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八部金刚长寿功高清完美收藏版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dfzj/
主要介绍:《*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金刚长寿功》中国道教炁体养生法之一。是我国道家祛病强身、健康长寿的一套秘不外传的优秀功法。它吸取我国传统优秀的气功文化之精华。应用“天人合一”自然规律,结合“阴阳五行”中医理论,由《金刚功(外八部)》和《长寿功(内八部)》两部功法复合而成。《金刚功》为阳、为刚、为外、为显、为离、为火、为乾、为体、为后天、为基础;《长寿功》为阴、为柔、为内、为隐、为坎、为水、为坤、为神、为先天、为上乘。修练《金刚长寿功》实为内外结合、刚柔结合、乾坤结合、坎离结合、先天之气与后天脏腑五谷水化精微之气结合。长期习练可以达到“天人合一”虚空无为的境界和性命双修、阴阳平衡、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金刚功》炼外功,炼形体,炼五脏六腑。运用双臂变成一横一直曲线弧形,用刚性内劲之气疏通全身的经脉。坚持习练调节、理顺四肢,使身躯、骨骼、关节的连接舒畅;能调整身体中柱脊椎骨的某些变形与错位,使其神经系统恢复正常;能协调五脏六腑运作,排除体内各种病气,强身健体。《长寿功》练内功,练心神,练人的先天之气。它着眼于松静自然,存心凝神,采用许多柔和的曲线弧形动作,沟通天地先天之气与人体脏腑元气交融。长久习练,使进入“玄牝之门”,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五气归元,最终达到练神还虚、复归无极、无思无为、物我两忘而“天人合一”的无极境地。此乃长生之道也。外气动诱发内气,内气动则带动外气。先天气赖后天气培育充氧,后天气得先天气以活力资助。故《金刚长寿功》刚柔互辅,内外交融,阴阳相合,实为道家养生长寿之上乘功法。本功法不分男女皆可习练。不论肥瘦病残、不讲东西南北、不拘室内野外习练。少壮炼之长智长力;老大练之长寿长生;健者练之增气增力;病者练之,除疾除根;胖者练之正常减肥;瘦者练之体重增加;不出偏差,更无走火入魔。《金刚功》外刚,强劲好动,象征阳气方刚,宜在清晨阳光快出时,选择一幽静环境习练,让全身金刚之阳气与朝阳相映同辉;《长寿功》内柔,虚静,宜在深更夜静,晶莹的月光下习练,意景相宜,功效倍增。守株待兔,固不可取;叶公好龙,亦非所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亡羊补牢,何如未雨绸缪。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求。欲健壮而长寿、长寿还健壮者,朝练“金刚”,夜练“长寿”,百天四月,自己可知,亲友可见,长期坚持,倒啖甘蔗,渐人佳境!贫道讲求实际,不爱多言。“道生之,德蓄之。”《金刚长寿功》讲德。若恬淡虚无,心神宁谧,豁达开朗,顺应自然,人之元气必定聚集,周流于身,长寿则不难矣!昔道祖邱处机秉王重阳全真教之精义,集众家之所长,深受元太祖器重,赐号“神仙”,进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乃造就道教风靡鼎盛之势。邱祖创立全真龙门派,人才辈出,代有高人沿袭相传,其辈分字号历经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园、明、至、理,累计二十二代。吾师祖席永贵,全真龙门派正宗第十八代,为湖北省武当山太子坡主持;师爷王圆吉,全真龙门派正宗第十九代,接任武当山太子坡主持;师父刘明苍,全真龙门派正宗第二十代,出家于大天竺山铁钟坪大庙,后云迹陕西省华县福城山(即少华山)碧云庵任当家。收弟徒十七人,香火余烬,今尽存吾一人矣!《金刚长寿功》为历代单传之功法,知者甚少。由于历代皆是口传。无文留下,社会上尚无此功法,即便道友中亦无流传。吾十七岁于华山遇师刘明苍而出家,承传此功,六十八载习练不辍,获益殊深。今虽年居八十有六,因得师之法,又承天施大恩,体格还算硬朗。为弘扬祖国道教文化,为炎*子孙乃至全人类的文明昌盛、福寿康宁,遵循祖师“代代传,不能断”之遗训,将此单传口述之秘法,结合自身数十年修炼之心得,整理成文字公诸于世,以期望对众生作微薄贡献,使功德更大圆满。愿历代祖师颔首笑,助我修成大道也。

