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伊尹的ldquo孤帆一片日边来rd [复制链接]

1#
北京公立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918.html
----《殷本纪》读后?《殷本纪》内容非常丰富,人物和事情很多,但司马迁将笔墨重点放在伊尹、武丁和商纣王身上,很有意思。商朝在我等的记忆中,就是妲己以色迷惑商纣王,孽杀比干等忠臣,最后官逼民反,被周朝取代,但这只是历史的一个方面,却非全部。商朝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琢磨的内容。比如,毛泽东主席对商纣王的评价就与众不同,为何?尽管民间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一说,但作为君王的太甲思过故事,却真伪难辨。商纣王真的天真到,为何为一个妲己而牺牲王朝吗?这个王朝故事,也产生了很多成语,如,网开一面、武丁傅说、太甲思过、革命。等等。?一,伊尹“孤帆一片日边来”伊尹是一个传奇人物。首先,他是一个天才。是中国医学界的开山鼻祖,尽管成就不及李时珍等大咖;又被后世尊为“烹饪之圣”。当年,他背着鼎,抱着砧板,去给商汤烹饪了“鹊羹”等美味佳肴,并且用烹饪技术理论作比喻,详细地向商汤阐述了治国之道,深得赞赏,因而被任命为宰相。伊尹当了三代商朝相国,辅佐了五位君王,为商王朝延续六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圣人,所以,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也是他被后人最为推崇之处。对这个跨界奇才,钱钟书先生在《吃饭》中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钱先生的分析非常精到,伊尹既是一位精通烹调技艺的名厨,又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治家,是兼厨师、*治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人物,特别是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就三次提到伊尹:“伊尹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伊尹生专制之代,其心实大公也。尹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这些话,虽然是课堂读书笔记,但是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伊尹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认为伊尹是“可法”之人,是值得学习之人。我们,先来看一看,伊尹是如何来到商汤身边,成就如此之大事业的?对伊尹与商汤的认识,《殷本纪》有两种说法,但其他史书还有第三种。一种说是伊尹想求见商谈却苦于无门,于是只好耍个怪招,当做莘氏女儿的陪嫁(即縢臣,送之意),从而进入商谈御用炊事班之列,后来用烹饪之道游说商汤;《殷本纪》同时还记载另一种说法,《孟子》说伊尹本身是天下有名的隐士,商汤五次去请才出山辅佐,看来商谈求贤若渴程度,早已超越诸葛亮三顾茅庐了!但伊尹的自我饥饿营销法是否也做的有点过了?另外,还有第三种说法是说。由于伊尹有才,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为得到伊尹,干脆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滕)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三种说法,细想一下,是否有点不太可信。在古代这样的氏族社会里,伊尹作为一介贱民,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成为国家重臣的。但问题是,这样一个不太符合历史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如此之甚?战国诸子的说法无非体现自己的*治主张。墨家学派出身低微,所以把伊尹也说成是陪嫁的小臣;而儒家孟子出身较高,所以他的笔下伊尹就是个隐士。这两说经过后世的不断增饰,就成了《史殷本纪》里收录的两种说法。李白有首诗《望天门山》,其中有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一般人读来,都是觉得李白那是何其之孤独。因为他自恃才高八斗,却在仕途迫不得已。但事实上,李白这句诗,恰恰想法,不是孤独而是自信满满。典故就是来自伊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后来伊尹辅佐帝王建立了不朽功业,李白不过是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话说回来,伊尹到了商之后,和成汤可谓是一见如故啊。阿衡(伊尹的名字)可是“负鼎俎,以滋味说汤”。