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头条穿越时空的拥抱铜陵枞阳自 [复制链接]

1#
西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06091.html

铜陵县与枞阳县,虽然一个在长江之南岸,一个在长江之北岸,但自古以来就同属一地,就是一家人。据《枞阳县志》第二节建置沿革记载:夏(约前2l世纪——约前l6世纪)属扬州之域。商(约前l6世纪——约前11世纪)属扬州之域。战国(前——前年)属楚;而《铜陵县志》中的建置沿革中记载:夏,属扬州。《禹贡》“淮海惟扬州”,铜地属古扬之东境。商,仍夏。周,仍夏、商。战国,属楚。由此可见,铜陵县与枞阳县早在多年前曾经就是一家了。

经过了几千年的若干次区划,这大江两岸面对面,手拉手的两个县曾多次地被分开,后来又多次地被划到了一起。我们还是打开两本县志来看看吧:《枞阳县志》中记载:中华民国三年(公元年)属安庆道。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年)属安庆行*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年2月24日,属安庆专署。年7月起先后属安庆专署、安庆地区;《铜陵县志》记载: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府决定,将铜陵县划属安庆行*专署。年4月3日,又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府决定,恢复铜陵县建置(在这之前经国务院批准,曾将铜陵县建置拆销),仍归安庆地区。年至年,又是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府决定:铜陵仍旧属安庆。

从以上记过中不难看出,不管是在几千年的古时,还是在几十年前的现代,铜陵县和枞阳县两地都同属一地,就是地地道道的一家人!

铜陵与枞阳两地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人,不光是从两县的县志上有着清楚明白的记载,我们还可以从其它的一些典藏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中国桥梁史》一书中记载着一篇“建浮桥、渡兵马、平南唐”的故事,说的是早在北宋初年(公元年),当时的南唐与北宋两大*权隔江而治,北宋想平掉南唐建立一个南北统一的*权,无奈因万里长江这一天然的屏障而无法实现。池州有一书生名叫:樊若水,才学渊博,这一年正逢科考,因为无金钱银两贿络考官而名落孙山;在此以前,樊若水还曾向南唐的朝廷敬献过一些治理国家的计策,不但没有受到赏识与认可,反而还遭受到了不白之怨。于是樊若水决定反戈一击,投靠北宋。在投奔北宋之前,他便趁着一个天气晴好,风平浪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带着用丝线制成的细绳,划着小船由江南岸的羊山矶处下水,划到对岸,用丝绳丈量出了此处江面的宽度为六百丈。樊若水带着这一重要的情报渡江投奔了北宋,北宋的皇帝赵匡胤依报樊若水提供的这一重要的*事情报,在长江上建起了一座浮桥,几十万兵马一举渡过了长江天险,为踏平南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创造了一段历史的奇迹。

这座浮桥一头在铜陵县的羊山矶,另一头就在枞阳县老洲乡的一个无名的小村子。这个小村子因为是樊若水量江登岸以及北宋建浮桥的北岸桥头处,后来便被人们称之为:六百丈,这个地名至今还在使用,在距六百丈上游约三十华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将*山的地方,据说就是皇帝赵匡胤当年率兵南下驻扎的地方。

这座建在铜陵与枞阳两县的长江之上的浮桥,被称之为我国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被永久地载入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史册。

樊若水的量江,记录的江面的宽度为六百丈(约为米),为此段江面的最窄处,是最适合造桥的地方。

羊山矶前的“皖江第一桥”铜陵长江大桥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又是铜陵和枞阳两地人民联手,还是在江南的羊山矶与江北的六百丈的那个地方,经过了六年时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年的12月26日,又建起了一座号称为“八百里皖江第一桥”的铜陵长江公路大桥。铜陵、枞阳两地的人民,为这座大桥的建设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六百丈的百姓们更是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征地、拆迁、补偿等工作上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谅解、配合与帮助,才使得大桥得以顺利的进行、胜利完工。