功法介绍:

金刚长寿功是中国道教气体养身法,久练健身强体而长寿。

《金刚功》是外八部,外八部金刚,可以祛病、健身。处处都要用力。

一:起势,双手插顶利三焦。三焦分别是人体以胸、肚脐为分界点分上中下三段。从外用直立、用刚立,八个大动脉(阴跷脉、阳跷脉、冲脉、带脉、任脉、督脉、阳维脉、阴维脉)总结起来,把气提起来,归拢到中焦直行为脉,横行为络,内通五脏,往外骨节,毫毛。阴阳气一冲一合,往上举到劲慢慢地走,往上冲要用力,往下合要压。

二:手足前后固肾腰。每个动作要用力,慢慢走。

三:调理脾肤需单举。调理脾脏有两个大络在两肋,脾就是脾里肤外,药物治疗不到,。向上猛举,向下猛按,用力—翻掌—攥拳—合拢,用力往上举,像举千斤重,用力往下按,就像按只猛兽。翻掌要猛,攥拳合拢也要用力。一举一动都要用力。

四:左肝右肺如射雕。用力转2圈,提上来,攥拳。左:左腿弓右腿蹬;右:右腿弓左腿蹬,用力拉线用劲。

五:回头望足去心疾。左:左手往下往后扠(右脚),左脚弓,右手往前推,右脚蹬,身形一致,两手一致,就像一条直线。心思要稳定,

六:五劳七伤向后瞧。慢慢转身,两手交叉往下按拢。慢慢向后转看到脚跟,再慢慢转到正面稍停,然后再转。脚要把稳不要动,调整带脉,带在胸下、脐上,联系七个大脉络,随自己几遍,最少5遍,运功每个动作要慢。五劳七伤:五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睡伤脉、久思伤神),七情之伤(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风寒暑湿燥火外感)。

七:凤凰展翅周身力。转三圈,手转圈,眼随手,点头,凤凰三点头,不要急,点到脚背,两手是个直线。转动的时候要用力,也要快。全身上的筋骨气血都会转动,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命门)。上阳之光练习最好

八:两足顿顿饮嗜消。两臂靠紧,牙叩住,脚尖持地,脚跟往上提。往上一提,冲脉往上,督脉往上提,任脉往下降。2大3小。脚心是涌泉穴,肾脏的海底。收功:从下往上到口鼻分开,慢慢慢慢往下降。

《长寿功》是内八部。处处逍遥自然,随其自然,心要放宽,心里要达到和平,不要用心,不要用意。

一:窃吃昆仑长生酒。

昆仑山下一清泉,泉中有水流万年,有人窃吃泉中水,活个长生不老仙;龙吸九江水,虎登万重山,阴阳交换处,火内开白莲。口吞日月,水至气海穴。

二:升降日月任督走。

阴阳两气,行走任脉和督脉。上行向外转,下降向内转。

三:内转太极行八卦。

太极分两仪,两乳房为两个太极眼。

八卦:

推是一卦,上来是二卦,下去是第三,往后是第四,再推动是第五,上来第六,下来第七,转后第八。

八卦分八方。人身分八方(头、身、前、后、手脚各2斜方)。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五行就是分内五脏,金木水火土。

四:大转逍遥乐无忧。

太阳升降的摆落。慢一阵快一阵,慢到快,快的时候猛转,转一大周。慢心里要放。快慢都要求自然,慢慢的转动。

五:大雁腾空降吉祥。

要潇洒要自然,体内气血很平衡很自然。头为天身为地,体内的气也要看,去感觉。

六:浪里行舟漂海洋。

小船在水面飘荡,人在船上心在太空,人逍遥自然。

七:白鹤踏波定神思。

缓和,稳当,稳定神思。

八:鱼沉海底寿命长。

上下几遍不计数,随心

道家功法|图解八部金刚长寿功(完整版)

预备式

万丈高楼之奠基石,预备式对整部练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预备式包括形态和意念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1.两脚并拢,身体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心静自然。

