算,在胶东解放区大肆杀人,处于国共“拉锯”一线的高密(经华东局批准,高密县随滨北专署于年7月由滨海区划归胶东行*公署领导)也成了重灾区。据统计,年夏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原高密县、胶高县(年9月胶高县撤销,西部划归高密县)就有*员、干部、群众被还乡团杀害多人。王学太所在的姜庄区被杀人,其中婴儿48名。因为当了基干民兵,又参加斗争了恶霸地主,根据胶高县委的部署,王学太跟着姜庄区的部分乡村干部、*烈属、土改积极分子,跑到胶东解放区尚未被国民**队占领的根据地活动(也可以说是“逃难”),先后到过平度县、莱阳县、牟平县等。那时,尚不满16周岁的王学太背一杆和他的身高差不多长的沉重的汉阳造七九步枪,随着大队人马,在烽火硝烟中,像惊惊惶惶的麻雀群,一日数惊。幸好,胶东解放区在抗日战争中就成了革命的坚固堡垒,群众基础好,王学太他们得以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由根据地的粮站或区乡负责粮食供应),不用花一分钱。
年底,华东野战*内线兵团(东线兵团)在许世友司令员、谭震林*委等的指挥下,胶东保卫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击溃了国民*胶东兵团,失陷的大片土地得以重新解放。王学太跟着姜庄区的部分乡村干部又回到了劫后的家乡,为了更好地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家乡,他直接参加了区中队,跟着区中队长岳显才,积极与国民*留下的地方保安部队、乡联保队作战,清剿其散兵游勇,协助村里进行锄奸除霸。那时,区长是岳显明,岳显才和岳显明都是王干坝(有高密北部“小莫斯科”之称,北距卞家屯五里)人,区指导员(即区委书记,当时*组织未公开,对外称指导员)是李善本。为了支持人民解放事业持续强力发展,年春,胶高支队、胶高武工大队和高密县团、高密县武工大队升级编入主力部队。年12月,随着淮海战役仍在继续进行,随着不久之后就要迎来全国解放,前线急需大批兵员,于是,包括姜庄区中队在内的胶高县、高密县地方武装力量又一次大规模升级为正规部队。王学太说,他当时参加的是二十四*,*长是有名的皮定均。笔者查考有关资料,王学太当时参加的应是华东野战*第六纵队,该纵队于年1月改编为第三野战*第八兵团第二十四*,*长王必成,*委廖海光,皮定均时为该*副*长。
笔者问王学太老人参加解放*害怕不。他说:“不害怕!不害怕!”问他为什么参加解放*,他说在区中队没子弹打,到了部队上子弹开着打。这个理由听起来一点儿不“高大尚”,甚至有些好笑。但老人当年或许真的就是这么想的,毕竟他那时尚不到17周岁,还有些孩子气。
等王学太和他的战友经过一番训练,赶到前线,淮海战役已经结束。后来,他参加了渡江战役。王学太说,当时部队上下高喊的口号是:“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其实,蒋介石当时已经下野,回到了老家——浙江省慈溪县奉化,不过仍处心积虑地遥控“*国”**,还呆在南京的是毫无实权的代总统李宗仁。但蒋介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经成了神州大地上贪腐、苛刻、凶残的落后力量的代名词,即将打过长江去的解放*喊“活捉蒋介石”,当更能激发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斗志。从小要过饭、后来扎过觅汉的王学太守着笔者念叨:“蒋介石祸害人……祸害老百姓,连抢带夺……”想来,几乎天天坚持写日记,大讲特讲“修身养性”、乃至“救国救民”之道,也曾投身于辛亥革命,也曾有过一腔热血的蒋中正先生,如果得悉他(还有他的*队等)在大陆上无数的老百姓、尤其是当过他的子民的广大贫雇农心目中的这种印象,该是何等心境!是否要狠狠地撞一撞南墙呢?其实,此正所谓“水亦载舟,水亦覆舟”之至理!
