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国近代功不可没的教育家乡贤吴汝纶先 [复制链接]

1#

我国近代功不可没的教育家

乡贤吴汝纶先生在故乡的传说

作者/左虎平

吴汝纶(—年),字挚甫,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我国近代功不可没的教育家。严复曾撰联吊唁吴汝纶曰:“平生风义兼师友;天下英雄惟使君”。

吴汝纶为清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重其才,留佐幕府,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吴汝纶与李鸿章关系亦密切,先后在曾、李幕府任事,曾、李奏议,多出自他的手笔。在先后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后,吴汝纶弃官从教,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光绪二十八年(),被清廷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旋即自请赴日本考察学制,编成《东游丛录》一书,为我国最早介绍日本的专著。

吴汝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深入探求西方的科学和哲学。他竭力支持严复的翻译工作,并为其翻译的《天演论》作序。他博学多才,著述颇多,著有《易说》卷、《校定尚书》1卷、《尚书故》3卷、《夏小正私笺》1卷、《文集》4卷、《诗集》1卷、《尺牍》7卷、《深州风土记》卷、《东游丛录》4卷。

吴汝纶十分
  吴汝纶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号称“曾门四弟子”。吴汝纶论文,宗法桐城派,而又主张“有所变而后大”,认为“桐城诸老,气清体洁,海内所宗,独雄奇瑰玮之境尚少”(《与姚仲实》)。所以他的文章,既得桐城派整饬雅洁之长,又不全落桐城窠臼,风格矜炼典雅,意厚气雄,得于《史记》者尤深。不过因求文者众,应酬之作稍多。

吴汝纶论学,也师事曾国藩,由训诂以通文辞。晚年尤着力于解经。自言“近十年来,自揣不能为文,乃遁而说经,成《书》、《易》二种说”(《答黎莼斋》)。然而说经实非其所长,”往往私造训诂,自立一义,不足为训“(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但其点勘,注释古籍多种,务在畅通大义,颇便于初学。

吴汝纶的思想比较开通,主张研习西学。他主讲莲池书院时,曾特聘英文、日文教师。又曾为严复译《天演论》,《原富》和美日学者多种著作写序,倡导启蒙。《天演论序》传诵尤广,在清末思想界发生很大影响。

吴汝纶是桐城派晚期文学大师,但不固守“桐城家法”。其治学之道,由训古以通文辞,于古今中外,唯是之求。上至群经子史,周秦典籍,下逮唐宋及乡先贤方苞、刘大、姚鼐诸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穷其源而究其委。对于经史用力评点校勘。他爱与西方名流学者切磋,交流新思想、新科学,以为“非有实在本领,不足与外人相抵”。他竭力支持严复的翻译工作,并为《天演论》作序。

吴汝纶的文学成就

吴汝纶生前曾刊刻《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等。殁后一年,其子吴闿生编次《桐城吴先生全书》付刊,内含文集、诗集、尺牍及说经著作等6种。另有编定未刻及未编定者多种,后来陆续有《桐城吴先生日记》、《尺牍续编》、《挚甫诗集》及点勘古籍多种行世。

吴汝纶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为文力追雄奇瑰伟之境,为诗则以杜、韩为宗,笔力矫健,具阳刚之气,诗应酬赠答之作较多,也有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如《依韵奉酬廉卿》等,慷慨沉郁。经他诠释的经有:《易说》卷,《吴氏写本尚书》1卷,《尚书故》3卷,《夏小正私笺》1卷;点校的史有:《国语》、《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等;著有《文集》4卷、《诗集》1卷、《尺牍》7卷、《深州风土记》卷、《东游丛录》4卷。后将著作与点勘诸书,合刊为《桐城吴先生全书》,皆行于世。为勉励后人,他亲笔题写“勉成国器”和“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匾额楹联,高悬于桐城中学校园。

桐城派殿*人物

道光二十年()吴汝纶出身于安徽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吴牛庄一个私塾先生之家。幼时家境贫寒,但刻苦好学,得一鸡蛋不肯吃,至集市换成松脂,供夜读时照明。他博览诸子百家之书,笃好文学,对同乡先辈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文章尤其景崇。同治二年()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次年中江南乡试第九名举人,后入京会试,于同治四年()中第八名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慕其才,留佐幕府,切磋学问,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汝纶与李鸿章关系亦密切,先后在曾、李幕府任事,曾、李奏议,多出自他手笔。

汝纶先后曾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十多年,在深州任上,他发现那里的学田被豪强侵占,教育经费无着。他不畏权势,毅然追回学田的赋税收入,作为书院经费。他还把这个州3个县的高材生集中到书院,并亲自登堂授课,时间长了,以致人们忘了他是州官而尊称他为大师。深州任内因父母丧事返回原籍。期满后改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学。因此,深、冀两州文教事业成绩卓著,誉满京华。他在为*期间,还注意倾听来自民间的呼声。在冀州,经常邀请当地贤达,每月到书院议论一次时*,征求对州内每项大事的意见是否便民利民,以定兴革。他采纳了众人的意见,开通了60里长的冀衡大渠,排除低地的积水入滏阳河,不仅使千亩贫瘠的卤田变成膏腴的良田,还便利了商旅交通,受到人们的称赞。

吴汝纶性情淡泊,不愿长期做官,而热心教育事业。当保定莲池书院院长张裕钊辞职时,吴汝纶向直隶总督李鸿章毛遂自荐,辞去了冀州知州,于光绪十五年()起,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吴汝纶到院后,锐意改革,聘请日本教师教授外文,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国内慕名求学的青年很多,严复、林纾、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李光炯、房秩五等人都受过教益。当时住在北京城的日本和西方文人学者也常往保定向吴汝纶请教,相互切磋。特别是日本教育界人士与他来往频繁。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吴汝纶对西学的了解,萌生了兴办新式学堂的主张。他认为:“开学堂以西学为主,所以取人之长,补我之不足。”

