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挺意外的,在这家店吃到了本年度最爱的红烧 [复制链接]

1#

这个季节对会吃的人来说,也太忙了吧。

开渔了,要去海鲜店吃海鲜,羊肉肥了,要去羊肉馆贴秋膘,各种秋季根茎碳水也都上市了……

这一切,我们都在一家餐厅吃到了

看图你可能猜到了,这是家上海崇明餐馆。

看到“崇明”也不要急着关掉!这家店不在崇明,不用开车6小时,但我们从市区打车过去,还是远到有点点想骂人的,好在还没吃完,就决定可以再来了(地址还是卖个关子先~)

作为一家崇明菜,最大的优势就是四通八达的原料供应链:几乎每样食材,都有特别的供应渠道,上海人的farmtotable吼。

蔬菜是崇明基地供应的,羊肉不是菜场随便批发,而是来自庙镇专业屠宰场,猪肉来自桥镇菜场沙乌头专卖店,海鲜追求新鲜,就近来自吕四渔港。

除此之外,还会从东北空运老母鸡,找朋友在农场订购嫩鸡。

还有些食材,干脆就自己在店里做,比如豆腐和酒糟,挺麻烦的,但味道值得。

除了食材好,做法和调味都有意料之外的新鲜感。经典本帮菜也做得高于平均水平。比如为一块红烧肉,他家都值得专门跑一趟

以及,价格也公道,人均80就可以吃得很好!许多菜即使用了更好的食材,价格基本与市区本帮菜馆持平。

现在去这家店,能吃到哪些应季菜?

先来块有点嗲的崇明羊肉:这时候的羊,吃了一个夏天的青草,正长到肥壮:并不是说肥肉多,而是肌间脂肪丰富,具体表现就是肉汁更加充沛。有些店会直接从菜场批发产地不明的羊肉,而这家老板都是从崇明庙镇专业屠宰场收购正宗的当地白山羊。崇明白山羊膻味很轻,体格偏小,跟市场上常见的波尔大山羊及其杂交品种比,它不会太柴,而跟绵羊比,它又更有嚼劲,酥而不烂——是上海后花园特定水土条件下长出来的品种,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做法上,上海南边的七宝、庄行、周浦以白煮为主,多冷切羊羔和热气烂糊羊肉,而崇明靠近江苏,更偏向红烧,下青蒜叶段,但又不似苏州无锡那般甜——崇明老板把握的咸甜尤为平衡:上海红烧总给人过甜的印象,但这道菜甜得恰到好处:既能让大脑产生愉悦感,又不会让你察觉到明显的糖度。海鲜方面,上海市区吃到的,多是宁波舟山来的,免不了路程颠簸损失一点新鲜。而老板本着就近原则,都是从江苏启东的吕四渔港进货。吕四虽然没有舟山渔场的规模,但也是中国六大渔港之一。休渔期偏长,9月中旬才开渔,现在正是一年中品种和产量最多的时候。尤以鲳鱼、带鱼出名:吕四鲳鱼今年刚拿到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带鱼更是在东海南海都榜上有名,品质丝毫不输舟山大油带。并且在这家,你能吃到一种启东做法的带鱼:油浸,本帮菜里很少见,开在市区的崇明菜馆里也很少见。芹菜和蒜瓣铺在砂锅底,倒油,油沸后再放带鱼,小火浸熟——相比油煎,更多地保留了带鱼的水润和原香。还要了一条平时不常点的橡皮鱼,很多地方叫剥皮鱼。肉比较紧实完整,一剔就是一大块:因为烧之前必须把皮剥掉,所以叫剥皮鱼。小店菜单灵活,红烧/白烧可选。潮汕菜里也有一道剥皮鱼,但个头很小,加了普宁豆酱烧,咸味会更张扬;而这家的白烧更偏淮扬菜的做法,盐味也较轻,更显鱼鲜,耐嚼的肉纤维感也更突出。蟹季也差不多到了,很多人只知道阳澄湖,而崇明老毛蟹一直是低调的实力派,其鲜味在不少上海老饕心里地位不轻。老毛蟹,现在叫清水蟹,其实跟大闸蟹同种,只不过以前崇明水质偏咸,河蟹个头长不大,近几年改善河道水质后,它们长得甚至比大闸蟹更大。