大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两地百姓的交通往来,更促进了两地城乡的建设与发展;老洲乡及时地调整了建设规划,将老洲乡的重点移至大桥的北岸桥头处,新建起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具有交通、物流、餐饮、商品集散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城镇,也为了雄伟壮丽的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家都知道,铜陵有个千年古镇——大通。明、清时期有人口达八万之众,商店字号约千余家,商贾云集,热闹非凡,三十六大行,七十二小行,行行俱全。被称之为安徽的四大名镇之一,即:安(庆)、芜(湖)、蚌(埠)、大(通),又有“皖南小上海”之美称。

大通古镇

坐落在八百里皖江的铜陵大通对江的和悦洲,面积约二平方公里,四面环水,是万里长江的滚滚波涛经千年泥沙沉淀而隆起的江心绿洲,犹如一大一小两片荷叶飘浮在江面上,古名为荷叶洲。关于荷叶洲的来历,在铜陵与枞阳两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新罗国太子金乔觉,(也就是现在九华山供奉的地藏王菩萨),在他刚过二十岁时偷出家门,寻找理想的仙山圣地。金乔觉从桐城县白荡湖边的藕山(后来归属枞阳县至今)前往九华山,不慎踩断了一根藕叶梗,旋即被激流冲走,漂流到大通江面就扎下了根,渐渐长出一块绿色沙洲,便取名为荷叶洲。

荷叶洲最初为一片苇草丛生、野禽栖息的荒洲。最初是枞阳地区老洲、桂家坝一带的老百姓们发现了这块新大陆,他们陆续地来到这块绿洲上,经过数代拓荒者的辛勤耕作,到了唐宋时期,洲上人烟辐辏,且颇具城镇规模了。据该洲出土的顺治年间的《福德祠碑记》所考,唐朝初期就已形成了自然村落,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人们在这块绿洲上生产、生活,和颜悦色,和睦相处,到了明、清时期便将“荷叶洲”改名为“和悦洲”了。

大通和悦洲

这段故事的前半段只是个民间传说,但后半段足以说明大通镇的热闹繁华与一江之隔的枞阳紧密地关联。可以说大通镇上的平民百姓有一半以上的都是枞阳过来的人。从现在大通镇与老洲、桂家坝一带的方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他们在大通建镇初期(大通镇始建于宋神宗末年,即:公元年)就从枞阳来到了大通小镇上,千余年来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明末清初时期是大通镇上最热闹繁华时期,镇上的“三大木行”、“四大茶庄”、“八大帮会”、“十大饭店酒楼”,还有“十八大名厨苞手”、“四十八家鱼行”,哪一个行当里面没有枞阳人的组成?

大通古镇商行

就拿当年大通的鱼市来说吧:大通的鱼市,除了铜陵的渔民捕自于大通附近的鹊江、慈塘湖、青通河外,还有很大一部份都是枞阳县的鱼民们捕自于枞阳县的白荡湖、陈瑶湖和枫沙湖。据史料记载:当年在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中以打鱼为生的有数千人之多,每天进入到大通鱼市上交易的鱼鲜达到上千石,占大通鱼市的半壁江山,各类鲜鱼、活虾、螃蟹应有尽有。各种鱼鲜又有“三鲜”、“四鲜”、“六鲜”和“八鲜”之说,以致呈现出“鱼鲜压断大通街”惊人场面;大通镇上的四十多家鱼行中有大约一半以上的都是枞阳人开办的,他们在大通都有固定的门点、加工场所、船只和熟练的工人,所进的鱼鲜都分门别类,加冰包装,运往外地销售。他们所经销的鱼鲜产品,尽管都是由枞阳人捕捞于枞阳大地的水面,但一律以“铜陵大通江鲜”的名义对外。