光绪二十八年(),清廷下诏开办新学,派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奏荐吴汝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加五品卿衔。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出国考察教育。他认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力迅速强盛,是由于其教育的成功,要办好中国的京师大学堂,必须借鉴于日本。这年五月,他率领学生李光炯、方磐君等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在日本期间,他们先后到长崎、神户、大阪、西京和东京等地的各类学校和单位参观,并拜访了众多官员,吴汝纶后来将他在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分类整理,汇编成十多万字的《东游丛录》一书。当他到达马关时,当地人士集会欢迎他,请他题字留作纪念。他援笔大书:“伤心之地”。

在日本,因留学生事与驻日公使蔡钧发生龃龉,归国后不赴京师就任,于光绪二十八年()在家乡桐城创办桐城小学堂,又名桐城学堂,他表示:“吾辈此次办学堂,有进无退,人不善换人,法不善换法,决无止息之期。”他为学堂亲自撰写了楹联和匾额,楹联为“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匾额为“勉成国器”。学堂于年改名为安徽省桐城中学。光绪二十九年()春,汝纶在家病逝,享年64岁。民国4年(),家人将其安葬在家乡吴牛山。今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汝纶既是“桐城派”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也是我国近代一位功不可没的教育家。他一生著作等身,影响深远。作为一位沿着科举之路拾级而上的封建官僚,吴汝纶却能睁开眼睛看世界,主张“西学”,谋求“教育救国”,这让他在“桐城派”这个团队中,更显独树一帜、高人一筹。好友严复赞曰:“吾国人中,旧学淹贯而不鄙夷新知者,湘阴郭侍郎(指郭嵩焘)以后,*卿一人而已”。“吴汝纶辞世后,严复曾撰联吊唁:“平生风义兼师友;天下英雄惟使君”。

吴汝纶代表诗作


  

一镫传过海,祖印提来未。低头拜空王,乞与转轮慧。
  

大木作高栋,一国不能两。若无百围柱,颓坏欲谁仰。

旧日园林胜,三年问劫灰。临流惊结构,疑是钓鱼台。

天上止一月,自可印千池。那用凿邻壁,光辉共有之。

舟势已欲转,扶危杖柁工。紫藤在彼岸,祇借一帆风。

宦成归作湖山主,老木萧萧荫满门。请剑除奸前日事,罢官还犊去时恩。

白云终古留前岭,*叶江南失旧村。一幅画图无限感,百年遗老几人存?

昔人各有千秋抱,百不施为乃著文。牝掷*金真误我,缟穿强箭独怜君。

堂前莫漫嘲轮扁,后世安能无子云。元凯盈朝身暇豫,且须呼酒叩皇坟。

我歌伐木行求友,钟虡莛摧不肯鸣。海运鲲鹏通变化,气联龙虎有逢迎。

汉阳晴树帆初远,钟阜秋云酒共倾。早晚探奇窥禹穴,傥因朔雁一传声。

见说关城卧鼓鼙,又闻应响变鸣鸡。三边列障通青海,九市华筵舞白题。武帝威棱歌宝马,*支职贡记生犀。长城约束分明在,可任边人节度携。

绝域归来更大何,办装未办口悬河。乘槎路远天忧大,缚马书来国论多。一借荆州还岂易,尽抛瓯脱议尤讹。云蒸龙变归神略,回首沧溟久不波。

四海游谈愿识韩,壮图先见战皋兰。出尘*略戈鋋老,绝塞风烟道路难。麾羽幕前迟谢艾,盘矛帐下渴陈安。匡时一疏扶清议,早晚天山看筑坛。

诸葛云霄万古名,郎君杖节事孤征。料知樽俎冲能折,休道关河草不横。东阁异时陪客座,宗臣高论屈人兵。家声燀赫怀柔远,元老垂绅且仰成。

卧虎潭潭守便宜,人中蓍蔡仰前知。两隅略地无长锁,万国朝天有乱丝。得意轩车曾宠鹤,当时田猎梦非彨。艰危此日纡筹策,明目仍闻岳牧咨。

至人发兴真卓诡,以画喻石石喻水。埋盆激水写离堆,坐揽岷峨五千里。岷峨到眼归不得,海上石芝行可食。鹤峰雪流舞阶砌,高斋法供无消息。阎浮一沤身一叶,嗟石与人谁主客,奇章平泉真大惑。不见北齐冢中石,去入谁家作阶墄。张侯也是好事人,藏此纸本如奇珍。岂会东坡思两孙,意亦故山聊心存。平山堂下君家园,树石幽好泉娟娟。何时宦成归林泉,百株石林对洼尊,仇池九华安足论。

攘臂言兵议已疏,锐身字小却良图。分民本计适已事,窃帝一时聊自娱。千载箕封遗俗在,九州禹迹远邻无。鲰生目睫疑空论,鲂枯鱼势故殊。

吴汝纶对故乡的影响

 吴汝纶既是“桐城派”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也是我国近代一位功不可没的教育家。他一生著作等身,影响深远。作为一位沿着科举之路拾级而上的封建官僚,吴汝纶却能睁开眼睛看世界,主张“西学”,谋求“教育救国”,这让他在“桐城派”这个团队中,更显独树一帜、高人一筹。

吴汝纶是清末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创办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学校――桐城学堂,这是吴汝纶实施近代教育的唯一一次实践。桐城学堂的创办过程,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吴汝纶教育思想,无论是对吴汝纶教育思想的研究还是对近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以至于对19世纪末年0世纪初中国走向世界过程的研究都很有意义。

