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7日15:36读完了65文集的最后一册,一句话自然涌现而出:天地之始,今日是也!人生又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27天转眼就过去了,但又仿佛经历了几世轮回一般,涅盘重生涅盘重生……这岂不就是《大学》所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遇到崭新的自己……那是最幸运的自己!不禁感慨:何其有幸,今生得遇经典!
我出生在一个最最最普通的工人家庭,而且家里很穷。到现在我都还能记得一句母亲常常教导我们的话:我们家穷,别人都瞧不起我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出人头地、争口气!这句话潜移默化地成了我勤奋的原动力,于是由此顺利地完成了从小学直到大学的学业。
记得小学时我就特别喜欢古诗,虽然不怎么读得懂,但冥冥中能感觉到古诗的美,是那种自己无法企及然又心向往之之美---高明之美吧!但是从那时起我心中就有了一个困惑:古人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我就写不出那么美的诗呢?想了很久,没有答案,也不敢问老师,这个疑问也就慢慢地沉入了心底。
高二时,我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怎么都想不明白。又和同学一起讨论,越讨论越混乱、越恐惧,最后不敢讨论了。我们只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人生不是活就是死,不想死就只能活着了,真是无奈之至的答案。我们自然也不敢问老师,因为我们都知道老师肯定会说:赶紧抓紧时间备考大学了,你们怎么还有精力讨论这些!
毕业、就业、结婚、生子、开办幼儿园……我的人生就这样在追逐名利的浑浑噩噩中度过。然而可怜的是(或许应该说幸运的是)名和利都没有得到,心还越发浮躁,终于在年初爆发了……抑郁症和婚姻危机接踵而至。然“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内心深处存有的对父母的孝心、对家庭的责任,让我在那个危机之时遇了传统文化,顿觉豁然明了,一切的烦恼困顿都有其原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是真正解决之道。我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再也没有放手。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人的根本所在,我也从那时起下定决心今生永不离婚。
接着我和同伴很急切地将幼儿园改成了国学幼儿园,很快又开办了私塾小学,但是其实我们自己真的都学得太浅,功底太差,只凭着一腔热血就做了私塾教育,其后的流弊就可想而知了。
直至年夏我在私塾教育中遇到了两大困惑---一是经典读了很久却一直无法突破,二是孩子们养成了老师在时一个样、老师不在时另一个样的习惯。在此情况下我开始
匆忙开战,我想也不必估算和计划了,就遵循教授的老实大量原则吧,尽其可能老实大量,因为不可预料的因素太多,把握住每一天就好!
第一天早上4点起床,太早了怕吵到家人,我们住处又小(60平),我就只好躲到厕所里读书。天气很冷,我就把浴霸打开,马桶当椅子,别说还真不错!感觉整个人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加上文集的精神雨露滋润着,厕所亦如天堂般美好。一直这么享受着“阳光、雨露”,常常忘了时间,直到家人起床来敲门……这段时间是读书的*金期,基本没有干扰,是最静心最快乐最高效的阶段了。到11点半时大概读了6个多小时,第一册完成一半。第一天我没有按顺序读,是先读了自己比较熟悉的《百问千答》,是想着从熟悉的开始会少点挫折感吧!
关上书我赶紧忙着做中餐。还好早餐简单,费不了多少时间,父母的早餐也不用我做。冬天中餐也好做,基本上都是吃火锅,不费时。若是炒菜呢,我就中午多做点,下午吃现成的。父亲的三餐都是母亲单独给做的,就不用我操心了。中餐后收拾一下再简单做做清洁,大概两点钟开启一天的第二个读书时段,可以延续到下午五点。白天我是在客厅读书,母亲有时有事会打断我,有时会忘了我在录音大声说话,所以白天录的音比较嘈杂。五点到六点半是给父亲治疗的时段,母亲就在这时准备晚餐,治疗结束就可以用餐了。晚餐后到十点半是第三个读书时段。这样一天下来总共就可以读12到13个小时,不出意外的话,大约可以完成1.2册。有时晚上父亲会起来坐一会儿,我得帮忙,就会稍微录得少点。
就这样过了三天,我哥哥嫂子带着侄女来看望父亲。嫂子听说了也很支持:你读你的,其他都不用管,吃饭时我们叫你!于是我转换阵地,到房间里坐在床上读,他们就在客厅里看电视、聊天、做事。房间里没有取暖的,感觉冷了我就打开电热毯坐在被子里读,时间长了脚麻了我又在床前蹲着读,或跪着读,不断地变换姿势,为了防止腿脚麻木,有时是为了防止打瞌睡。打瞌睡的情形其实是很少的,不过还是有。一次是读《王龙溪四无说析论》,读不懂,磕磕巴巴的、一点儿不流畅,就打起了瞌睡。还有一次是前一天晚上11点我正准备睡,父亲要起来解大便,母亲一个人照顾不了,我必须得帮忙,弄完都12点了,第二天五点起床,到10点多时就困得不行了!在嫂子的支持下,接下来的几天读的时间多了些,到第9天时完成了11册。我盘算着按此速度30天应该可以完成。结果那几日接连地有友人来家中拜访,亦不便向友人说明,只能暗自着急了一下。不过转念一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是考验我的吧!顿觉坦然自若了。
又一日,不知缘何把文集全30册从箱子里搬出来,发现后12册的厚度几乎等同于前18册的厚度,才惊觉我的速度慢了,越发精进老实大量去读,真真叫做争分夺秒、不敢耽搁一毫,甚而舍不得花时间洗头洗澡洗衣服,连解便都尽可能的快!
