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以女儿形象创作人体艺术,观众说不雅观,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pf.39.net/bdfyy

弓弦声声话弹棉

张欣

地处赣北的永修,是江西南北通衢要道,古有“洪都门户”之称。而永修马口镇,滨潦河而坐,扼南浔而居,古为豫章之北门,是南、浔、奉、安、修、武水陆交通的驿马要口。当年,这里报马商贾络绎不绝,繁华年景日升月恒。由于地缘、史缘、文缘的独特因素,从古建昌至今,始终形成了独别于其它区域的文化圈,是永修古代主要五大文化圈之一。这里,潦河环绕,潦水穿境,冲刷着岁月,滋濡着阡陌,积淀着文明,孕育着文化,是古代书香传播最广的地方,是清代台湾知府的诞生地,是大革命时期永修县委办公地;是解放初期永修土改干部的摇篮,是久负盛名“杨氏弹棉”的发祥地。弹棉,凭着潦河之水养育的诚信,独家垄断了江右省会南昌府的弹棉市场;弹棉,凭着一张大木弓弦的声声铿锵,弹出了赣鄱人家大起大落的四百载风云。永修马口杨氏弹棉一路镌刻历史文化的印迹走来,编织着云彩般的原始花絮,让人在寻味之余,禁不住要追溯这种古老文化的绵长渊源,感受那份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传统文化况味。

传说凄美,渊源婉转跌宕

永修马口杨氏弹棉传统技艺年事久远,始于明末,盛于民初。凡永修马口杨氏弹棉传人,无不知晓一个有口皆碑的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南昌府出现了一帮外来弹花队伍,专以旧棉翻新为业,后来由于生意不景气,也开始转向新棉弹絮,可总在新棉里参杂旧棉絮,影响了棉絮质量,一时弄得客户怨声载道,损害了整个南昌弹棉业的形象。永修杨氏宗人为了净化弹棉市场,谴责不良职业道德行为,遂找那帮外地弹棉人说理规劝,未料交涉无果,发生争执冲突。官司打到南昌府衙,府台难以决断,于是,便想出可让两家一决胜负的办法:令铁匠浇铸一双铁靴,用火烧红,谁敢穿上就把南昌府的弹棉专利市场判给谁。两边的人见此情景,顿时吓得倒吸一口冷气。此时,从永修杨氏人群中挺身走出一人,他为纯正行规,给家族在南昌府争得这份弹棉专利权,也为子孙后代的生计着想,只见他毫无惧色凛然抢先穿上了烧得通红的铁靴,霎时间,双脚下的两柱青烟随着“兹兹”响声四处弥漫,众人见此情景,无不瞠目结舌,惊诧不已!此人就是至今让永修马口杨氏子孙口碑载道、妇孺皆知的弹棉始祖——杨一静。于是,府台大人就把南昌弹棉专利市场判给了永修杨氏。而其他地方的弹棉人即便路经南昌时只能倒背弹弓,意为低头服输,叫人一看,便知是外地弹棉工。据《南昌商会志》记载:“南昌的弹棉业,只有永修杨姓人才能做。”追溯这些文字的背后,似乎印证了那个古老而凄美的传说。

然而,永修马口杨氏真正垄断南昌弹棉业的另有其因。明末之前,在昌开弹棉店的并非全是马口杨氏,既有来自浙江、江苏等外省人,亦有本省抚州崇仁等地各姓弹棉工。直至明末清初,(公元年-年)清*府刚进驻南昌城内,秩序混乱,各行各业望风而逃,清*府为了筹集*用棉絮,指令在昌的弹棉工集中到蕃台衙内义务加工大批*用棉絮,外姓弹棉工闻讯纷纷弃业而去,唯马口杨氏弹棉工,秉承祖业,坚守南昌,宁愿忍痛受累,承担了达半年之久的弹棉任务。蕃台为表彰永修马口杨氏弹棉的功绩,亲自监制了一块长2米、宽1.5米的青石碑立于蕃台衙内(即今南昌章江路中心,此碑直到解放后市内改建挖掉),上有亲笔题词,碑文大意是,永修杨氏弹棉业为清*府立下汗马功劳,此后南昌城内为永修杨姓弹棉码头,其它各姓不得在此任意开业,特立此碑。”