吴汝纶因其爱民勤*,在衡水一带口碑载道,并有3件善事载人地方史志。一是编撰《深州风土记》卷,被清代方志界奉为近世方志佳作。二是为光复冀州信都书院,他筹银万两,延聘名师,广置书籍,并亲往书院授课,使信都书院“文风巨变,经术文采极盛一时”,为一州5县培育出一大批“发明成业,卓然能树者”。三是为治理衡水至冀州间千顷易涝洼地,报请直隶总督李鸿章划拨帑金十万两,自光绪十年至十二年连续3年挑挖疏浚,修成一条南起冀州南尉迟村、北至衡水县三杜村,总长60余里的排沥河道,引导低地积水流人滏阳河。并在河上建桥涵各8座,在人河处重建老龙亭闸一座,既方便了往来商旅,又使千亩斥卤之地变为膏腴之田。后人为纪念吴汝纶兴修水利之功,将老龙亭闸改称吴公闸,将所修河道称作吴公渠。时至今日,吴公闸尚存,吴公渠自滏阳新河左堤以外至桃城区三杜村约5公里段亦保存较好。 

吴汝纶于清同治十年(年)至十二年任深州知州。他主*深州时,正是战乱方息、百废待举之时。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振兴教育,当时深州境内归书院、学堂所有的田地都被豪强侵占,致使教育废弛。

吴汝纶清查被侵占的田地,限期退还,共收回学田一千多亩,使之“以资膏火”。他还采取果断措施,把散在乡村的学田都收归书院所有,这些措施保证了书院的教育经费。之后,他又选拔一州三县(深州、武强县、饶阳县、安平县)的高材生入书院读书,并由他亲自讲授。由于他平易近人,又经常出入书院,老百姓都尊其为“大师”。吴汝纶平时注意发现人才并悉心培养。一天,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反离骚》的文章,吴汝纶看后,大奇之,遂授以平生所学,这个人就是日后成为吴汝纶得意门生的贺涛(贺涛于光绪二十二年中进士,官至刑部主事,是比较有名的学者)。两年之后,吴汝纶结束在深州的为官生涯,回家奔丧。

在吴汝纶一生的十几部著作中,《深州风土记》是唯一一部以地名为题的作品,这是研究深州(含武强、饶阳、安平三县)地域文化的记录。由于当时社会及吴汝纶自身频繁调动的原因,《深州风土记》从酝酿到刊刻成书,整整用了三十年时间。吴汝纶刚到深州上任时,清*府即命令地方修志,他便立即布置任务。两年后他离开深州,修志的事便搁浅。后来,吴汝纶在家乡时,深州负责修志的官吏拿着文稿远赴千里外的桐城,让其审定志料。十年后,吴汝纶先后到天津、冀州和保定,修志的工作也断断续续。0年,吴汝纶从保定到深州避八国联*之乱,在深州盈亿义仓内住了几个月时间,他利用这个机会最终完成了《深州风土记》的编写工作,并于当年在深州文瑞书院刊刻。

《深州风土记》是清代深州地方志。时深州为直隶州,领武强、饶阳、安平三县,其地相当于今河北省深州市及上述三县。《深州风土记》共二十二卷,分为历代疆域、河渠、赋役、学校、历代兵事、历代官制、职官、名宦、艺文、古迹、金石、人谱、荐绅、名臣、文学、武节、吏绩、孝义、流寓、列女、物产、叙录,其中对明、清二代记述尤详。末附有后序二篇。该志条理清晰,门目分明,考证详博,文辞精美,是清代方志中的佳作,吴汝纶曾以“字字有本,篇篇成文”自许。该志创立“人谱”一门,广征谱牒及史籍文献,梳理望族大姓的演变。“金石”门保留了深州许多碑文资料,所载明洪武学校格式碑可征明代教育制度,尤为珍贵。唯有书无图,是为缺憾。《深州风土记》与旧志体例有所不同,其中“人谱”、“金石”等篇中的史学研究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且“人谱”为吴汝纶首创。《深州风土记》为清末名志,它对直隶及后来河北的不少志书起到了示范作用,影响重大。

吴汝纶在光绪七年(年)至十五年又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学。因此,深、冀两州文教事业成绩卓著,誉满京华。吴汝纶因其勤*爱民,在衡水一带口碑载道,并有三件善事载入地方史志。一是编撰《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被清代方志界奉为近世方志佳作。二是为光复冀州信都书院,他筹银万两,延聘名师,广置书籍,并亲往书院授课,使信都书院“文风巨变,经术文采极盛一时”,为一州三县培育出一大批“发明成业,卓然能树者”。三是为治理衡水至冀州间千顷易涝洼地,报请直隶总督李鸿章划拨帑金十万两,自光绪十年至十二年连续三年挑挖疏浚,修成一条南起冀州南尉迟村、北至衡水县三杜村,总长六十余里的排沥河道,引导低地积水流入滏阳河。并在河上建桥涵各八座,在入河处重建老龙亭闸一座,既方便了往来商旅,又使千亩斥卤之地变为膏腴之田。后人为纪念吴汝纶兴修水利之功,将老龙亭闸改称吴公闸,将所修河道称作吴公渠。时至今日,吴公闸尚存,吴公渠自滏阳新河左堤以外至桃城区三杜村约五公里段亦保存较好。

吴汝纶因何要“弃官从教”?