1
越来越临近春节,儿子回来了,侄儿也来了,家里更热闹了,每天家里都有各种娱乐的声音充斥着,小小的房子各个房间都有人。大白天的我也不能占着厕所啊,于是我干脆躲到车里面读书,而且停车场那里手机没信号,正好落得清净。有一次还挺搞笑的,因为地下车库光线暗,天又冷,我就把车里的灯开着,把车窗关着。小区保安路过时可能有所警觉,就走过来脸贴着窗玻璃窥视车里的情况,我冲他挥挥手、笑了笑又自顾不暇地继续读书,他也带着些许异样的微笑离开了。有时我也会躲到我们幼儿园(离我住所不远)去读,那里放假期间也异常清净。有哥哥嫂子的支持,那段时间我也不知道自己一天读多少个小时,反正除了吃饭睡觉洗漱解便外都在读书,喝水都嫌费时,甚至有时头发也不梳。悄悄告诉大家,27天我只洗了两次澡。基本上声音都是沙哑的,到了晚上嘴巴都读木了,合不拢了,吐字有点不清楚了。喝水不管用,含润喉片也不管用,实在没办法,我就用手捏着嘴巴读,您别说还管点儿用的。记得我读到18册时,喜马拉雅软件更新,我不知道它更新后必须亮屏录音,结果白白浪费了一个半小时,我心里有点气,不过念头转的快---没事,肯定是因为这一段非常重要才要让我读两遍吧!是不是有点阿Q精神?嘿嘿??
除夕夜举国欢腾、亲朋聚首之时,男女老幼都守着看春晚,我却在读书。多少年了都没有错过一次春晚,今年却连冰山一角都没欣赏到;年三天大家出去玩我也放弃了。不过很值得,这才是给自己最好的新年礼物!
我继续坚持着,最后的几天了,也是大家都在放松娱乐的几天,但我一点儿都没有那种我在抵抗重重诱惑的感觉。大家玩得很开心、很享受,我读得更开心、更享受!其实我甚至有点不想结束,那种愉悦已经让我忘了自己在参加挑战!
时间总会过去,2月7日15点36分来到了……没有一点兴奋的感觉,唯有一种不舍,舍不得从那个理想的世界回到这个现实的世界……虽然感觉遇到了崭新的自己,但是莫名地有些恐惧:若是没有了如此的熏习,我辈愚人又怎能常新呢?
记得读到教授与掌老师的故事时我忍不住哭了,感动于掌老师的那份忧国忧民之情怀,感动于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护和期待……那是在清晨,我独自坐在马桶上,正录着音,没来得及按暂停,哭声也录了进去。有时会被教授的幽默所感染,忍不住笑起来;有时读到很重要的段落,会停下来想想,甚至会回过头去再读一遍,全然忘了自己在录音。读着教授的文字,我时而哭泣,时而狂喜,时而欢笑,时而通畅,时而悲愤,时而平静……分明感觉到一个鲜活的形象出现在我眼前,虽然我从来没有亲身听闻教授讲学,但我觉得自己读懂了教授;或许不能全懂,也会有我自己的懂,所谓其心同其理同也。一下子我跟着教授回到了孔子的时代,去感受了圣贤的气象和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被震撼着……一会儿又到了五四时代,听教授对五四那批名流的义正辞严,我能真真切切体会到教授的忧国忧民之心、痛切反省之心……读到网络回复时,我能读懂教授的循循善诱,读懂他的温良恭俭让,读懂他的诲人不倦……再无理的争论他都平静地不卑不亢地回复,而且绝不敷衍,他的眼光不在那一个人身上,而在乎所有的人……我分明看到了他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看到了无理之人的“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曾有人说教授如同当代的孔子,我之前是有些许疑惑的,读了教授这二十年来的文字,我觉得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最重要的是胸怀是堪比的……气魄是堪比的……境界是堪比的……
整部文集读下来,万字、分门别类,其实我看到的只有两个字:读经!正对应了文集封面的八个字:廿载孜孜,念兹在兹。无论教授是讲读经理论,或是讲解论语,或是讲解易经,或是微博,或是网络回复,甚至是致辞,最终都是指向“读经”,无论怎么说都是为了劝人读经。感受到这一点时我有种莫名的心痛,可能是因为教授的苦心,转变世人的艰难;又有种莫名的欣慰,因为它必定是成功的,而且也已经成功了!因为它是见道的,是在道中的!更有一种无穷无尽的期望,因为定会有人才辈出之时,我也定能看到一二!