2.左脚向左拉开,与肩同宽。两手五指并拢,稍用力(内劲),伸直。两臂伸直,两手向体侧略转,掌心向后稍斜。气机开始发动。

3.两手由体侧向上提至腰部掌仰平,指尖对肋。两手继续向前移至腹部,一手在脐上,一手在脐下,两手劳宫穴(握拳时,中指尖指向处)处在一条直线,上下相对。气归中宫(心与肾中间处)。

第一部双手插顶利三焦

功理: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从部位和有关脏腑来说,上焦是指胸隔(胃上端,针灸穴位指鸠尾穴)以上部位,包括头、咽喉、上肢、心、肺等;中焦是指胸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包括肝、胆、脾、胃等内脏;下焦是指脐以下,包括腹部、腰部、膝部、下肢、肾、大肠、小肠、膀胱等(病理生理的角度而言,有时下焦还包括肝、胆)。

人的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的通道敷布全身,推动各脏腑组织的活动。上焦为雾,中焦如汇,下焦如渎。三焦有宣通气血津液,腐熟水谷、通调水道之功能。

手少阳三焦经脉起于无名指端之“关冲穴”(无名指指甲外角一分处)交于足少阳胆经(丝竹空)后,与心包经相络。手腕和手指手三阴、手三阳的发源处和归宿。本部功法使全身用内劲,反掌从头顶直插云霄,牵动了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任督二脉和奇经八脉,达到利三焦,就使头、五脏六腑、四肢的阴阳表里作了一次整体调整,为后面几部功打下基础。

1.五指并拢,两手向下伸尽。

2.然后,直臂向身体两侧渐举至肩平,掌心向下,稍停。默念“生”字,以助气上升。两手五指并拢,以腕为轴,用内劲向上成立掌,掌心向外。

3.然后,曲肘,两手仰掌,向头顶百会穴(前后头发中点联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会点)处相靠,中指尖相接,置于百会穴上方约两指宽外,稍停。默念“长”字,再助气长。两手背直掌相靠,指尖向天,两臂用力,猛向天空插至直立;稍停。默念“化”字。

4.双手分开,两臂分别向体侧渐降至于肩平,掌心向下,稍停,默念“收”字。以手腕为轴,两臂向下构成垂掌掌心向内。

5.然后,两臂向下搂抱至腹部,两手分开分别贴于脐部,稍停,默念“藏”字。

笫二部手足前后固肾腰

功理:

肾为先天之水,也是五脏六腑之本。主水,藏精,主纳气,生命门之火(人身元阴、元阳之气的所在),主骨生髓,同于脑。肾是主宰人体生殖、生长发育及维护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是人体生命得以继续呈现的能源动力,是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神体共融而长存的物质基础。本部功法通过“手足前后”、弯腰、屈膝、按摩肾腰的习练以调理肾经、膀胱经,达到强肾壮腰之目的。

1.两手合掌(空心掌)置于胸前。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腿直身正。两手合掌向前冲出,直臂与肩同高,目视前方。

2.两手翻掌,背靠背紧贴。两手分开向两侧平展,掌心向后,两臂成一字形,稍停。

3.前腿屈膝成左前弓步,身体前倾(但不要弯腰勾头),目视前方;同时,两手直臂向后搂抱至尾椎部,合掌,稍停。

4.合掌用力尽量往腰部上提。合掌分开,掌心向内,置于脊椎两侧徐徐下推至两臂伸直。

5.两手由两侧分别斜向上提,掌心渐转向前,至两臂直平一字形与肩同高同时,前腿也渐蹬直,稍停。

6.两手直臂向前搂抱,合掌,臂与肩平,稍停。

7.两手合掌收回胸前,左腿收回,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站立。稍停后换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一步,成右弓步,动作同前。

第三部调理脾肤需单举

功理:

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有“脾乃气血升化之源”之说。脾胃互相表里。胃是“水谷之海”,主受纳,主腐熟水谷,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营养全身的作用。

脾恶湿喜燥,胃恶燥喜湿;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两者相辅相成,彼此协调平衡。根据此原理,本功法采取两臂上下举按的动作,使阴降阳升,不断调理脾胃气之中和。又脾有大络穴,在人体腋窝下六寸,走向皮里肤外。本功法的双臂举按开合,能疏通大络穴,调理脾肤,消除风寒湿燥、血凝等疾病