吴汝纶远离腐朽的*坛,执起小小的教鞭,他长袖善舞,心情舒畅。在给朋友的信中欣然写道:“此间书院园亭之乐,全省所无,弟以冀州易此,真乃舍鼠穴而归康庄也。”

少年登科入曾府

“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这副古意盎然、文气十足而又分明透着现代气息和科学精神的对联是吴汝纶先生创办桐城学堂时拟的,如今就镌在桐城中学的大门两侧。桐城中学的前身便是桐城学堂,它的创始人就是被誉为“晚清著名学者和杰出教育家”的吴汝纶先生。

作为一个读书人的后代,作为一个以文章名天下的桐城派后裔,吴汝纶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早著文名。他最尊崇的是前辈乡贤姚鼐,他不止一次庆幸自己“生于桐城,自少读姚氏书”,那部《古文辞类》他反反复复不知研读了多少遍。同治二年(),他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次年中江南乡试第九名举人,又次年,入京会试,中第八名进士,被录用为内阁中书。可谓是少年登科,一路绿灯。曾国藩奇其文,爱其才,硬将他从内阁调出,留在自己府中作为幕僚,参赞*务。

在曾国藩府中四年,吴汝纶更加精进,除了帮助曾氏处理日常公务外,还常与张裕钊、黎庶昌等人谈文论史,切磋技艺,一时文思泉涌,著述不断,笔涉经史子集,包罗万象,令曾国藩看了都“咋舌自失,谓尽平生所未知”。

弃官从教远离*治

然而,毕竟桐城派已流布了00余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新兴的资本主义思潮开始冲击古老的中国文化,吴汝纶在沉思,如何才能找出一条救国之路。同治九年,曾国藩回南,李鸿章继任直隶总督,又将吴汝纶留在自己帐下。转年,他出任直隶深州知州,后转任冀州。在深州任上,他大办教育,常常亲往深州书院为学生授课,使“民忘其吏,推为大师”。在冀州,他引水开渠,利农桑,便商旅。他还大力整顿治安,清理狱讼。一步一步实现着他富国安民的*治理想。

然而清*府的腐败已不可救药,一个书生,只能出污泥而不染,却难以挽颓势以回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吴汝纶决定弃官治学。恰好,光绪十四年(),张裕钊转任江汉书院教习,莲池书院山长出缺,吴汝纶便找到李鸿章,要求辞去官职,接任莲池书院山长之职。

李鸿章也是爱才之人,吴汝纶是他治下能吏,如何舍得放他归山。无奈汝纶去意已决,当即上了一道辞呈,称病乞休。光绪十五年二月,吴汝纶正式出任莲池书院山长,开始了他教书育人,修身治学之路。远离腐朽的*坛,执起小小的教鞭,他长袖善舞,心情舒畅。在给朋友的信中欣然写道:“此间书院园亭之乐,全省所无,弟以冀州易此,真乃舍鼠穴而归康庄也。”

在莲池书院,吴汝纶的名人效应显露无遗,各地学子纷纷前来求学问教,就连日本的中岛截之、野田多内等人也远涉重洋,前往保定拜师受业。他在书院中首创东、西两学堂,聘英国、日本教师授课,引导学生学习欧美、日本等国的先进科学知识。

在与外国学人的切磋交流中,他深切地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古老的“四书五经”已不再是治世法宝,靠“八股时文”也不能取尽天下有识之士。忧患之后的沉思,沉思之后的觉醒。他一再撰文呼吁:“窃谓废去时文,直应废去科举,不复以文字取士。”“非废科举,重学校,人才不兴。”“教育与*治有密切关系,非请停科举,则学校难成。”“今方开倡西学,必以算学为开宗明义第一章。”“学堂之中,要尽量减少中学课程,增加西学课程,西学除博物、理化、算术、*治、法律以外,则矿山、铁道、税关、邮*数事为最急,海陆*法、炮工、船厂次之。”

东渡日本办新学

在主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同时,他与留英归来的严复结成了好友,欣然为严复所译的《天演论》作序,以扩大严氏译著在国内的影响。《天演论》中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进化论观点深深震撼了当时的社会,洋务救国,维新图强,一时成了国人的共识。然而戊戌变法失败了。吴汝纶再次感到深切的悲哀和失望。光绪二十八年,已逾六旬的吴汝纶决定南归终养,吏部尚书张百熙却登门拜访,请他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加五品京卿衔,吴汝纶欲辞不就,张百熙甚至于跪地相求。无奈之下,吴汝纶暂时接受了任命,但并未去京师大学堂任职视事。

在吴汝纶看来,旧的书院式的教育制度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需要变法图强,必须从改革教育制度入手。他且不忙着去上任,提出要出国考察,学习国外的办学经验,张百熙慨然答允。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一日,吴汝纶率队出访日本,考察学制。在日本,他受到了明治天皇的接见,各界名流对他的到来更是欢迎备至。他在长崎、神户、大阪、西京、东京等地,在日本外部省、文部省官员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小学、中学、大学、师范、商业学校、医科学校、职业学校等各类学校,并与日本学界人士进行了广泛交流。

三个月后,他起程回国,对于在中国开展新式教育已有了整体思考,但清廷已令他彻底失望,他终于没有回京,而是取道上海,直接回到故乡桐城。他将日本之行写成《东游丛录》,此书作为中国最高教育当局派员访询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教育制度的第一份调查报告,被吴汝纶派人送到张百熙手中,算是完成了出访使命。

在家乡,他真正开始实践他的办学思路。他撰写了一系列办学宗旨:“全国各省、府、县都要分立大、中、小学堂”,“一县不可止立一学,各乡皆须立学”,“学堂愈多,愈能收效,不宜化多为少”,“普国人而尽教之,不入学者有罚”,“先立师范学堂,取成学之士,延外国教习”……

桐城中学堂就是他的实验田,除了延聘当地名流出任堂长、教员外,他还从日本请来了早川新次等为外籍教师。并亲笔撰写了那幅著名的对联:“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横披为“勉成国器”。