他很好地结合了一个优秀的厨师的素质,在见成汤时,专门带了口大锅,一边示范成汤怎样炖出美味可口的食物,一边告诉他,其实啊治理国家的奥秘也就跟炖汤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后来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再次被提出,概括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所以,能把大道理,讲得如此接地气,那真是要有真本事的。这不,历史上伟大的*治家都是善于运用比喻的,比如毛主席就经常用一些言简意赅的比喻句来讲大道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的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通俗易懂,入脑沁心!但奇怪的是,成汤对阿衡是无限信任,阿衡对成汤则是三心两意;他曾经离开商亳投奔夏,接着觉得夏朝不行才回到商朝。如果真是如此,成汤的五次登门看来,与伊尹的期待还有差距。人才流动在当时真的如此便捷?成汤的胸襟那还真的是够大啊!这里面发生了什么情况,历史没有交代。历史的真相,不得而知。而历史上,成汤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君王,他能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实行认证、寛刑和德*(如网开一面的故事),对外却征伐诸侯,是一位强势领袖,为此,他求贤辅助,能容忍阿衡的三心两意。在征讨夏桀的战斗中,伊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显示了他超出时代杰出的*事才能和觉悟。首先,他将人心向背的*治因素用于指导战争。一方面极力宣传夏之暴*,进一步促使人们对夏的厌恨;另一方面针对“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的现实,强调广布仁德,宽以治民,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对内扩大民众的拥护,对外争取其他方国的支持,颂声四起。不少方国归附,从而收到了抑彼扬己之功,使人心背夏而向商,九夷不起即为明证,为灭夏战争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人心向背影响战争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众所周知的公理,但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却是前无古人的创造。伊尹第一次认识到这一点并用于指导战争,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事发展的重大贡献。其次,“上智为间”的谋略。间谍情报战,在现代战争中已不新鲜,但在中国古代早期战争或者说在伊尹之前则是未曾有过的。当然在人类早期战争中也注意到了侦察敌情的重要,但在神权统治时代,这种侦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妺嬉(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亡夏。”《吕氏春秋》亦有类似记载,充分肯定了伊尹用间的作用。后来孙武总结说:“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之所恃而动也”(《孙子·用间》)。“用间”的重要性随着战争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而伊尹作为中国*事史上“用间”第一人,其功劳不言可知。再者,根据敌我力量变化选择有利战机。于是为试探各方国诸侯的人心向背,伊尹建议汤停止向夏进贡,以观反应,桀怒而“起九夷之师”,准备大举伐商。伊尹见九夷等方国仍心向夏桀并听从桀的调遣,因此认为决战时机没有完全成熟,遂与汤复朝贡谢罪,假意忠诚以伺时机。第二年伊尹建议再次绝贡,桀又召诸侯在有仍(山东济宁南)会盟,准备伐商,此次不仅九夷之师不奉夏命(《说苑·权谋》),而且有缗氏(山东金乡南)首先叛反(《左传·昭公四年》)。伊尹看到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夏桀已完全陷入孤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立即向夏发起总攻,结果大获全胜,一举灭夏。?二,太甲思过:真与假?伊尹是个非常长寿的人,在历史上,他后来是商朝的五朝元老,资格非常老,最牛的是他还流放过君主。这个君主叫“太甲”,年少不懂事,不听话,不遵祖训,不听伊尹劝告,胡作非为,暴虐无道,伊尹一怒之下将他流放到了桐宫。这一流放就是三年。三年里,伊尹作为最早的摄*,主持朝野上下,井然有序。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少年,伊尹又亲自迎接他回朝,将王权归还给太甲。伊尹称赞太甲悔过自新。太甲则回答:“过去我曾经违背您的教导,将来希望您继续指导我走正路。