老洲江上打鱼人

再来说说大通镇上的“八大商会”,又称:八大帮会。这些商会或是帮会,都是以各不同的地域在大通镇上经商的人群组成的一种民间团体,其目的就是为了实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其中就有一个:六邑帮。原称皖江公所。就是由安庆地区的六个县(桐城、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在大通的经商人群组成的,抗日胜利后“枞阳帮”加入进来,后又改名为七邑帮。虽然枞阳帮是最后加入进来的,可他们人数最多,资金也较为雄厚,势力也最大,因为他们距大通最近,以捕鱼、贩鱼者为最多,其余大多数则是船民、码头工人、商贩、菜农、餐饮业和手工业者等组成。抗日胜利后,由于兴办商店多,船帮阵容大,其人力财力发展到为各帮之冠。

大家还都知道枞阳县有个地名叫:桂家坝,铜陵有个大湖叫:桂家湖。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早在明末清初时期,也是大通的鱼市最鼎盛的时期,大通镇上的由枞阳桂家坝人桂来平和他的内弟杜春虎两人合伙开办的“桂家鱼行”生意做得非常地红火。他们为了扩大经营,便出资买下了在铜陵县牯牛岭下的一个面积约为余亩的大湖,用来养鱼,以桂鱼为多。因为这个大湖系桂姓人家所有,后来这个大湖便被人们称之为“桂家湖”了。现在,在桂家湖的四周居住的桂姓和杜姓的人家最多,那都是桂来平和杜春虎的后世子孙。

桂家坝江面

我们现在再来说说铜陵与枞阳两地的佛教之间的交往。大通镇的佛教起源于九华山的兴起,金乔觉在九华山上寻求佛法修成正果成为“地藏王菩萨”,让九华山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而名闻天下。当时因为大通镇地处*金水道的长江边,又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商贸小镇,由五湖四海乃至东南亚一带前往九华山朝拜的游人香客便由水路来到大通,再由大通的青通河乘小船前往九华山。九华山为了方便游人香客的朝拜,便在大通镇的青通河边建造了“大士阁”庙宇,并定名为:“九华山的一天门”。从那以后枞阳县的佛教便跟随兴盛了起来,先后建起了约有十多家左右的庙宇,从皖中、皖北地区前往九华朝拜的游人香客便从枞阳的庙宇中集中、中转,这些庙宇里组织朝圣的游人香客都是以“百子会”或是“双百会”的形式,他们在枞阳的老洲头或是桂家坝等码头包船来到大通的“九华山的一天门”挂单,然后由“大士阁”门前的青通河乘小船前往九华山。

从枞阳中转经大通前往九华山的游人香客,每天都是络绎不绝,最多时一天达到上千余人,他们在九华山朝拜结束后再按原路返回。两地佛教之间的交流还促进了两地民众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对两地的经贸及市场的繁荣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最后我再来说说现在铜陵与枞阳两地的交往。在枞阳县钱铺乡的狮形山下,有一座已开采了几十年的现代化矿山——井边铜矿。那是在新中国刚解放不久的年,由铜官山矿务局(即现在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的前身)投资设计建设的。这个矿山经过了三年时间的筹建于年底正式建成投产,日出产含铜量0。3%的高品位铜矿石吨至吨,经过了21年的生产,当初探明的铜矿储量已基本采尽,于年交给当地*府。现在这座矿山经过了重新勘探,又发现了新的矿床,即将重新恢复它的勃勃生机。

这座矿山的建设和移交,也是铜陵、枞阳两地交往的历史见证,对两地的经济建设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在铜陵、枞阳两地的交流、交往越来越频繁,如铜陵市郊区灰河乡就在枞阳县的境内,还有近年来交由铜陵管辖的普济圩农场等等,说起来那就太多太多了,由于篇幅的关系,就不一一地述说了。

铜陵市天井湖公园

铜陵与枞阳两地,现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人民*府决定,从年的元月4日起合并成为一地,又成为一家人了。我们有理由相信,铜陵与枞阳两地的人民一定还会继承原有的光荣传统,一如既往地努力奋斗,一定会将一个崭新的铜陵与枞阳建设得更加美丽!

来源:铜陵社科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媛媛

赞一赞,更青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