最初的桐城学堂是借安庆武备学堂为校舍,二年后迁回桐城,改名为桐城县公立中学堂。学堂办成了,然而忧患之中,吴先生却积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九年()新春正月阖然长逝。其后不久,新文化运动发起,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桐城派作为古文流派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页教科书。

“合东西国学问精粹”,这是一个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吐故纳新,自觉接受外来文化的最好例证。百年之后的中国,吴先生当年“普国人尽教之,不入学者有罚”的全民教育思想已成为现实。

吴汝纶儿时读书的故事及他的百字铭

吴汝纶,安徽桐城桐城(今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人,原创办桐城学堂的堂长,吴汝纶幼时家贫,刻苦读书,勤奋好学,有四大读书故事流传至今。

其一、墨汁当糖粘粑吃。吴汝纶在书房独自读书,家人送去一篮芋头粑和一碗白糖,嘱粘糖吃,后家人去书房拾碗篮时见白糖未动,吴汝纶一个大黑嘴。原来是吴汝纶专心攻书,把砚池内墨汁当白糖,粘了一个大墨嘴。

其二、沟埂当坐凳撕破大褂。十六岁那年正月,吴汝纶遵亲命去舅家拜年,他一手提礼物,一手拿本书,途中遇田缺不知道,跌在干田沟里,爬起坐在沟埂上看书,正月拜年人多,都疑为他是呆子,叫他让路,他听不见,行人只得从他身边绕过,时近中午被一行人脚绊着他大褂子,因他紧坐不动,把大褂衩口撕开,他才发现自己。动身走时,忘记带走礼物。

其三、徘徊三次到舅家,到了舅家大门直朝前走,舅家人疑为吴汝纶另处去。吴汝纶走了一段路复回,从舅家大门前又直过,家人疑为他回家。这时吴汝纶才发觉自己,因迷恋书本,误过舅家已三次了。

其四、空手拜年,在舅家拜年时,吴汝纶只手上一本书,礼物全无,家人问吴汝纶何来何去!他才把路上一切告知舅家人,齐夸他将有大成。

他的百字铭,初看,似乎有点消沉,不过仔细深看,消沉中又透着对生活的自定、自力、自强;道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今日看来,也仍然很真实亲切,似长辈及良友在耳边细细交流,语重心长着:

远观山色,年年依旧如新,近视人情,渐渐不同往日。诗朋酒友,日会三千,知己心人,百无一二。花开兮,蝴蝶至,人困兮,亲戚疏。时来,谁不来;时不来,谁来。自跌倒,自爬起,靠人扶,都是假。亲戚朋友,说的是隔山话。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些此痛苦,雪尽后再看梅花。

吴汝纶与儿书

吴汝纶为官清廉,家用拮据。同治十二年(年)吴汝纶的父亲在深州去世,他连回家安葬父亲的费用都没有。他在写给李鸿章的信中说:“全家数十口,绝无负郭之田,服官以后,未尝增置一金之产;此次南旋资斧,现尚一筹莫展,迢迢数千里,无计谋归。曾经入官受禄,告贷又复无路,若全家留置北方,父丧不能归葬,此则断断不忍!”最终靠资助和求借勉强把父亲送回老家安葬,在为父亲守孝之际,也不得不为衣食奔走。他为此哀叹:“三年薄宦,不名一钱,老母就衰,无以为养,不能不奔走衣食,亦势之无可如何!”

吴汝纶共有子女六人。儿子吴闿生(—)自幼受父亲教导,人品端正,学问渊博。曾赴日本留学,年正月以父丧归国,归国后曾任职于直隶学校司。民国初年,出任教育部次长、国务院参议等职。年应张学良之聘,在沈阳萃升书院任教。抗战期间身陷敌区,隐居致力著述。著有《周易大义》、《尚书大义》、《诗义会通》、《北江先生文集》等。几个女儿也都读书习字,颇为聪慧。

凡为官者,子孙往往无德,以习于骄恣浇薄故也。吾听闻汝骂苓姐,说伯父不配作官,汝父作官有钱;欲逐出苓姐,不令食汝父之钱等语,伤天伦,灭人理,莫此为甚!世人常说长兄当父,长嫂当母,子有钱财,当归于父,弟有钱财,当归于兄。吾与尔伯父终身未尝分异,岂有分别尔我有无之理!伯父在时,吾不能事之如父,今亡已八年,不可再见矣,吾常痛心,故令汝兼继伯父,望汝读书明道理。岂知汝幼稚之年,居心发言,已如此骄恣浇薄哉!

伯父才学,十倍胜我,其未仕乃命也,何不配之有!作官之钱,皆取之百姓,非好钱也。故好官必不爱钱。吾虽无德,岂愿以此等钱,豢养汝曹私妻子哉!兄弟之子,古称犹子①,言与子无异。苓姐,吾兄之子也,与汝何异!我若独私汝,逐苓姐,不与食,尚为非人,况汝耶!且汝亦为伯父继子,若尽逐诸侄,则汝亦在当逐之内矣。凡为人先从孝友②起。孝不但敬爱生父,凡伯父、叔父,皆当敬爱之;不但敬爱生母,凡嫡母继母、伯叔母,皆当敬爱之,乃谓之孝。友则同父之兄弟姐妹,同祖之兄弟姊妹,同曾祖高祖之兄弟姐妹,皆当和让,此乃古人所谓亲九族③也。读书不知此,用书何为!童幼有时争言,吾亦不禁,独令人伤心之言,不得出诸口;较量钱财有无,悖理行私之事,不可存于心。