《康熙崇明县志?物产》:“子蟹二三月间甚多,他邑所无。”——早在清朝,蟹苗就是崇明特产了,解放后才销往外地,阳澄湖大闸蟹的蟹苗最初也是从崇明来的。

一只大闸蟹一般3两多,而这家老板挑的清水蟹能有4-5两——所以一只自然就比大闸蟹更贵,如果你预算充足,确实可以试试。相比之下,另一种河鲜,则要便宜得多:螺蛳。中秋前后,崇明田里的螺蛳是一年里比较肥美的,饭馆跟家里一样,买回来会先养几天吐沙。“家烧”的做法带点微辣,非常提味。而且也过了田螺的怀仔期,不用担心吃得满嘴田螺仔...还有一样时令食材:芋艿。每年9-10月最为丰收,中秋节的饭桌也少不了它:但你在一般店里不一定能吃到崇明特产的香酥芋:它不像荔浦芋那么夯实,口感非常水润。这家店不会像很多店里做得那么软烂,烧的时间不会太长,更多地保留了芋头清清的香气~老板对食材要求很高,光是合作的有机蔬菜基地就有几个,时蔬的品质和新鲜度可以感受出来。崇明style的丝瓜毛豆,丝瓜喜欢切成细细的条状,还要放点白米虾这些特色菜吃起来真的很有趣崇明菜,既有本帮菜的底色,但又有自己的风格,总体上是农家菜的气质,却粗中有细,藏了不少小心思,加上这家老板做了30多年菜,很爱琢磨,一顿饭能吃出不少惊喜。比如这道经典农家菜:烧杂鱼,就是各种河鲜一锅烩——但即使是最平庸的食材,崇明人也有自己的特色做法:糟烧。上海糟溜鱼片的“糟”是用糟卤汁,并且讲究勾芡;而崇明的“糟烧”,用的是酒糟,更加甘醇香甜,没有芡过的汤汁也更清爽。鱼肉里的酒香不带丝毫的冲味,入口的一刹那甚至会被它的温柔感动到:仿佛在秋风渐起的路灯下,被喜欢的人一把抱住,有点暖和。看见鱼身上的酒糟末了吗~一问,酒糟是老板自己做的,陈酿了七八年吧。用的酒曲也是崇明老白酒的同款,难怪香甜。老白酒是当地一种糯米酒,香气尤其醇厚,甜而微酸,崇明人年前就开始酿这种酒了,活活酿成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红烧肉,也跟城里吃到的不太一样:肥肉炖得更加绵糯,而且不会过甜,调味上有种更为老道的优秀: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传统本帮菜所追求的“甜上口,咸收口”。duangduangduang~很多人觉得本帮菜过甜,这家其实就提供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样本:入口的甜是恰到好处的愉悦,没有齁住的被侵略感,盐的底调撑起骨架,但没有故意拖长音,舌根的回味都是均衡的。口感上也相当标准:肉皮比肥肉好吃,肥肉比瘦肉好吃,而瘦肉,酥而不柴——这当然跟肉本身有关,老板都是在崇明桥镇菜场买沙乌头猪,崇明特产猪,以细嫩多汁出名。但其实最主要的功劳在于烧法:很多人做红烧肉会一直用小火炖,而这家老板则强调在中途关火焖一会,再开火继续烧。(独门秘诀,快拿小本本记下来)“千烧不如一焖”另一个农家菜的朴实代表:蛋饺。虽然是最普通的蛋饺,但是,它大啊!又大又饱满,一个能顶俩。看这蛋饺皮,有种不拘一格的潇洒~一般蛋饺皮是在圆形模具上烙的,但郊区蛋皮大多是锅里散煎的——油香更足,而且没有模具的限制,煎出来更大,能包的肉更多啊!