上天制造的灾祸,还可以躲避;我自己制造的灾祸,就没有办法逃脱了(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尚书·商书·太甲》)。”经过这番磨砺,太甲也确实不负众望成为了非常优秀的君主,商朝又开始了一片繁荣鼎盛,伊尹看到这后很欣慰,写了三篇文章表扬太甲。但这是真的吗?历史上,后的周公如此操作,广被后人吹捧,但伊尹却没有周公般的赞誉和掌声。原因在于历史学界也有人认为,伊尹不仅不是大公无私的圣人,而是篡位夺权的乱臣贼子。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逐了商汤的长孙“太甲”自立,太甲在桐宫被关了两年多,后来趁机从桐宫逃回王都,杀了伊尹,恢复了王位,还宽宏大量地对待伊尹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分了伊尹的田宅。原文是:“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但杜预说“此为大与《尚书》叙说大甲事乖异,不知老叟之伏生,或致昏忘,将此古书亦当时杂记,未足以取审也。”我无意在圣人和乱臣贼子的选择站队,不过更期望伊尹是前者而非后者。但历史的吊柜之处在于:当权臣者,如能如此,的确不容易。臣者就差一部登基,是有实无名的王;人家王者,也不过是通道和傀儡而已。历史上,这种权臣也是非常危险的,几乎没有好的下场,因为帝王不放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而伊尹能做到功德圆满,的确不容易。正统历史学家看重的,既是作为大臣的伊尹磊落无私,也是作为君王的太甲知错则改,因为从后代的实际情形看,重复这样清纯如水的故事,简直是天方夜谭。?三,武丁“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武丁(殷高宗)是个胸怀天下的统治者,他一上台,就立志中兴殷商,然苦于身边臣属多庸碌无为,结果三年下来,武丁没能实现抱负,于是他始终一言不发。有一天,他做了一个奇梦,梦见一个长相奇特、名叫“傅说”的“圣贤”!这个人穿着奴隶的衣服,正在做苦役。武丁醒来以后,遍览群臣百官,却无梦中之人。他只好让人拿着“傅说”的画像到天下搜寻,结果在在傅险(或称傅岩)找到了他。《尚书·说命》中说,武丁向傅说请教治国平天下的办法,傅说应对如流,深得武丁赏识,被任命为相。此后,武丁、傅说君臣同心、励精图治,把武丁一朝治理得井井有条,日益强盛起来,号称武丁中兴。后来,唐朝文人柴望曾写过一首《梦傅说》,表达了对这个梦佳话的期许之情:“傅说为霖寤寐中,高宗一念与天通。后来亦有君王梦,不是阳台便月宫。”武丁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箴言。如劝武丁虚心纳谏的言论,其中的经典有“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意思是:木依从绳墨砍削就会正直,君主依从谏言行事就会圣明。向武丁陈述治国方略,其中有传世不绝的名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傅圣人告诉武丁:不是知道它艰难,而是实行它很难。傅说的这一名句,体现出中国古代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后世多尊傅说为“圣人”、“天神”。屈原、李世民、杜牧、王维、司马光、苏轼等,均曾撰文赋诗颂扬他的卓才高德。?四,商朝亡于妲己?客观地说,商纣的灭亡跟妲己还真是关系不大。而商纣王也不是封神演义里说的那么一无是处的。而事实上,商纣王这个人是一个天资聪明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文武全才呢。?《殷本纪》是这样描述的:帝纣这个人,聪敏过人,反应灵敏,而且见多识广,不论聪明、勇力,都超过一般人;他的勇力能赤手空拳与猛兽搏斗,他的聪明能够排据他人的劝谏(即人家要说什么,他早就知道,所以你一开口,他就可以加以驳斥)。他的口才能够说得天花乱坠,把自己的错掩饰的天衣无缝。他常拿他的能力向大臣们自我夸耀,也常认为他的声望高于天下,他以为天下所有的一切都在他之下。我的总结是:纣王的先天禀赋极佳,非凡人,是“文过饰非和骄傲”的毛病,导致他走向自我疯狂。所以,聪明如果不能转化为智慧,那就什么也不是。事实上,纣王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对此,毛泽东与郭沫若都有评价。毛泽东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郭沫若在一首诗里写道:“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这就是郭沫若对纣王的评价。?纣王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还不仅于此,在对待奴隶的问题上,纣王甚至可以与林肯相媲美了。?商朝还是实行的奴隶制,而纣王对待奴隶已经开始有平等的雏形了,抓到的奴隶不再随意杀戮,也要他们参加生产,参加作战,并且给予一定的人生自由与保障。这时候就要提到妲己了。妲己的出身司马迁没有交代,但妲己也不是什么冀州侯苏护的女儿,她就是一个奴隶的女儿,后来纣王把她纳为了妃子。?