1.两掌变拳(前四指尽量内屈,拇指顶前四指指甲),两拳相对,掌心向上,置于脐上。

2.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双拳移至左腰外侧。左拳变立掌,掌心向前;右掌变阴平掌,掌心向下,掌背中部贴于左掌根。

3.两掌同时动作:左掌经耳旁用力向上直举,变阳平掌,指尖向后;右掌从左腹外用力往下直按,指尖向左。同时,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头身正直向前,稍停。

4.两手小臂同时内旋,左掌变立掌,掌心向右,指尖向天;右掌变垂掌,掌心向左,指尖向地,握拳。左拳下拉,右拳上提,相对于左乳下;同时,左脚蹬直.

5.双拳移至腹部。双拳移至右腰外侧……动作与前同,但方向相反。

第四部左肝右肺如射雕

功理:

这里讲的“左肝右肺”,是指二脏器在五行八卦中所处的卦位。即肝属木,位于左边震卦位。不是指肝肺在人体脏腑中所处的实际位置。

肝主藏血,主魂,主谋略。胆为其表,肝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肝藏血并对全身血量分布起调节作用。《*帝内经·素问》说:“人身之精华,皆上注于空窍。”又说:“魂昼寓于目,寓目而视;夜寓于肝,舍肝而梦。”《素问·五脏生成论》说:“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通调水道。大肠为其表,肺是气体交换场所,人体通过肺吸收自然界清风,呼出体内浊气,不断吐故纳新

《内经》说:“肝为脾之主,肺为肝之主。”肝藏血、肺司气。血随气行,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有“神为气血之性”一说。气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

根据以上中医理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本部功法采取双臂旋转左右升降以调理肝、肺气的平衡和顺;同时,通过“如射雕”的动作,两目神光瞄准掌中的劳宫穴,意想箭从劳宫,穿射远方之雕。意到气到,气到血到,血到力到,就能舒肝明目,展肺利表,促进全身气血畅通。

1.左脚向左迈开一大步,双拳变掌,掌心相对。

2.两臂平行向左伸直,与肩同高。双拳变掌,掌心相对,不停地向上、向右、向下旋转两圈。

3.在腹前下方稍停,两掌变拳相对上提到脐部,右拳变立掌于胸前,掌心向左。

4.绕右乳下半圈向右下经右膝弧形向右前上方推出,成侧掌,掌心向外,与肩同高,如开弓状;同时,左腿屈膝成左后弓步,上身重心落在腿上。然后,左拳上提到右腋,拳心向内。

5.如拉弦般平拉至左腋(拳、肩同高),稍停。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看右手劳宫穴,意想箭从劳宫穿射远方之雕。猛翻。

6.攥拳,往回收。接着右弓射雕,动作同前,单方向相反。

第五部回头望足去心疾

功理:

《管子·心术上》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主神明,主血脉,其表为小肠。“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含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可见心在人体中的极端重要地位。

心有疾患,也最难治。所以,在三焦和四脏得到锻炼之后,才能锻炼这个最重要又最难治之“君主”。

心、气、神互为一体。心疾大凡来自思欲太过,此谓“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所以,祛心疾的功法,是用神光“回头望足”。神光兼有精神和能量两种状态的性质。今使两目回头反观,就可以置心一处,去掉杂念,达到心静神宁;而且,当两目反观,用意回摄,扫视后身与足肾穴,使肾水上升乾鼎,心肾相交,滋养身心,调节心身阴阳平衡,心疾随之逐渐消失。

1、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双拳提至左肋部。

2、左拳变仰掌,向上提至左腋,右拳变平掌,掌心向上,上提至左乳,翻掌,掌心向下。

3、左掌指尖渐向下,向左后右脚跟方向插去;在左掌后插的同时,右掌下推,沿左脚向左前上方作半圆形推举(比头高一些);也是同时身体向左转,向前倾,左腿屈膝成左弓步,两手成一斜直线;同时转头向后,眼光从左肩微视右脚跟。

4、两手小臂旋转,握拳。

5、收回至左腰,两拳相对,拳心向上;同时,左腿蹬直。双拳移至腹前,身体转回原位。

第六部五劳七伤向后瞧

功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免有“五劳”、“七伤”发生。劳、指过度疲劳。不管是视、卧、坐、立、行;或心、志、思、忧、疲;或肝、心、脾、肺、肾各样过劳。都称为“五劳”。“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是为“七伤“。