文集读完了,我没有完成任务的感觉,却好像从来没有读过,又好像才刚刚开始……只想接着读下去。越读就越感到自己不足,就越发的想再读下去。
若要问读文集后有何变化,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我不敢说脱胎换骨,只是有种真真切切的生命感悟在里面。我想可能用“天蚕变”比较恰当,我不是一下子提升的,而是像蚕宝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脱皮,然后成蛹,最后才蜕变成美丽蝴蝶的。我读着文集,虽然读的是教授的文字,我却感觉好像读的就是自己的心,我心与之融为一体了……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是老实大量。老实是心的老实,就是诚意正心,将心完全收摄其中,即用志不分、念兹在兹。这种真正的老实才能带来真正的大量,没有老实作前提,大量就不是有效的大量,也就不是真正的大量。这就好似佛家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的心定在读书这件事上,有足够的诚意,真正知道自己应该要读它,我就可以排除万难,顺利完成,其他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不为所动。
读了文集才让我真正透彻地了解了过去的我。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喜欢古诗,那是人性所在;我为什么会思考不出“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我的人生会出现危机?因为没有经典的指引;为什么我办教育不成功,因为没有准确把握教育的本质和原则,没有了悟教育之道;现在才弄清楚了弟子规教育、伏羲教育、国学教育和读经教育有何不同,为什么读经教育是最高明的?因为这是见道的教育;才明白为什么我包了本之后却还会迷失?因为我那是未见道的包本……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我的过往都历历在目,现在我都能清明地去自我判定。《大学》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我不能即知即行,是因为没有真知,诚意不够,诚意足够一定就能真知,真知就能真行,就能“中道而行”!
了知了过往的自己,我当然才能看到未来的自己,而且这种看到不是渺渺茫茫的,是有一个清晰形象的,因为我有经典做支撑,我有先圣做标杆。我知道循着这条道走我一定可以到达那个未来,即便不能成圣成贤,亦将“虽不中,不远矣”!
过去是我的前半生,未来是我的后半生,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前半生和后半生的界限在哪里?------此时此刻”。我恍然明白了:这就是教授说的“当下即是”!任何时刻任何地方都有道,我若致良知、若诚意了,就能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见道!难怪阳明先生说“心外无法”,陆象山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套用阳明先生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始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来说,“我未读文集时,文集与我心同归于寂。我来读文集时,则文集的意义一时明白起来,始知文集不在我的心外。”所以是要读文集的心使得文集有了意义,否则它也只是一堆纸张而已。
我了知了过去的我、未来的我,又了知了当下即是,岂不是就等于解决了人生的终极问题吗?我的人生就是十字打开的人生了!就这样走下去定是个了无遗憾的人生!
反思我27天读完65文集的过程,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心。我从一开始就把它视为超越的财富,一开始我就相信我能做到,我甚至根本没有去想它难不难就决定挑战了,我也没有想过完成了会怎样,我觉得这只是很平常很简单的一件事,就像平常读经典;其实也就是一开始我就把心安住在这里了,没有杂念。虽然我也意识到应该要感恩很多人,甚至应该感恩一切,一切人、物、事都能各安本位、各行其道,就不会影响到我。但事实是如此吗?不然!若我心不动,又安能受之影响呢?此时我想到六祖慧能的智语: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仁者心动也!所以在此给后来者只有一个建议:有足够的诚意,把握住您的心,境自然随心而转!
只要真知了,人人皆可做到27天读完65文集!人人皆可于读文集中得定生慧直至见道!期盼后来者居上!期待江山辈有人才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