王学太回忆,渡江战役期间,他所在连的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第二十四*七〇师二〇九团二营机炮连,连下面有两个重机枪排、一个迫击炮排,迫击炮排有3门八二迫击炮。当时,每个战士配备一支步枪,带子弹-发。一艘小的木帆船上约有一个班的战士,一般11个人,船上架一挺重机枪,同时配备船工和水手。渡江从年4月21日晚上8点左右开始,那天没有月亮(笔者查了一下,当时正值下弦月),不阴天,敌人自江南岸打来两发炮弹,溅起两大片水花,但没有打中他们班所在的船。
(人民解放*横渡长江)
渡江后,王学太随部队一路追击敌人,打到了杭州(年5月3日解放杭州)。在解放南京不久,韩指导员介绍王学太入*,誓词是四句,王学太还记得其中两句“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他说,入*本来有两个月候补期,但他是贫农,无候补期,入*即为正式*员。他说,解放南京那工夫,*组织在*队内还没公开,*组织公开是在解放杭州以后。我记得29年前采访柴沟镇柴沟村原*支部书记、曾在解放战争时期荣立特等功的王德顺老人,他说自己在年*的生日那天秘密入*,当时*组织在部队不公开。有的人认为,人民*队是中国共产*建立的,因此*组织自年秋收起义部队经过“三湾改编”后,在人民*队里就公开了。其实这是误解。*组织不但在地方上,还是在*队里,在新中国建立前的绝大多数时间内是不公开的,这一真实细节,正是革命斗争具有艰巨性和残酷性的一种侧面反映。
解放舟山群岛期间战前大练兵,王学太带领一个班(时任二营机炮连二排一班副班长),爬山快,打枪准,被师部批准荣立二等功。
年10月,王学太随部队在有着“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修山路。由于他肯吃苦,能流汗,修路速度快,受到上下称赞,被师部批准荣立一等功。
在其功劳证通排的内页上,有部队番号和立功者姓名为手写体、其余均为印刷体的正文,竖排,自右向左,内容为(已将原来为繁体的部分字改为简体):
兹有二〇九团二营机炮连王学太同志,在此次闽北修建任务过程中,由于□□□□,经评定为一等功,特发给此奖证,以示鼓励,并望益加努力,争取功上加功!
右给王学太同志收执
师长陈仁洪副师长*光裕副*委时生参谋长*祖煌主任夏同浩
一九五〇年十月廿六日
(盖有部队关防)
在这份功劳证封面的左面上,除印有“功劳證”三个红色的较大的字外,还有这样的彩色的画面:在一些云彩的衬托下有一轮刺目的太阳,在太阳的照耀下,解放*指战员在崇山峻岭中不辞辛苦地修路,前面两排人在用劲拉着大石碾子,后面两人在拼力推着大石碾子。另外印有:“字第□号中国人民解放*廿四*七〇师*治部印发”。其右面上印有“加强*的团结,密切团结群众,认真虚心学习,保持革命荣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本图片及上幅图片所示为王学太立一等功证书内页及封面)
年7月,部队在浙江平湖进行*事训练时,王学太被营*委批准荣立三等功。其立功缘由有这样三点:“1、*事学习表现,晚上用灯口瞄靶,射击成绩命中十三格。2、对班同志虚心教育,装子弹定表尺。3、投弹学习,利用空时锻练,由35打到45公尺。4、团结方面,有意见能让步,能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王学太三等功证书内页)
年12月,王学太随 第一支坦克部队上了朝鲜。此时,他所在的部队是 第十六*四十六师。王学太说,第十六**长是杨勇。据查考史料,该**长为尹先炳。第十六*是当时我*唯一一支“合成*”,包括四十六师在内的两个主力师各增配了一个炮兵团和一个坦克自行火炮团,主要担负反空降和抗登陆的作战任务。四十六师下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曾用炮兵第团番号),1个坦克自行火炮团(年9月组建师战车团,后改称坦克自行火炮团)。王学太即属于这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的一员。
