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师岁月贾志清教育散记两则 [复制链接]

1#

一、《春草》欣欣

由五寨师范学校团委组织全校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的学生试办了一个不定期出刊的文学期刊。期刊以春天初生小草生机勃发之意,命名为《春草》。并请白纯瑜校长题写了刊名。刊物从组稿、修改、排版、校对、打印全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只做辅导点拔。刊物一经出刊立即轰动全校,参与者甚众,传阅者纷争。我作为语文老师每期必看,闻到淡淡墨香,看到流畅生动的句段,兴奋之情油然而生。

在《春草》出刊七期,创刊一周年之际,主编高燕娥同学邀我写一点纪念文字。做为一直全力支持《春草》的我,感到义不容辞,且心里有许多话想说给这群钟情文学的热血青年,特写下如下一段文字:

大家都知道,闻名全世界的大文豪高尔基先生、以杂文做投枪匕首的大作家鲁迅先生在呱呱坠地之时,均应和常人家的婴儿别无两样。他们既不会说话、走路,更不会看书、写字,只会凭借人的本能吃奶、哭闹。幼年时一定也和常人的孩子一样尿过床、吃过鼻涕。童年时同样与常人家的孩子一样不懂事受过父母的训斥、学习有失误时挨过老师的板子。

他们之所以成为文豪、作家,是因为他们在学校、在人间社会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懈摸索继承先人的写作技巧方法,不停了解社情民意,才使自己知识丰厚起来,眼界宽阔起来,思想深遂起来,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写作基础。

一天天的努力写作,一天天的锻练进步,一天天的创新提高,才使他们慢慢成为文人、成为作者、成为文学集大成者!一句话,他们是经年累月、淬火修炼、克难克艰而成功的,是持之以恒,不断探索才成功的。

大家也同样知道,宏伟的金字塔、雄伟的万里长城、富丽堂皇的宫殿,都是一砖一石、一层层、一年年构筑起来的。离开基础、离开不懈劳作、离开奋斗目标,也绝不会有它们的雄奇壮美。

鉴于“勤奋出真知”“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坚持就是胜利”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道理,我相信,《春草》是五师青年学子自己开垦出的一方“百草园”,青青小草破土仅一年时光,尽管还十分幼稚、嫩瘦、弱不禁风,但从它出刊的七期来看,充满活力,饱含激情,一派生机。参与者甚众、支持者甚众,影响力日盛。内容一期比一期可读,写作技巧一期比一期成熟。

我坚信这棵《春草》只要一天天努力向上、一天天接受阳光雨露、一天天经历风霜冰雪,众人勤浇水施肥,众人多扶植支持,一定会从小草壮而成为小树,由小树壮而成参天耸立、风吹不动雨打不摇的大树。这方“百草园”一定会春意盎然,百花齐放。所有编创人员都会感到春之温馨,品味到阵阵清香!“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沙始到金。”

我深信并期待《春草》的编创人员一定会出有成绩的文人、作者和有成就的作家。

(写于年12月17日,之后有修改)

年7月又记:果如我相信,仅据我所知,二十多年来,《春草》的作者、编辑人员、指导教师中,已有多人成为大学教授;许多人成为中小学的明星教师;有人走进人民日报、新华社成长为高级记者,甚至还有人跨进国务院的红门;成为省市县级作家协会的人更为众多;转行改做行*工作而且有成绩者也大有人在;个别人还成为中国画家协会成员,真可谓人才济济,桃繁李茂。“垒土终成高台,毫木今需合抱。”

事实证明,“学问合于兴趣,方可得益”,唯分数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教育,为学生搭建各种成才平台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年5月2日,时任五寨师范学校校长贾志清为《春草》年第2期“徐焕香作品专辑”撰写序言。

二、小报成大器

俗话说:小山也会长出参天大树,小人物常常也会做出大成绩。平凡寓着非凡。这些话真是一点不假。五寨师范学校团委办的一张小报——《五师青年报》,就是小山上长出的参天大树,小人物做出非凡的成绩。回忆起来,至今仍令人敬佩不已,它的成长给人许多启迪。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学校办起了小报,中学办,中专办,大学也有办的。思想解放、敢闯新路的团委书记朱建明(年做副校长,年做校长)克服经费不足、条件极差等各种困难,大力倡导、支持、组织成立了一报一刊社(一报——五师青年报,一刊——《春草》文学期刊),其中《五师青年报》由主编一人、副主编两人、编委十余人组成,四开、四版,从年12月创办,连续刊出十一年,出刊四十二期。一张学校小报坚持时间之长,在忻州及山西省的学校中也极为少有。十一年间,校长换了三任、小报主编换了十一任,小报却年复一年顽强生存下去并发展开来,在同类中等师范学校绝无仅有,堪称奇迹!