有种饱,叫崇明蛋饺跟大白菜同煮,还能吸进白菜自带的鲜甜——就是这种贯穿始终的鲜甜,仿佛有股奶奶的味道:是小时候放学回家,她正好揭开蛋饺砂锅的瞬间,升腾起的氤氲。而要论最朴实也最妙的崇明土菜,可能就是这盘肉末粉皮豆腐了:豆腐是这家厨房自己做的,豆味更加原始,有种很自然的醇香。本帮菜里罕见粉皮这种食材,却被崇明人玩得挺6——这道菜三种食材:豆腐的嫩,粉皮的弹,肉末的紧,一勺kuai进嘴就是三种口感的进阶表达。冷菜中,凉拌金瓜丝可能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崇明特色菜。做法没多特别,就是刮丝拌香油,特就特在这金瓜只有崇明才有。脆嫩爽口,还有淡淡清香。这家饭馆还加了海蜇丝同拌,是鲜味搭配上的小心机了。还有一个经典凉菜,酱瓜白扁豆,比金瓜丝更值得点!看着平平无奇,其实是崇明两大实力特产的强强联合:白扁豆吃一口就会被它的豆香惊艳到;而崇明这种酱包瓜,比超市罐装酱瓜更加嫩薄,切末后,酱味能充分地渗透进豆子间。冷盘里的荤,光鸡就有两种做法:白切/花雕醉。而老板讲究到,两种做法要用不同的鸡——白切用东北空运的老母鸡,不嫩,但是生长时间长,鲜香更浓。醉鸡则是用崇明的二*嫩鸡,不是菜场里的冰鲜货,是老板朋友自家农场养的,提前一晚用五年以上的花雕开始醉,吃到嘴里满口酒糟香,而肉之嫩,一抿,就化了......半只花雕/白切鸡58元,虽然食材更好,但价格基本跟市区饭店持平。咸猪鼻,才是冷盘中真正的奇葩。虽然没有端上一整个猪鼻那么惊喜,调味也是普通糟卤,但鼻肉的口感...介于猪头肉和猪耳朵之间,有瘦有弹有韧,甚是奇妙。而常见的部位如门腔、猪肝,反倒没用糟卤,而用甜面酱腌,吃起来像港式叉烧味,很讨喜的甜咪咪:最后再排个雷这家店有些特别贵的菜,比如五六百块一只清蒸甲鱼,阵仗确实豪华,Q弹的甲鱼皮也胶原蛋白满满,但肉质比较紧实,蒸了很久还是偏老。并没有比一百多块的甲鱼更好吃——属于“可以,但没必要”系列。我司财务看到点餐小票上有只元的甲鱼,差点拒绝报销...揭晓谜底的时候到了这家店叫珊岛餐厅——取自“三岛”,因为崇明区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组成,所以崇明菜也叫三岛菜。宝山区虎林路75号。这一带靠近吴淞口,和崇明隔水相望,所以有不少地道的三岛菜。跟市区一些比较高档的连锁崇明菜比,这家的菜单更多地保留了一些土菜和崇明做法,很有自己的风格,可土可洋,厨师班子还经常来市区上门做家宴。价格上也丰俭由人,个别水产和老鸭老鹅偏贵,但总体菜价跟崇明当地农家菜/市区本帮菜相比,都还算亲民,三五好友聚会,人均80可以吃到满足~虽然地段不算*金,但常年熟客不断,小店不大,去前最好先预订。文

徐大半编辑

登登图

金金参考资料[1]《本帮菜味道的秘密》周彤著[2]江苏近海鱼类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徐大半

钢铁直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