参加抗美援朝前,王学太被选派到设在徐州的坦克基地进行战车训练。他回忆,当时苏联派来了一个坦克团,对中国学员一对一地进行辅导。王学太因为没有文化(入伍前是文盲),学开坦克,费了很大劲儿,挨了苏联教官一些尅。但他脑子灵活,加上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驾驶技术。离开徐州奔赴朝鲜的时候,他已成长为一辆中型T4坦克的车长。 战士驾驶的坦克为苏联*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的装备。一辆中型坦克内有坦克乘员(又称坦克手)4人,包括车长、一炮手(又称炮长)、驾驶员、二炮手(又称装填手)。王学太作为车长,负责观察、选择目标、操控高射机枪,其他坦克手,如炮长负责操控主炮,装填手负责选取和装填炮弹,驾驶员负责驾驶坦克。王学太既是坦克车的战斗员,更是坦克车的指挥员。
( 坦克团之一部)
在朝鲜停战协定即将签订的时候,驻防在朝鲜西海岸的四十六师坦克自行火炮团突然发生了一件事儿,让一贯在部队里表现优良的王学太挨了一顿结结实实的批评。
当时,王学太和他的战友驻扎在一座山上,美国鬼子则在米的山下。为了保护金贵的坦克车,王学太他们轮流在坦克车周围站岗。每个坦克手都腰扎武装带,在武装带上佩挂一把五一式手枪(仿苏制托卡列夫*用手枪),同时配有24发手枪子弹和一根20公分长的擦枪条。王学太所带的三名坦克手中,有一个是山东省高唐县人,20多岁的年纪,浓眉大眼,个子在一米七开外。一天晚上,正在站岗的他擅自离开岗位,溜到山下,半个钟头的工夫,未放一枪,带回来一个美国大兵。原来,他悄悄摸到美国鬼子的哨位,趁站岗的一个美国大兵大意,冲了上去,用擦枪条穿着这个大兵的腮帮子,连拖带拉,于是带回来一个俘虏。这事儿在我*阵地上引起了轰动,那个高唐小伙子成了很多战士心目中的英雄。他擅离岗位确有错误,但毕竟俘虏了一名美国鬼子,师部还是给他评了功。在给他发放功劳证的同时,师首长批评团部,“怎么教育的战士?没请假,就下山抓鬼子,这个乱劲,还中?”依次批到车长王学太的头上。连长问王学太,这名战士摸下山抓鬼子,他事先知不知情。王学太实话实说:“不知道!要知道,他捞不着去!”王学太作了5分钟的情况汇报,挨了20分钟的重重的一顿批评。现在回想起此事,王学太还有些懊恼:“他立了功,我挨了批!”
(据史料载,年6月,第十六*奉命赶到朝鲜西海岸接手第一线防务。*长尹先炳不时派出小分队偷袭敌*。该“合成*”的实力让美*惧怕。当尹先炳想大干一场的时候,朝鲜停战协定于是年7月27日在开城板门店签订。)
王学太当兵十年,唯一的一次受伤,发生在朝鲜战场。年农历正月,王学太和战友们吃住在一座山的坑道里。坦克车也藏在坑道里,战士们还为它做了伪装。山是石头山,树几乎被炸光了。当时我*的后勤补给已有所改善,王学太和战友们基本能吃上饭,有时还能啃个罐头,渴了就喝坑道壁上流出的一股泉水。空的罐头盒是个好东西,大家多用它来装大便,装满了就朝山下扔,美国鬼子以为我*又来骚扰了,就盲目扫射一番。让敌人白白受到惊吓,还消耗了敌人的枪弹,这让 指战员很觉惬意。有时,在确认无危险的情况下,大家也钻出坑道来解大便。一次,王学太和一位战友都要出坑道,王学太说让他先出去看看(侦察一下)。没有发现情况,王学太就蹲下了。哪知这时美国飞机飞来了,王学太赶紧卧倒隐蔽,不想美国飞机扔下一颗炸弹,爆炸的石头纷纷砸下,有一两块碎石砸到了他的腰部,受了轻伤。医院,腰里上了一块钢板。伤愈后,他又回到了原部队。后来,王学太被评为乙等一级残废。
(王学太荣获的部分纪念章)
年,吃西瓜的时节,正在朝鲜平康郡修飞机场的王学太和他的战友被调回国内。王学太奉命至校址位于北京市长辛店朱家坟(即二老庄,原侵华日*兵营)的解放*第一坦克学校报到,成为一名新学员,接受了严格的技术培训和*治教育。