从此,南昌全是清一色的永修马口杨氏弹棉店,只要客户任意走进一家弹棉店,随口叫一声“杨老板”,那店老板准是永修杨氏。永修马口杨氏基本垄断了南昌府的弹棉市场。

技艺原始流程一丝不苟

弹棉,又叫弹花、弹棉絮,是古老的传统技艺。弹棉时,主要运用大木弓、木槌、木板、磨盘、剁鞭、竹筛、牵纱鞭、牵纱架等器具通过剁棉、造坯、打坯、平面、压棉、牵纱、抹纱、磨纱、翻面、裁边、折边、扎角等十七道复杂工序以纯手工制作一丝不苟完成规定的工艺流程。

尤其木弓弹棉、脚踩磨盘、纱线盘字三道工序,极显杨氏弹棉技艺的精湛与功力。用木槌敲击弓弦时,会发出一种“嘣嘣嚓嚓”浑厚低沉的原始声乐,棉花在音乐的伴奏下无声地跳舞,让人感觉那是音乐的魔力在改变台板上飘浮的“白云”。当看见弹棉工站在磨盘上凭借腰力旋转左右踩踏,人们的内心不由发出一种原始的震撼,这是古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工艺灵巧的活动过程中得到延伸。弹棉工的文化虽不高,但他们用一根红色纱线盘出喜鹊、鸳鸯等吉祥鸟图案和“福”、“禄”、“寿”、“喜”等字样,都是一气呵成,技艺娴熟流畅,给棉絮作品赋予了灵性与美感,让人观之暗暗叫绝不已。

马口杨氏弹棉传统技艺流程有以下工序:剁棉、造坯、打坯、平面、压棉、牵纱、抹纱、磨纱、翻面、裁边、平面、压棉、折边、牵纱、扎角、抹纱、磨纱。剁棉:用竹鞭在脱籽的棉花上鞭打,使之蓬松。造坯:用木槌敲击弓弦,使棉花纤维根根舒展而显疏松柔软。打坯:把弹松的棉花按客户要求的尺寸整理好一床棉絮的初坯。平面:用木槌击打弹弓上的弦,按水平线把台板上高低不平的棉花整理平。压棉:用竹筛把经过弹击后而泡起松乱的棉花轻轻按压,使絮坯成型。牵纱,分粗、细纱,牵粗纱:由两人站在台板的两边,其中一人手拿一根带钩的竹条把红或绿色的毛线粗细的纱线钩牵到对方的手上,再同时有规则地密度较稀疏地交叉按放在棉絮的两端,一层即可,接着,根据客户的需要,用红或绿纱线在上面盘上花草、吉祥鸟及“双喜”、“福”、“禄”、“寿”等字样;牵细纱:操作与牵粗纱同,只是铺放在红、绿纱线的上面,纱线白而细,密度紧,一般要纵横交叉牵上三到四层。抹纱:牵纱后,用竹鞭在棉絮上来回扫按,使纱线紧紧嵌贴在棉絮上。磨纱,分手磨也叫小磨、脚磨也叫大磨,手磨:把磨盘放在棉絮上,用手来回用力旋转按压棉絮,使棉絮上的纱线与棉花紧紧贴在一起;脚磨:把磨盘放在棉絮上,人站在磨盘上接着腰力旋转左右踩踏,使棉絮富于弹性。翻面:把已经做过工序的棉絮坯子翻一面,进行另一面的操作。裁边:整理棉絮胚子四周多余的棉花。翻面后的平面、压棉、抹纱、磨纱操作方法与翻面前相同。折边:把棉絮四周的纱头嵌在棉花里,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牵纱:翻面后操作方法与翻面前相同,只是这一面一般不盘字。扎角:将棉絮的四个角用白色粗纱扎紧,以保持棉絮的牢固和纱线不错位、不松动,起到经久耐用的作用。

年公私合营后的南昌弹棉厂部分职工合影

同姓操弓蕴含独特文化

在江西,没有一个同一族姓以计千数的庞大队伍从事手工弹棉,唯有永修马口杨氏。它通过长期的求索与生存历练及行业正当竞争,已然形成一种族姓文化特色并垄断一个省会的行业市场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