将吾此书熟读牢记,以防再犯,并令诸兄弟姐妹,各写一通。

晚清重臣为教育兴国跪请吴汝纶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此校是百日维新的产物。光绪皇帝实行的新*都被废除了,唯有新*期间办起的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这还得从孙光鼐说起。

孙光鼐是一位可爱的老古董。说他是老古董,因为他是清末的三朝元老;说他可爱,是因为他并非是冥顽不灵的老顽固,在一定程度上,在一些问题上,他的思想能与时俱进,并且发挥了好的作用。孙光鼐年生于安徽寿县,在科举道路上一帆风顺,年仅4岁时就中了一甲一名进士,力拔头筹。但当时强手很多,究竟谁当状元定不下来,只好由咸丰皇帝定夺,进行面试。孙光鼐被考核时,皇帝要他写副对联,为大清王朝歌功颂德。孙光鼐才思敏捷,轻松自如地写道:

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维羲皇尧舜;

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这对联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都巧妙地写了进去,马屁拍到了家。不过,从这副对联中也可以看得出,孙光鼐驾驭中国方块字的能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咸丰皇帝一高兴,孙光鼐便当了状元。从此孙光鼐官运亨通,从8年起孙光鼐给光绪皇帝当老师0年之久。这位老先生思想并不僵化,他赞同康有为变法的思想和行为,并且参加了酝酿维新变法的“强学会”。年孙光鼐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学务大臣,并负责创办京师大学堂。他认为洋人“学校遍于国中”,所以“威力行于海外”,这种重视教育的见解相当深刻。

孙光鼐办京师大学堂的宗旨是:“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未有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其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当时孙光鼐已7岁,能承认西学的重要地位,已经很不简单了。

孙光鼐确定了上述办学宗旨后,还确定了“分科立学”“严聘教习”“精编教材”“慎选生源”“学用相符”等一系列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办学方针。慈禧太后扼杀了维新变法,对参与维新的官员杀的杀,撤的撤,对孙光鼐却网开一面,这与他为官的圆通、做事的谨慎小心不无关系。孙光鼐还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欲能则学,欲知则问”,下联是“守身如玉,守口如瓶”。这下联八个字的为官之道,使孙光鼐在*治风浪中没有翻过船,京师大学堂能保留下来,与孙光鼐这位没有倒台的首任校长(当时叫“管学大臣”)恐怕有些关系。但是,在顽固势力的包围中,孙光鼐的日子并不好过,于是他急流勇退,称病请长假,颐养天年去了。

孙光鼐任京师大学堂校长,总计不过天。他离职后不久发生了八国联*入侵北京的重大事件,京师大学堂近于瘫痪。到了年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实为京师大学堂第二任校长。

张百熙(—7年),湖南长沙人,4年中进士。此公与孙光鼐性格迥异,用现代语言来说,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适于干事,不适于当官。年慈禧太后过60大寿,从紫禁城到颐和园到处搭彩棚、种花、奏乐,大肆铺张浪费,马屁精们无不为之大献殷勤,而张百熙竟敢于上奏光绪皇帝,反对这种劳民伤财的祝寿活动,可见他是一位正直而又敢说话的人。

0年张百熙被派到英国担任“专使大臣”,这一经历使他对中国的落后、西方国家的发达有了深刻的认识。要改变这种差距,只有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了聘请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张百熙经过多方考察后,认为此职非桐城派的领*人物吴汝纶莫属。吴汝纶生于年,是同治年间的进士,曾国藩的崇拜者,被称为“曾门四弟子之一”。面对张百熙的聘请,吴汝纶以“年迈学浅”为由拒聘。为此,张百熙竟不顾自己是高官大吏的身份,在吴汝纶面前长跪不起,并说:“我为全国求师,当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张百熙做得比刘备三顾茅庐还真诚,吴汝纶被感动,只得应聘。张百熙在改革官制、财*和废除科举制度、主办京师大学堂、创办医学和译学馆诸多方面都有贡献。但是官场难于容纳耿介之士,张百熙最终还是被排挤出局,以至京师大学堂内乱七八糟,一塌糊涂。

年顾颉刚在《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一文中回忆当年北京大学的状况时说:“学生们则多是官僚和大地主子弟,有的学生一年要花银元;当然,这样的富豪子弟不多,大约不过两三人。至于一年花千把银子的人就多了,少说也有好几十。像我这样一年从家里只能拿二三百银元来上学的,就是穷学生了。在学校里简直没有地位。一些有钱的学生,带听差、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对读书毫无兴趣。那时的北大有一种坏现象:一些有钱的教师和学生,吃过晚饭后就坐洋车奔“八大胡同”(和平门外韩家潭一带)。所以妓院中称“两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顾(“两院”指参议院、众议院,“一堂”指京师大学堂)这种坏现象是从清末保留下来的。那时在学生中还流行一种坏风气,就是“结十兄弟”。何谓“结十兄弟”?就是十个气味相投的学生结拜做兄弟,毕业后大家钻营作官,谁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当科长、当秘书,捞个一官半职,“有福同享”。这个官如果是向*阀或大官僚买来的,那么钻营费由十人分摊。”

在这些不学无术的教员中,不但有中国人,还有为数不少的洋人。到了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这种乌烟瘴气的局面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吴汝纶为东乡首席教头章冠鏊作传

清咸丰年间,太平*进驻老桐城县境,他们到处抢掠,杀人放火,民不堪其扰。咸丰十一年(年),一位清瘦的书生背着一个蓝布包裹,面色沉重,行色匆匆,来到古镇周潭躲避战乱。这位书生就是后来成为桐城派后期大师的吴汝纶先生。当时,他不过才二十二岁。