年10月1日,24岁的王学太作为第一坦克学校的一名学员,参加了国庆七周年阅兵式。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国庆阅兵,也是唯一的一次雨中阅兵。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乘车冒雨检阅了受阅部队,并向全*发布了命令。参加阅兵式的部队有:*事学院、石家庄步兵学校、西安炮兵学校、南京工兵学校、第一坦克学校、徐州第五航空预备学校、大连海*学校、第五海*学校、警卫第1师、坦克第1师、伞兵教导师和步兵5个*、炮兵4个师、防空*1个师另1个团、大连机械化师等部队,共人。据当时的《解放*报》报道:“受阅官兵们在雨中随着*乐的节奏,挺着胸膛,踏着雨水,精神饱满地齐步向前行进。官兵的衣服全都被雨水打湿了,他们身上蒸发出的热气,形成了一层乳白色的薄雾,在空气中升腾。”
第一坦克学校的受阅官兵组成一个徒步方队。该方队前面有领队,后面每20人排成整齐的一排,共10排,王学太的排位是第10排从左往右数第8名。他和战友们精神抖擞,在雨中随着*乐的节奏,挺着胸膛,踏着雨水,步伐整齐,步态矫健,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天安门,向*和国家领导人,向应邀参加国庆典礼的50多个国家的兄弟*的代表和外宾、驻华使节、外交官员,向首都50万干部群众,展现了我*指战员的潇洒英姿、高昂斗志,表现了人民*队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压倒敌人、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能够有幸参加天安门国庆七周年阅兵式,成为老兵王学太一生中最美好、最珍贵的回忆。
(本图片及上面三幅图片所示为年国庆阅兵式部分镜头)
自朝鲜回国后,组织上送王学太到洛阳坦克学校学文化,集中学了一年,基本上能认识个汉字。
年,王学太复员,*衔为预备役少尉,级别为副排级。
(王学太预备役*官证内页)
组织上给了他元安家费。这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让他感觉沉甸甸的,有些受之有愧。复员时,他未要残废证,他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要为国家减轻一些负担。经组织介绍,他转业到高密胶河农场工作。因为在部队里学过开坦克,又是建国前的*员,当时的农场场长兼书记丁立玺就安排他开农场仅有的一台履带式拖拉机。他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直干到退休。年,国家一个月发给王学太老人元,一年再补助0元。作为农场离休干部,说起这些,老人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神情。
年,长得高鼻亮相、眉目清秀、尚在部队服役的王学太经人介绍,结了婚,媳妇是夏庄镇益民村人,19岁,在家务农。老伴和他相濡以沫,活到年,享年81岁。当时,介绍人要给王学太介绍个媳妇,问他:“中不中?”他很干脆:“中!”
我问他,如果不是共产*来了,照原来家境,他能不能说上媳妇?他仿佛未加思考地道:“八妇也说不着!”然后,咧开一张老嘴,笑了。
(丁元忠、王忠灵与王学太老人合影。左一为丁元忠。邱昭山摄)
(非常感谢丁元忠先生和王学太之子王忠灵对本文采写提供的支持帮助。参考资料:中共高密市委组织部、高密市委*史研究室、高密市档案局编《中共高密地方史第一卷》,陈士榘将*著《天翻地覆三年间——解放战争回忆录》等。王学太功劳证、预备役*官证和纪念章图片由王忠灵提供,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相关链接:
探访红色高密(18)|“高密的彭湃”宋国瑞传(下)
探访红色高密(11)|两名高密籍八路*老战士的故事
昭山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