我们无法考证永修马口杨氏为何选择弹棉业作为繁衍生息的支撑,然据查阅《塔前杨氏宗谱》,马口化里等杨氏村乃北宋杨家将杨继业后裔的一支。北宋名将杨继业骁勇善战,擅长骑射。这似乎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文化渊源的信息,隐约诠释了弹棉弓与弓箭之间的某种让人为之惊叹的十分契合的联系。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永修马口杨氏弹棉历经风雨沧桑,饱含岁月艰辛,在颠沛流离的江湖中拼杀出一条凝聚着辛酸疲累的文化甬道而坚强立世,极为不易。马口自古人多地少,土质多为夹沙。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大将灌婴来到豫章,最初想在地势要隘的海昏县筑城,但当时有人对选址有争议,有的说在附郭(今南昌一带)筑城,理由是临近赣江;有的说在海昏筑城,理由是南北通衢。古代筑城亦要勘查地质,于是,灌婴派了一个小吏分别到附郭和海昏选土,哪里的土质硬就在哪里筑城。那小吏带上两个装土的竹筒,首先就近在附郭取了一筒硬质土,随后骑马到海昏县。那天,烈日炎炎,路尘似火,一路走得人困马乏,口干舌燥,路过马口潦河,小吏下马饮水解渴,他热得实在不愿再往前走,就随手在马口潦河岸边的沙滩上取了一竹筒的夹沙土拿回去交差。众人将竹筒里的土抽样查验,见附郭的土质硬,马口却是沙质。于是,灌婴就只好把城池建在附郭,就是如今的南昌,所以南昌也叫灌城。马口由于地质松软,因而每到雨季,平日静静流淌的潦河,洪水就如猛兽般冲垮圩堤,人杰地灵之域,顿陷一片水乡泽国,泛滥成灾,民不聊生。永修马口杨氏弹棉人在本土难以落下根基,凭借邻近省会能较快获取商业信息的优势,就把寻求弹棉出路的目光锁定在南昌府。这种地理文化决定了马口杨氏只能视季节转换生产方式,“忙时谷、闲时出,过年边上才进屋”,他们以亦工亦农为生活支撑,凭借工商文化传统周游各地,挣钱回乡,养家立业。

人多地少和泛滥水灾的生存压力,使永修马口杨氏在自主谋生意愿的驱动下,必须带着祖传手工技艺离开故土,去谋求生路,开辟一片新的生存天地。农忙时节回家种田,农闲时期外出弹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农”、“艺”相结合的文化传统特征。古代农民抛不开小农经济思想,也有“农”、“艺”兼顾、稳扎稳打的观念,非现代农民一心摆脱“面朝*土背朝天”的环境而义无反顾进城落户的想法。他们认为家乡是根,出外谋生只是一片飘游的叶子,再翠绿终归落根。马口杨氏带着手工技艺走出家乡后,不仅可以在社会学习,而且亦可在家庭师传,通过父传子,子传孙的言传身教得以习艺。因此,即使有利于弹棉活动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永修马口杨氏“农”与“艺”相结合的传统,仍然可以通过家庭而得以延续。

后来,马口杨氏一部分人在南昌闯荡码头,专门租铺设店弹棉,只逢大事和重要节日回乡祭祖。一部分人依旧于农忙农闲季节维持奔忙流动、半耕半工状态。即便是在弹棉业不景气的今天,当人们于农闲季节走进马口七个杨氏村庄,多数夫妇,双双外出,经营弹棉。留下家中庭院,或久无人迹,门可罗雀;或空巢老人,闲庭沐阳。听着一首马口方言弹棉歌可得个中况味:

女:树上丫、喜鹊喳,

方(荒)年我郎且(去)弹花吔,

一年半载不见他哟。

八里习(十)乡腊梅开吔,

妹妹(我)哑哑(夜夜)看灯花嘞。

弓向(上)棉花嗯(你)不要扥(den沾)哟,

有钱冇(无)钱嗯

(你)快来嘎(家)嘞。

男:粗线纱、细线纱,

我背弹弓走千家。

槌子打弦棉花松,

黑发已是白头翁。

一床棉絮几文钱,

寄到家里买油盐。

永修马口杨氏弹面的家族性创业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强大的家族主义,家族关系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传统的一大特点,正因为有家族背景的坚强附着力,永修马口杨氏在南昌弹棉的龙头位置才显得独一无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人们最难忘的是那张弹棉用的大木弓,那时,弹棉人身背大木弓走街串巷吆喝,揽到活马上就地开工。通过用木槌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每敲击一下,弓弦都会发出独特的声响,过去需要做新棉被或者翻新棉被的人们只要听到这个声音,都会寻声而来。改革开放后,永修马口杨氏弹棉虽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已非过去集群性营垒而只是零星地出现在民间或某个城市的偏街,但仍旧基于这一家族纽带把弹棉技艺衍生至今。我们以前所看到的很多其它古老传统技艺就是于这个时候经受不起机械化生产的冲击加之没有传人继往开来如今业已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即便因市场竞争为养家糊口,马口杨氏也有附着时代性的机械化弹棉,但刻入骨子里的手工弹棉技艺依然精湛娴熟。弹棉,凭着永修马口杨氏自身家族独特文化的传承,冲出了来势凶猛机械化夹击的重围,依然在江西弹棉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有着不屈不挠与前仆后继的精神,有着崇敬祖训与家族互传的根基,有着集散性打拼市场的传统,有着夫妻或父子协同完成整个工艺流程的特色,诸如此类是其它传统技艺所不及的。因此,永修马口杨氏弹棉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善于在逆境中生存。

永修马口杨氏弹棉是以两种形式立足社会,一种是城镇固定店铺,一种是轻装周游各地。在永修及其它地区常常有杨氏夫妇扛着弹弓、背着磨盘走街串巷,很远就能听见永修马口独特方言土语“弹棉絮啵啰”的吆喝声。这种固定与流动的传统形式是杨氏弹花私营经济的背景,由此构成一种以地理为特征的经济结构。

杨氏弹棉的立业之本就是早年酝酿并制订了强有力的行规文化,这种行规虽含封建帮规的遗风,然而,其内容体现了一种当时社会十分或缺的道德诚信,从而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敬重,这就是杨氏弹棉著名的四规:一、传男不传女;二、传本姓而不传异姓(宁愿只传非亲非故的杨姓,也不传授外甥姑表)。三、不得诓骗客户。四、做工要精细,价格要合理。违反任何一条,将清理门户,逐出弹棉业。从此,杨氏循着此规,守着这份祖业,在南昌府打下了一片弹棉江山,繁衍不息。

永修马口杨氏弹棉传授习艺非常严格,学徒背着弹弓,手握木槌,敲击弓弦,手腕弹肿后不准歇息,直弹到消肿为止。学徒期将满时,师父将一个杯子倒满水,放在弹弓上让徒弟用木槌弹击弓弦,弹完一床棉絮,杯中滴水不溢,方能满师(此规沿袭至今)。

其实,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突然产生的,文化是历史变迁过程中的积淀,是国家和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永修马口杨氏弹棉便是这种文化的缩影,它通过长期生产与社会实践,形成了弹棉独有的文化特征:夫妻合作特征:永修马口杨氏弹棉以夫妻合作形式或游走叫唤进入顾客家庭卖艺或于街市开店经营;手工技艺特征:利用棉花通过传统技艺的十八道工序制成各种规格的棉絮;乡土文化特征:任意尺寸大小的棉絮,均盘上各色喜庆吉祥语、动物、花草等图案,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风情。诚信立业特征:永修马口杨氏为弹棉业立下的“四规”,数百年以来坚守道德行规,一直无人违反。器具形式特征:一是弹棉人把大木弓架在肩背上,木弓形状很像一张有弓架、弓弦的特大弓箭,给人印象深刻;二是用木槌弹击大木弓弦时发出的声音不用近看,便知是弹棉絮。

悲壮历史坚守民族传统

清末民初,杨氏弹棉业队伍庞大,在南昌已达鼎盛,百余家弹棉店铺分布在民德路、百花洲、象山路、洗马池、万寿宫一带,尤其在万寿宫附近,形成了棉花一条街,南昌市为了保留那段弥足珍贵的记忆,在第二十一中学对面曾是“棉花一条街”的原址路口立有一块“棉花街”的醒目路牌。这是纪念永修马口杨氏弹棉传统手工艺的一段辉煌历史,是见证一个族姓以特有的生存技能奔赴他乡异地艰苦创业的特征,是弘扬永修马口杨氏弹棉那种爱国定邦、百折不屈的精神风骨,也是华夏子孙传承古老文明精髓的一个缩影,耳闻目睹,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永修马口杨氏弹棉工在南昌挖掘了第一捅金、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后,他们一边继续在省城发展弹棉业,一边在家乡大兴土木,家家盖起了灰砖黑瓦几重进带天井的围屋,那些古建筑历经数百年后随着历史的变迁业已褪出我们的视野,现仅从残存的断墙古梁还可看出当年风华的痕迹。如今,永修马口杨氏弹棉虽无当年的繁华景象,但他们家家户户的厅堂墙壁上还依旧悬挂了一张从祖先手里传承下来的大木弓,这是对一种古老传统文化的见证与敬仰。

