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摄影:快车鸣谢
阅读指引
编者按
伴读音乐《乌苏里船歌》
人物简介
人物访谈
现代诗一首
组诗(二组)
序文两篇
随笔一篇
作品评价(三篇)
已出版书籍
本篇编后浅思
转发出版社邀约书稿信息一则
编者按
河源地美,民风淳朴。一九五八,十万乡亲,牺牲家园,举家搬迁,成就奇迹:一千六百平方公里,华南第一人工大湖——万绿湖。湖水深青,似无瑕碧玉;湖水清甜,如琼浆玉露。水质优良,深藏桃花水母;远援同胞,荫及港澳广深。
万绿湖美,润千家灯火。万绿湖亲,铸客家文明。万绿湖达,蕴文脉诗心。
《河源文艺》,是“河源”,是“万绿湖”,亦是“文艺之河”、“文艺之源”。一意旨发祥地,二意旨美好寓意,打开一扇门,迎纳八方文。唯朴实自然者,胸怀开阔者,悲悯苍生者,从善如流者,文采飞扬者,情真意切者纳之。拒绝虚情假意者,华丽不实者,空泛堆砌者。
意在言外,情怀万里。诚征天下美文,齐赏华夏真情。
文/朱洛嬉
人物简介
桂汉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长期任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和广东五月诗社社长,近期转任名誉社长、总顾问。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诗、散文、评论集16部。主编出版“红三角诗丛”等各类文学著作多部。先后主编过《南叶》《五月诗笺》等多种报刊,长期致力于培养文学新人,承担霍英东基金会和香港铭源基金在红三角山区捐建48项希望工程工作。曾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表彰,获授“全国保护未成年人优秀公民”称号,并于年12月与钱学森、余光中、林怀民等一起荣获第二届“霍英东奖金”。
人物访谈
小编: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
桂汉标:年10月,我刚从北江中学高中毕业,和几十位同学上山下乡到了乐昌九峰。在繁重的劳动间隙,我爱读书爱写作的习惯没有变,有了想法就在煤油灯下写日记、写诗。大约在年期间,写了十多首反映知青生活的短诗,保留在日记本上。到了年,回城时看到了刚刚试刊出版的《广东文艺》,高兴极了,便选了六七首,起了个总题《九峰山下新农民》投稿,这几首诗顺利发表于年《广东文艺》试刊第四期,当时署名并没有写我的名字,署名为“乐昌县九峰公社知识青年创作组”。后来,这其中的《春播》一诗被选入《广东省小学试用课本·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用)》(年11月广东人民出版社第一版);《伐木》一诗选入广东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诗歌集《火焰般的年华》。
小编:第一次发表作品有领到稿酬吗,心情如何?桂汉标:当我在邮局和书店看到这一期杂志时,高兴得逢人就“报喜”,当时是没有稿酬的,我也没有收到样刊。但仍然很高兴,因为作品已受到认可,也坚定了继续写下去的信心和决心。我自己花钱买了十本这期《广东文艺》,分送给最要好的几位朋友。小编:受什么影响,爱上写诗?桂汉标:我学习诗歌创作始于初中(原广东丰顺县汤坑中学,现为丰顺中学,是梅州市重点中学之一)。当时我负责学校少先大队的墙报和班级黑板报的编辑出版工作。那时绝大多数同学只以文章形式投稿,墙报和黑板报版面不活泼,为改进版面结构,我开始学习写押韵的“顺口溜”式新诗。此举使同学们觉得新鲜,也受到辅导员老师的赞许,我成了那时的“诗歌发烧友”,连上学放学路上都在推敲诗句的押韵、形容词的使用、结构的巧妙简洁……今年我出版的《沧桑云雨》诗集中,选了几首那时写的诗附在最后,“朝花夕拾”以作纪念。
至于说是具体哪一部作品对自己影响最大难以回答,但有三位大家的作品对我产生较深刻影响:鲁迅,给我正直敏锐的民族魂;艾青,让我认识真正的中国特色的现代诗;李瑛,我刚学习创作时借鉴最多,其作品的清新、阳光、抒情与意韵,都对我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小编:写作的这些年,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桂汉标:从最初的兴趣、喜爱到为了办好自己负责的报刊而自觉学习,再到所写的作品能被公开出版的报刊刊登,实际上在当时并没有任何实际利益可言,很长时间没有稿酬,七八十年代开始有稿酬也是象征性的。至于“名”呢,好像离基层草根作者也是遥不可及。真正的收获,是肯定了自己努力的价值,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老实说我不认为自己有多大才能,随着写作时间的延伸,经常觉得对自己不满意,真正是“学然后知不足”。