吴汝纶的老家位于距周潭镇约四十公里的会宫镇。这里有一个问题颇值得一说,那就是,吴汝纶避乱为什么非要来到东乡呢?因为东乡是山区,地势复杂,加之民风剽悍,人人会武,各路乱*从不敢轻易涉足。也就是说,东乡的中心地带周潭镇是一处安全的避风港。两年前,东乡民众和太平*进行了一场生死较量,东乡武林高手中了埋伏,伤亡惨重。吴汝纶到周潭后,多次听见东乡民众传颂着一位名叫章冠鏊的武师的悲壮事迹,备加感动,于是,亲自为他作传,写下了一篇《章冠鏊传》:

章冠鏊者,桐之东乡人也。其先世世习农务。冠鏊为人骁勇有气力,然亦业农,为人佣,尝任并日之功,人争致之。东乡俗尚意气,其民好斗敢死。冠鏊居东乡,乡之力士皆出其下,子弟攻武艺者多从冠鏊游。咸丰癸丑,粤贼陷吾桐,桐民俱受贼害。东乡负其意气,贼至,辄群毙之,匿不以闻。久之,贼微觉,相戒勿过东乡境,迂道行。以故五六年独不被贼,贼亦以是怨东乡未发。章氏于东乡为巨族,多豪健精悍之士,他族皆不之及。冠鏊尤以骁勇冠其族人。贼怨东乡久,又所诛求辄不报,己未秋,拥众大掠东乡,乡人聚族居者姓,率其族御之。冠鏊之族数千人为前队,与贼遇,贼众且十倍章氏,他族见贼众甚,皆望风而靡,莫敢援章氏者。贼围章氏数重,章氏大困。顷之,一人带剑持矛,奋臂大呼,率众突围而出,出顷之复入,如是者三,格杀贼不可胜计,矢石火炮如雨注,不能中,出入重围中如无人,贼众辟易,不敢仰视。询之,乃冠鏊也。围竟解,章氏数千人得无恙。贼以冠鏊故,不敢留东乡,稍稍自引去。后贼中每相与语及冠鏊,辄惊愕相顾曰:“吾有是人,天下不足争也。”冠鏊既解章氏之围,行里许,就地坐,叹曰:“吾气尽力竭,不能行,且死矣!”族人舁以行,复数十步,欧血而卒,时年已六十余矣。既卒之二年,余避乱至东乡,乡人每津津谈冠鏊事,有泣者,过前年与贼战处,辄相指示为美谈,曰:“犹记章冠鏊杀贼突围时也。”

三十六名教的姓名他们是:章观螯、周年信、邓贤美、章文甫、吴怀川、王小雀子、谢依俊、陆蛤蟆、孙铁头、沈可田、*小姑(章素芸)、蒋连生、邓奎榜、邓观凡、周年芳、王德辉、周炳坤、丁飞习、王再翁、章南友、谢济美、周爱西、周小牯牛、朱正大、施江燕、吴忠珠、王调署、王耀典、章小虎、宋魅久、吴名川、钱西飞、陶小挺、章八尺、何不沾、刚燕子。

楹联高手吴汝纶的对联故事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桐城文化灿烂,楹联创作异彩纷呈,高手如云,而其中的佼佼者莫过于吴汝纶。吴汝纶著述宏丰,且擅长楹联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持重。或题联揽胜,颂祖国河山之美;或借联抒怀,叹崎岖世路之艰;或悬联自警,严守为官清正;或制联重教,勉励后辈成才……皆能做到情随景出,景解人意,具有较高的美学欣赏价值。桐城素来文风炽盛,社会生活亦受其影响渗透。旧时男婚女嫁,盛行轿联,即为此例。轿联多由男方出上联,女方对下联,争奇斗巧,谐趣天成。但常例男方出上联必备下联,以防绝对或女方不便应对时启用。同治三年(),吴汝纶与同里汪姓姑娘喜结连理,就曾亲撰一轿联:


  十三经,甘四史,十载寒窗,未脱得那领蓝衫,愧把白身偕绿鬓;


  甲子年,癸酉月,甲戌良辰,且牵着这条红线,行看*榜点朱衣。

上联诉说自己寒窗苦读,博览群书,但功名未就,实在愧对伉俪佳人的隐隐衷情;下联点明佳期良辰,得遇知己,定能好风凭借、蟾宫折桂的青云之志。谦逊中不乏矜持,爱慕中又饱含着希冀。对仗工整,用字奇险,实为一副庄谐有度、情趣盎然的力作。果然,他婚后不为儿女情长所累,刻苦攻读,翌年得中进士,并在后来事业有成。吴汝纶与李鸿章关系密切。李鸿章编练淮*,吴汝纶曾为保定淮*公所撰写过不少楹联,其中有一副“总祠”联气势非凡:


  生为人杰,没乃鬼雄,浩气拱神京三光争曜;


  白骨成灰,丹心不死,义声与淮水万古长流。

咸丰十一年(年),李鸿章编练淮*,先后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捻*起义,是清末反动势力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治集团。但是,太平天国革命和捻*起义失败后,淮*亦曾参加了光绪十年()的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抗击了外强的侵略,涌现了像海*将领丁汝昌那样力战不降、自杀殉国的英雄人物。此联借南宋女词人李清照颂扬项羽的诗意,讴歌了那些不惜殒身捐躯的将士生为人杰、死亦鬼雄的英雄气概,使人感受到一种悲壮之气、阳刚之美。吴汝纶晚年看到国运维艰,深感“吾国旧学,实不敷用”,“非有实在本领,不足与外人相抵”。(《桐城学堂招考说帖》)于是寄培养国家栋材于新式教育。光绪二十八年(),他从日本考察回国后,力排众议,创办桐城学堂。为勉励学子,曾亲题“勉成国器”匾额一方和对联一副:


  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


  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上联指明为谋天下人才,施之一乡的办学目的;下联提倡中西合璧陶冶锤炼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此联是桐城学堂的办学宗旨,也是师生们的座右铭。吴汝纶先生高瞻远瞩,大度包容,真可谓用心良苦!