南昌市棉花街

扎根南昌的永修马口杨氏宗人专以新棉弹絮著称,弹出的棉絮质量在南昌府有口皆碑,并以永修弹棉业为龙头成立了具有地方宗派性质的弹棉行帮帮会,设有“建昌会馆”,俗称“建昌帮”(见于《南昌商会志》)。北洋*府后,由于外国资本和商品大量侵入,引起了南昌经济市场的急剧变化,封建社会的行帮组织局限于同乡的狭隘利益,势单力薄,远远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竞争形势,为求生存、图发展,客观上需要有更大的同业组织,并吸纳其他异性弹棉工入伍,以壮大自身的竞争力量,于是改帮会为弹花同业公会,理事长也一直由永修杨氏担任(见《南昌商会志》)。抗战期间,南昌大资本家周琴舫接到一批制作抗战棉被*需业务,指定要永修马口杨氏弹花工制作。日*攻陷南昌后,弹花同业公会与抗日商会等工商界组织同仇敌忾,不甘做亡国奴,杨氏弹花工有的陆续回到永修故乡避难,有的向赣州、吉安、上饶等后方疏散转移,继续为抗日*队弹制棉被、棉衣。抗战胜利后,多数又回到南昌重操旧业。抗美援朝时,江西*分区把制作棉被弹花的任务交给了永修杨氏弹花工完成,一床床雪白柔软的棉絮经由杨氏弹花工日夜加班制作送往朝鲜战场。有谁曾想过,这一原始传统手工技艺曾经为江西百姓俯仰舒适、繁衍生息,为抗战将士浴血奋战、驱逐外寇,为抗美援朝维护和平、保家卫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马口杨氏弹棉在江西永修、南昌等地渊源悠久,历经岁月风雨繁衍,一直独领风骚,造就了特有的地域文化价值。其一、历史价值:永修马口《杨氏弹花》“传男不传女,传本姓而不传异姓”宗族行规的建立,对研究我国封建历史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二、民俗价值:运用不同颜色的棉线在棉絮两端或中央裱上花鸟或福、禄、寿、喜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图案,对研究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三、文化价值:弹棉技艺每道工序都渗透精细手艺和严格要求,这些生产技艺是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结晶,对挖掘、保护、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其四、节源价值:旧棉絮可通过手工技艺再加工翻新,反复使用;其五、环保价值:天然材质,无化学、辐射等身体危害;其六、艺术价值:为民间音乐、舞蹈提供创作素材。二十世纪80年代,江西省歌舞团、九江市歌舞团先后来永修马口化里杨村采风,编排了《弹花舞》等舞蹈作品,由张宏民编排的舞蹈《弓弦声声》在全省歌舞节上获奖。

杨氏弹棉已作为一种特有传统文化品牌立足于民间,得到了江西尤其是永修、南昌、九江、赣州等地百姓的广泛认同。凡提及弹棉者,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杨氏弹棉”,这种认同观念数百年来历久不衰,它带给人们的是对一种弥足珍贵的古老文化以诚信的理念衍生至今的认可。杨氏弹棉纯属原始手工艺操作,是以弓弦和木槌弹击发出物理颤动而作用于棉花,使棉花纤维在保持原有的弹性而尽可能达到舒展的效果,变得轻盈松软、柔韧顺绵,生产出的棉絮,让人睡之舒适。然而,永修马口杨氏弹棉目前亦面临濒危状态。一是市场变化: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流水线生产已占区域生产主导地位,其产品也迅猛占领流通领域,使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工业机械产品的使用,使弹棉技艺淡出市场。二是观念改变: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节省意识逐渐淡薄,一味追求工业产品形式上的美观,严重影响了传统技艺发展。三是后继乏人。由于弹棉辛苦利薄,习艺周期长,所以,杨氏后人很少传承父业,而杨氏弹棉的发祥地——化里、徐家埠等7个同宗杨村的中、青年大都已出外另谋它业,弹棉技艺也只是散见于永修、南昌等地。随着岁月推移,弹棉手工艺老传人终有作古之时,祖传的杨氏弹棉手艺难以为继。

永修马口杨氏弹棉是江西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府和民间的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