因此,不断鞭策自己去学习和掌握新理念新技巧,尤其成为广东和全国作家协会会员之后,希望能写出更好的作品,以不辜负“作家”的身份,牢记鲁迅先生所告诫的“不做空头文学家”。这也是我从不间断学习和创作的内在动力。由于一直从事编辑和文学组织的实际工作,尤其自年以后的十多年时间,担负着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在红三角老区实施大规模“文教扶贫”善举的实际工作,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偏远山乡奔波,又要负责月刊的主要编务,真正属于自我的创作时间是很少的。虽然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没有写出更有份量的作品,但编辑和文教扶贫与文学人材的发掘培养、提升社会文明一样有价值。这是我长期乐此不疲的清醒认知和实践。
小编:对这片热土,有什么特别的,从来没有对外人说过的感悟或者是感慨?
桂汉标:粤北是我自高中年代开始生活的最长时间的“第二故乡”,应该说我这一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都离不开粤北。学习、工作、生活,成长、创作、奉献……半个世纪的年华挥洒在这方红土地上了。其实,创作并非是我在粤北生活的主要内容。我主要从事的一直是报刊的编辑和文学组织工作,除了从创意策划到主要编务,粤北唯一公开发行的文学杂志《南叶》月刊,我主编达十五年之久直到被迫离开。此外还先后参与过六七种报刊的创办和编辑。除了尽心竭力编辑好每一期报刊,最重要的是发掘培养年轻的文学人材,为欠发达山区创造文学亮点打下坚实基础。另一项工作是长期担负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对红三角老区实施大规模“文教扶贫”善举的具体工作。在年上半年以前的十多年时间里,往往是一半时间用于文学编务,一半时间在山村乡野奔忙,先后经手了四十多项希望工程和四十多届校园文学夏令营的兴办;为本土作者编辑出版一百多部文学著作;还在基金会资助和何铭思、韦丘两位革命老战士指导下,策划组织举办了粤北历史上规模最大、海内外专家学者、作家诗人来得最多的几次诗歌文化活动,为世界了解粤北、粤北走向世界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其中年策划举办的“红三角诗歌节暨五月诗社二十周年庆典”,首次提出了“红三角”概念,成了后来三省市经济合作的“红三角经济圈”构建的先声。当然,这一切都是五月诗社年轻诗友们,在老一辈师长指导下共同参与所作出的奉献,绝非我一人微力所能完成的。
小编:对喜爱文学的后辈有什么建议和指导?
桂汉标:文学是人学,也是情学。要成为真正有出息的文学创作者,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真诚、正直、有高尚灵魂和悲悯情怀的人。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全世界青少年发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的基本要求。这三个“学会”完全适用于想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文学新手”。生存智慧、生存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生存的质量高低,也决定一个人文学才华高低和发挥的成效大小。文学是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入洞察、深切体验、深刻思考,是提升生存能力和增强文学素养的必由之路。写作还有一个表达技巧问题,有赖于从前人的作品中和社会自然环境中去领悟去借鉴,学会学习的方法方式比死记硬背一切结论重要得多,不求明确答案而求自己的领悟和发现,才是创作的本来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周围社会、自然环境而生存,我们自身都是得益前人今人的付出才能生活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感恩不关心社会群体和大自然的一切生命。文学创作不能只是一已之私的浅唱低吟,而应该如前人所说为社会、为人生。一个“文学新手”开始的写作总是从兴趣和个人小圈子开始,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初级阶段,而是要随着阅历的增长不断提高艺术自觉,开拓题材视野,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