吴汝纶的楹联既长于叙事说理,亦善于写景抒情,游踪所及,辄有联存,其中以题金陵湖广会馆联最佳:


  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挂席来游,三楚风涛携袖底;


  邀太白楼一千年明月,凭栏远眺,六朝烟景落樽前。

另有联语专集《桐城吴先生联语》:


  文字空千载;
  声名动四维。
  
  ——集碑贺李鸿章七十寿


  及身强健久不达;
  为古文章早有闻。
  
  ——贺马其旭四十寿


  照海旌麾慑猿鸟;
  传家簪笏迈金张。
  
  ——贺裕禄寿


  在昔吹箫传弄玉;
  只今坦腹得王郎。
  
  ——贺王绎如入赘


  将相传家真有种;
  阳和得气便成春。
  
  ——贺李鸿章子婚


  兄弟以头腹尾擅誉;
  文章与梅曾张代兴。
  
  ——贺范当世四十寿


  事不终始,无务多业;
  任有大小,惟其所能。
  
  ——集句赠王子翔


  裕其为仁,肃其为礼;
  媒者曰宣,卜者曰祥。
  
  ——集韩文贺燊甫嫁女


  当使尊章,相见交贺;
  自今夫婿,得助益彰。
  
  ——贺李简廷婚


  夫婿瓌才,早死乃真成恨事;
  婴儿文褓,后来当更得佳人。
  
  ——挽贺墨侪夫人


  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
  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题桐城学堂


  视官事如身,身瘁多因急民病;
  解县符召我,我来何处共君言。
  
  ——挽某君


  当年丞相留宾,竞推男子张君嗣;
  昨夜故人入梦,远愧平生范巨卿。
  
  ——挽许仙屏


  我无吏能,在官以善士劻勷为乐;
  君今客死,令人感故交零落而悲。
  
  ——挽袁鹭宾


  此乡仍侠窟遗风,万丈白虹马生角;
  何处访战场余事,一堆*土豹留皮。
  
  ——题保定淮*会馆


  从师得千载一见之人,直取旌麾作衣钵;
  有弟为五洲百杰之选,早将家世服单于。
  
  ——挽李瀚章


  坚城垂拔,壮志先摧,当时若失左右手;
  百战论功,一言决策,如公可谓文武才。
  
  ——题开封程忠烈祠


  郎君学问具神通,起自震旦包东海西海;
  阿母慈悲真智度,疑与摩耶为前身后身。
  
  ——挽中岛成章太夫人


  高节变风云,坐客欷歔,击筑欲邀燕市饮;
  遗芳在兰菊,礼魂容与,传葩疑唱楚人骚。
  
  ——题保定淮*会馆戏台


  生存百岁入图书,早岁鸿妻,晚岁文伯母;
  将养诸儿尽才俊,小儿召父,大儿朱云师。
  
  ——挽陈伯平太夫人


  远别已三十年,记宾馆留贤,看予一过丞相府;
  近畿方五百里,自先生即世,何人更应少微星。
  
  ——挽史香雅


  是淮*杰出奇才,龙性难驯,休沐辄寻*石约;
  与国家宏图大业,刍言谬采,入朝曾草皂囊封。
  
  ——挽刘铭传


  薄宦竟三十年,所临莅有声,竞坐汉朝腹诽法;
  遗诗垂百千首,纵流传到后,谁知楚国逐臣悲。
  
  ——挽李佛生


  如明公可谓才臣,鄙夫谬附清流,能无杜门齰舌;
  知太史当成佳传,贱子欲求行状,一为钻石埋辞。
  
  ——挽刘芗林


  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挂席来游,三楚风涛携袖底;
  邀太白楼一千年明月,凭栏远望,六朝烟景落樽前。
  
  ——题金陵湖南会馆


  十三经,廿四史,十载寒窗,未脱得那领蓝衫,愧把白身偕缘鬓;
  甲子年,癸酉月,甲戊良辰,且牵着这条红线,行看*榜点朱衣。
  
  ——自题婚轿


  四十里境隔红尘,暇日偶来游,正当蒲战荷喧,天地苍茫入风雨;
  数百年灵征玄武,今朝差解事,俄见烟消云敛,湖山佳丽媚春秋。
  
  ——题南京练湖湖神庙


  附


  平生风义兼师友;
  天下英雄惟使君。
  
  ——严复集李商隐、陆游句挽吴汝纶

参考资料:

1.吴汝纶.深州市人民*府[引用日期-09-9]

.吴汝纶与《天演论》.光明网[引用日期-09-9]

3.吴汝纶:桐城派最后的星光.安徽文化网[引用日期0-10-1]

4.桐城有个吴汝纶.安徽市场报[引用日期-01-1]

5.吴汝纶与他的百字铭.中共枞阳县委宣传部[引用日期-09-9]

6.安徽历史名人——吴汝纶.安徽省人民*府[引用日期-09-9]

7.吴汝纶传道授业育人才.光明网[引用日期-09-9]

8.吴汝纶:弃官从教为哪般.新华网[引用日期-09-9]

枞阳文联ahzywl


  整合文联系统资源,打造枞阳文联新媒体平台;围绕四个枞阳建设,繁荣创作枞阳文学艺术;宣传县*府方苞文学奖朱光潜艺术奖动态和文艺创作动态;打造手上枞阳杂志新传媒,手上个人作品展影展书画展平台;挖掘枞阳历史文化底蕴,对外传播枞阳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

总编

投稿通道:

1、在枞阳文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