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郭敬明乱发S卡,歪理还很多 [复制链接]

1#

《演员请就位》的第二期里,最大的争议从敢说话的尔冬升,转移到了郭敬明身上。

他一边说着「两位都是不太好的表演、你们都没有进入人物、你们就是在念台词」,一边把代表着顶级演员的S卡,发给了演技明显不能服人、没有表演经验、偶像出身的何昶希。按照节目的规则,拿到S卡的演员,能在下一轮优先选择角色。这对于角色决定表演、决定赢面的赛制来说,如果给到一个有演技的演员,几乎等于免死金牌。但放到何昶希这样没有经验、也暂时看不出天赋的偶像身上,浪费都是其次了,说严重点,这可能会对青年演员的自我认知产生误导,也对其他演员不公平。郭敬明的选择引发现场一片哗然,赵薇开玩笑说:「因为他觉得何昶希和他长得像。」后台其他演员的反应更大,董思怡说这是当「《少年之名》来选的吗?」这两句评价是玩笑话,也是在质疑郭敬明给出这个S卡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它们其实都指向了郭敬明选择演员的一个标准,我们或许可以暂且称之为外形上的偶像化,换一个专业词汇,你也可以说他遵从了某种「表演上的地理学」原理。他要找的,都是那种符合他审美,在外形上,就已经进入了他最喜欢的那类角色、那类作品中的演员。以《小时代》作为例子不是在老生常谈,是因为连郭敬明自己都承认,他的审美实在是太固定。《以家人之名》表演完后,董思怡问出了所有人都想问的问题:四位导演发S卡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呀?郭敬明再次解释说自己的标准是,给出S卡就是想要和这个演员合作。陈凯歌说自己的标准是演技,「S卡代表着我们对演技的看法」。尔冬升没有具体表达自己的标准,但对陈凯歌的说法表示了认同,开玩笑说两个导演的标准不同,「玩不玩了这样?」随后李诚儒加入了争论,争论的焦点也在于郭敬明的选择标准和节目应有的演技标准之间的误差。场面一度演变为吵架现场,这里面有多少剪辑的功劳,有多少节目组安排发问的剧情化设计,已经不重要了。但这段争吵,大致可以被替换一个问题——节目挑选演员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里涉及到一个多重标准的问题,节目有自身的标准,但具体到不同导演进行自己的选择时,又有个人化的特质;在这之外,节目还一直在强调一个市场评级的问题,在节目一开始,就以市场为衡量,给各位演员评出S、A、B级别。于是我们能看到,年轻的、有话题度、有流量的演员,甚至是偶像被放到S或者A。相反,诸如倪虹洁、温峥嵘这类演技没得说的演员,却被放到B级。这种评级或许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市场选择,但这个维度显然很窄,举个简单的例子,作为中生代女演员,倪虹洁选择角色的范围的确很窄,但她这些年来一直不乏作品,你能说她完全没有市场价值吗?节目是在用一种「窄化」市场标准的策略,利用甚至强化行业的残酷现实,来为自己制造话题度。你或许可以批评它势利,但若基于一档节目运营自身的标准上来说,它是成功的。回到导演的标准这里来,我们的确应该允许不同导演有不同的标准,但既然已经进入到了一场比赛之内,这种标准至少应该在一定的宽容度之内浮动,偏离中心点太多,比赛也就失去了意义。大家如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