后来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无非就是商纣王整天沉迷于酒色和靡靡之音之中,不理朝*,残杀忠良,最终失国。商纣王后期的蜕变,妲己不是根源,最多只是导火索。商纣王朝的灭亡,应该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纣王的刚愎自用。这个文武全才的人其实最应该学会的是谦虚,因为纣王的文韬武略超过常人,所以他很少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对于手下的大臣就缺少了起码的尊重,后来甚至是说杀就杀。比如皇叔比干就被他杀了。?他的刚愎自用还体现在太自以为是,比如斥巨资造鹿台,弄的国库都空虚了。?二是纣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为他打过许多胜仗,觉得天下也太平了,于是贪图淫乐享受,造酒池肉林,极尽人间淫秽下流之事。所以说,举国淫乱,则亡国之期不远了。?第三是晚年疏于边疆的防范。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一个国家,在鼎盛时期更应该加强边防,纣王就是忽略了这一点,自以为成汤江山是固若金汤,岂不知,稍一疏忽,危险就来了。正是因为边疆的疏于防范,后来才被周武王纠结众多小诸侯国打了过来,夺了他的江山啊。我的启发是:(1)有的人往往越聪明,越难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总是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错的都是别人。性格决定了出路。(2)昏君周围往往是小人丛生,我们往往对小人千夫所指,却对昏君宽容无限。(3)上帝要让人灭亡,必先使人疯狂!夏桀在临死之前对人说:“我真后悔当时没有就把汤杀死在夏台,才使我落到这种地步”,从中可以看出,夏到死才没有搞明白,是他自己把自己送上断头台,而不是汤,更不是妲己。我虽然没有替妲己翻案的意图,但也反对将商朝的灭亡完全归罪于红颜祸水,而历史上,红颜祸水的归因法大有市场,尽管无数的驳斥。如花蕊夫人在回答赵匡胤为何王国之问时,说“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人是男儿。”更有甚者,秦朝袁枚在评杨贵妃亡国论时,也疾呼摸把王国责任推给一名妇女。“空忆长生殿上盟,江山情重美人轻。华清池水马嵬土,洗玉沉香总一人。”在男权主义的封建社会,将王国之过归罪于女性,是男人无能,是男性的悲哀!?五,面对商纣王暴*面对商纣王的荒淫、胡来之*,不同的大臣的对策,是不同的,《殷本纪》中分别讲了西伯(周文王)、組伊和比干三个决然不同,但又很有意思的故事。先说西伯的不妥协。面对大臣的进谏,商纣王把九候剁成肉酱,又把鄂候的肉做成脯干(记得后来刘邦吕氏夫妻,也是如法炮制,把大将彭越给做成了肉酱,不仅如此,还分给异姓王手里,让他们吃掉),一看形势不对,西伯只是“一声叹息”,不料隔壁有耳,被人告发,自己身陷囹圄。后来西伯的下属通过给纣王进贡美人和奇珍异宝,才把西伯从牢里捞出来。西伯重获自由后,便韬光养晦、暗修品德、收买民心,后来起兵造反,他死后,其儿子周武王最终成功推翻了夏朝。从此看,西伯是一个很有远见,具有革命意识和不妥协精神。再看組伊的不屑为伍。祖伊是西伯的同僚,认为西伯带头造反,有点过分,便劝纣王采取措施,及时扑灭造反的星星之火。谁知纣王说:“由天命,天可以予,亦可夺”,意思是说,“我生下来岂不就有命在天,人民还能咒短得了我?”祖伊一看,我永远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简直就是对牛弹琴,自讨无趣。了你个去,爷不伺候了,从此不辞而别。最可悲的是比干:生是商朝人,死是商朝鬼。比干坚持“为人臣子的人,(即使进谏君王不停)不能说走就走,就是杀头挖心,也非得据理力争不可。”他可是一语成谶,纣王一生气,说“圣人的心眼特别多,有七个孔。”便剖开比干的肚子,观他的心。常言有“文死谏、武死战”,意思就是说“文官应该为了坚持正义而不惜生命进谏,武将为了战争胜利而不惜生命奋战”。而比干就是号称史上死谏的第一人。忠贞不贰,但愚忠之道,却未必可效仿。孔夫子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个明白人,《论语·宪问》记载:“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子思编著《中庸》一书将其阐述为“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说的是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直言不讳;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小心谨慎,正直的人可以装聋作哑,装疯卖傻,未必就要犯颜直谏,自取其戮。?所以,谏,也要看对象,如果是唐太宗那种肯听意见的贤君,臣子们就不妨做个敢于直谏的魏征;如果是纣王那种顽固到底的昏君,还是做个知难而退的箕子为好。宝贵的生命干嘛拿去殉那不知好歹的天子,死了也没有价值。??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