《五师青年报》大胆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报刊社时常举办各类讲座、召开指导会、全校征文,兴办笔会,社会调查、集体采访、提前约稿、开办“芦芽山”文艺副刊、举办团支部ABC……想尽一切办法,群策群力决心把小报办好。

没有办公室,就在教室、宿舍、操场、饭厅打游击;没有专门打印设备,就组织写字好的学生刻蜡板,请绘画好的同学配画插图;有把握不准的字句,就上门逐一请教老师;平时上课课业紧没时间办刊,就利用星期日办;采访第一次见不到人,就来个第二次、第三次……

小报从刻蜡板油印、机关打字机打印到印刷厂印制,三次飞跃,走过十一年的时光。十一年来,报社学生们学用结合,实践中摸索提高,以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耐力,把报纸办得红红火火。做为师者,我常为之动容。

报社组织全校文学爱好者均做为报社社员,开设“教与学”“校园信息”“青年信箱”“国内外大事”“团支部快讯”“芦芽山”文艺副刊等十余个专栏;报社编辑人员广开思路,不断拓宽办报渠道,增加报纸容量和信息来源渠道,先后和省内太原师范、稷山师范、运城师范等学校建立联络和信息互通渠道,并和《山西教育报》《语文报》《中师报》也有联络交流合作关系。

《山西教育报》主编赵义堂、高级记者高耀斌以及《山西青年报》主编颜世平被聘为《五师青年报》报社顾问。这三位顾问也真够敬业,真关心山区教育,曾亲临学校小报社指导。

除本省外,《五师青年报》报社还和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社团建立友好关系,曾接受北师大学生社团亲临学校指导。《中师报》更是《五师青年报》的支持者和指导者。《山西日报》《忻州报》经常刊登《五师青年报》社员们提供的稿件。

山区小小师范,师范小小报纸,成为五寨师范学校的一张闪亮名片,成为学校一扇对外交往的文明的窗口,为闭塞的山区师范划开了一片光亮的天空。五寨师范师生员工的闪光风貌,为人民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也随小报而展现到晋西北之外、展现于娘子关之外。

同时,芦芽山外的阳光也因小报而照进大槐树下,外地改革春风也借小报吹拂进校园。借他山之石,攻五师之玉。可以说,《五师青年报》为五寨师范的发展扮演了鼓劲加油、添砖加瓦、传递消息的角色。五寨师范学校后来被评为全省、全国文明单位,受到国家表彰,应有这份小报的功劳。

忻州地区曾正式出版过一本《忻州报业史》,其中第三章“院校报”第二节“内部出版的校园文化小报”第一篇就是介绍《五师青年报》。一九九一年五寨师范建校五十周年大庆时,有四百多名校友和上级机关领导参加校庆活动,王彦炯校长给每人发了一本最新出版的文学期刊《春草》,两张近期的《五师青年报》。

校友贾文升(时任原平市委书记)看后对我说:“娃娃们的报纸办得真象模象样,内容丰富多彩,不错,不错!”校友王文才(时任河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也悄悄问我:“这个《五师青年报》是老师办的,还是学生办的?”我告诉他:“全是学生办,老师只指点一下。”他连忙伸出大拇指说:“好!好!”可见办报水平得到社会认可!小报不小,小报成大器!

年12月26日是《五师青年报》创刊八周年,时任五寨师范学校校长贾志清撰写了《她是五师青年的良朋好友》一文,致以热烈的祝贺。

《五师青年报》十一年间发表了近千名学生的文稿,为各类报刊选送了上百篇稿件,出刊四十二期,确确实实锻练了人,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热爱写作的激情,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增长了才干。

几百名报社社员走向社会的发展情况我不全部了解,但十一位主编的后续发展情况我是大致了解的,窥一斑可见全豹。历任十一位报社主编都成了社会有用之才,都和有写作特长相关,其中三人成了语文高级教师、一人成为县级通讯中心主任、一人成为县办公室主任、一人成为高级记者、两人成为市作家协会成员、一人成为市直学校的校长。

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主编们除他们自已努力外,与在学校热爱写作、担当主编受到锻练、激发了写作兴趣紧紧相关。“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实行“四位一体”的教学体制(即必修课、选修课、课外兴趣活动、实习四位有机结合)。我直到现在都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好的教学机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机制,有利于学生全面成才。

做过五寨师范和忻州一中校长的王彦炯曾对此做过很好的诠释:“学生手刻手绘、自编自印的小报小刊,就像在农村*土坡坡上,孩子们随心所欲刨的窑窑、打的蛋蛋、捏的人人、过的家家,在陪伴他们快乐成长的同时,也由此走出一批批优秀报人、新闻人、出版人、作家……”

只可惜,一九九八年国家出台了师范教育由三级教育(中师、专科、本科及以上)向两级师范教育过度,中等师范教育消失了。但她全面树人的教育灵魂仍在。年至年的中师生,是当时青年中的精英,是中国三十年来中小学教学的脊梁,是一代为乡村教育奉献的最多的群体,是农村孩子心中的灯塔,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教育史上应该有这个群体的位置。

这些学生的成才成长,再次说明创设各种平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把兴趣发展成特长的教学理念,不应该消失。

当时的五寨师范学校团委会社团部部长、学生文联主席,现在是市著名高中*总支书记的杨宝钧,在回忆五寨师范文联的经历时说:“那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驿站,对我一生影响深远。”

曾任团委会宣传部部长、《五师青年报》和《春草》记者、后留校做指导老师,现在是国社高级记者的薛文献表示:“我的写作兴趣和激情,是从《五师青年报》和《春草》开始的。”三十多年后,他依然十分珍惜那段时光,创办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