通过前面几部功法部功法,三焦、五脏、手足、头身都已锻炼,功能增强了恐防还有一些“五劳”、“七伤”潜疾,就用“向后瞧”的方法,以神光把它一一扫除。

吕祖的《太乙金华宗旨》第三章说:“人之精华,上注于目。”“眼之所至心亦正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眼光所到之处,心意也就跟着到了;心意所到之处,气也就跟着到了。“且扫满天云”,五劳七伤就如满天云雾被神光所产生的一股暖气,渐渐地驱散了;同时,当头部左右转动,慢慢、轻松地转向后瞧时就会无意地使颈椎、胸椎、腰椎气底椎等部位得到运动,原来有些变形、错位的得到复原,沿脊椎的各脏腑相对应的穴位,也在进行光、气梳理,起到治理疾病的效果。

1、双拳变掌,掌心向内,五指伸开,中指相对,左右手同时向左右横向拉开至劳宫穴在身躯边为止,稍停。

2、然后,左右手同时向脐部合拢,双手的五指相互交叉,拇指与拇指、小指与小指尖相按。

3、仰掌,掌心略微向上,沿胸中线上提至人中穴(上唇坑中线上三分之一处)稍停。翻掌,掌心向下,又沿胸中线直下按至臂直,两臂紧贴身体,稍停。

4、全身放松,眼帘微垂,注视鼻尖,意想两目为日月,为探照灯,向身体微微内照。

5、接着,头向左慢慢转动,内视,至左肩,稍停,继续向后转,目光随头转动,慢慢地巡视,内视左半身和脊椎。

6、头慢慢回转至胸前,内视。头在慢慢向右转动,内视,至肩部,稍停。再继续后转,内视右半身和脊椎骨。

7、内视身驱及体内五脏六腑时,对有病的部位,要多看些时间。结束时,头部转回到胸前中线,稍停后,慢慢睁开两眼,翻掌,掌心向上,提至脐部转掌使掌心向内,气归下丹田。两手分开,握拳,掌心向上,相对于脐部。

笫七部凤凰展翅周身力

功理:

以双臂旋转和以腰的弯曲带动人体,在向左、向右弯曲的过程中,使四肢和全身骨骼、经络、肌肉作有节奏的张弛运动。促使全身气血畅通和四肢舒展大大增进肌体的活力。

1、左脚向左迈开一大步。

2、双拳变掌,掌心相对。两臂平行向左伸直,与肩同高,不停地向上、向右、向下划圈。用同样的方法再划两圈。

3、当划第三圈,双手到头顶时,往右后左方向劈去。

4、身体身右,以腰带动左手,弯腰,手指点右脚尖。

5、身体身右,以腰带动左手,弯腰,手指点右脚尖。直腰,左手举回头上,再弯腰,以左手指点右脚尖。如此上下连点三次。

6、左右展翅合为一次,重复多次。结束本部功时,两手向左、向上、向右下旋转一圈至小腹,两掌变拳,拳心向上,相对置于脐部,收回左脚。

第八部两足顿顿饮嗜消

功理:

这里的“饮”指吃喝所引起的疾病。“嗜”指一些不正常的爱好和陋习,如烟瘾、酒瘾等。

全身自然松立,两脚紧靠,两臂下垂紧靠身,手三阴、手三阳已绷直,全身用内劲绷紧,将两脚后跟绷直提起,(即足三阴、足三阳经络绷紧)将身体举起又放下,作有节奏的上下起落运动,使全身上下的经络、骨骼、关节进行张弛调整,作到松筋疏骨,对消除饮食阻滞及不良嗜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与第六部功《五劳七伤向后瞧》“夹臂定神”的动作相同。

2、两脚并拢,两脚跟慢慢抬起,然后,轻轻下振,共五次。头两次提起较高,速度较慢,相隔较久;后三次提起较低,速度较快,相隔较短。其旋律是“1-2-3,4,5”。

3、提振五次为一节,至少做五节。最后,两脚分开,与肩同宽,翻掌,掌心向上,提上至脐部。

收功式

有起势必有收式,不收功则散开元气不能归聚,所以,一定要收功。

方法是:

1、两手分开,指尖向上,指背相靠,置于脐上。两手上提至指尖到“天突穴”(胸骨上上窝正中),稍停。

2、舌顶上腭,随掌上提时,意想气从“气海”(脐下一寸半处)沿胸而上,经舌上“印堂”(两眉头联线中点)到“百会”,过后脑,下至“玉枕”。(枕骨粗隆上缘凹陷处)这这样可以开发智慧。

3、两手分开向左右变垂掌(掌心向内)置于乳房外侧同时,意想气从玉枕沿颈椎向左、右肩分流。

4、两手继续向下沿两肋至大腿两侧。随手下落时,意想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的气如淋浴一般,直至涌泉穴。(脚底正中凹陷处)当脚有气感时,手指和全身都自然放松,再安静、自然站立片刻,即为收功完毕。

长寿功(教学版)

内八部长寿功口诀:

窃吃昆仑长生酒,升降日月任督走。

内转太极行八卦,大转逍遥乐无忧。

大雁腾空降吉祥,浪里行舟漂海洋。

白鹤踏波定神思,鱼沉海底寿命长。

八部金刚功完整演示

张至顺道长

张至顺道长,道号米晶子,又号九曲回阳道人。河南省沈丘县人。生于一九一二年。七岁时值清末民初,战乱灾荒交加。因家境贫困离家乞讨。十二岁随师学艺,十七岁在陕西省华山遇师刘明苍道长而出家。在道观,张至顺从事杂役,终日劳苦,磨练心志因道心清明和修炼上独辟蹊径,被师授以真传,为中国道教全真门正宗第二十一代传人。张至顺道长终生清修,苦己利人,顺应自然,他心地虔诚,奉师如父母,恪守门训不曾逾越。他离尘脱俗,研读道经,专心修炼,把握阴阳造化之妙,立志攀登丹道之巅峰。他长途跋涉,忍饥挨饿,苦行募化,积累资财,整修一座又一座的道庙;他恭谦好学,广交良师益友,掌握到中医、中药、针炙、按摩的高超医术,急人之急,为许许多多的疑难重病患者除疾救命。他心无挂碍,洒脱飘逸,云游四方,随缘变化。历经风风雨雨,张至顺志坚秘笃行,功具德备,在修炼上获得了极深的造诣,曾被同辈道友羡称为“水上漂”、“七九道人”、“八卦神仙”。张至顺道长修炼六十八年惊人成就之一,就是他那金刚长寿之躯。他虽然八十六岁高龄,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肌肉结实,肢体灵巧,语音洪亮,步履娇健,其体格之健壮为世所罕见。生动地显现了道教的“寸柄在握,我命在我不由天”的伟大思想和“长生久视之道”的修真妙缔。张至顺道长解放前隐世修炼,解放后曾任陕西省宝鸡县人民代表,全国重点宫观陕西周至楼观台(道教祖庭)监院、山东崂山太清官南岳玄都观知客及湖南张家界明元宫道长、湖南慈利五雷山道教协会会长、全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张至顺道长是当今世上的高道。从当年流浪乞讨,清苦出家到今日修养有度,气质非凡,他深深体会到祖国道教的伟大。有感于国家改革开放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和气功界鱼龙混杂、典假难辨的现状,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本着道教“济世度人”的宗旨和传统,他不同于那些匿迹遁世的修道者,于一九九三年毅然出山,将祖师的秘传和自己毕生修炼所得献之于世。先后在山东青岛、湖南张家界、广东(增城、湛江、肇庆)、上海、泰国等地传授《金刚长寿功》和《丹道内功》。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无比自豪,对炎*子孙殷切厚望,给学员以强烈感染;而他的道家气功真传“点点入骨,处处见血,更使学员为人宝山,日不暇接。《炁体源流之一(金刚长寿功)》就是他近几年来在讲授基础上整理出来的。该功法在刘明苍师传时比较零散,尤其是《长寿功》后四部的功理部分阐述甚少,经张至顺道长梳理充实,这一几百年来单传口授之秘法,成为系统文字,广为世人受用。《炁体源流之二(内丹静功)》,集中介绍他在古经中参悟并修炼的一套鲜为人知的内丹修炼方法,快捷、自然、高效,是归根复命之法,对修炼大道者将存极大的参考价值。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