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称雄的能力,也有守雌的气量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 http://m.39.net/pf/bdfyy/

本文摘选自图书《现代领导智谋全书》第十九卷“现代新型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治智慧”,文末有购书方式:

*事上讲究能进能退,最好的地形就是进可攻,退可守,关键时刻可进可退,才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对领导干部来说,能进能退才能在工作中立于不败。有的人一味前进而不懂得后退,仅有匹夫之勇是成不了大事的。一个只知道勇敢往前冲不知道后退的人,结局往往是悲壮的。“力拔山兮”的项羽是个大英雄,不知道退一步看世界,在乌江自刎了,以致后人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

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只有能屈能伸,能退能进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有时,后退并不是懦弱,也不是没有原则,而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方式,像放风筝,如果一味地放线,风筝未必能长久地高飞,真正懂得放风筝的人是不停地收线放线的,只有这样,手里的风筝才不会掉下来,工作顺心的人的秘密大概就是如此吧!想事业发达就要学会扬长避短,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既得有称雄的能力,也得有守雌的气量!

首先,守雌就要明白“高处不胜寒”。

几乎每一个组织机构都像一座金字塔。网络上说:单位是一棵爬满猴子的大树,高处的往下看全是笑脸,低处的往上看都是屁股,左右一看,都处是耳目。

当你向塔顶越爬越高时,最重要的空位子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身为领导者所面临的各种危险也在逐步增大。常言道:身居领导之位的人既不比被领导者更轻松,也不如被领导者更安全。只有那些具有较多领导经验的人,才会明白“领导位子是非多”这句话的真切含义。

被清廷誉为“中兴重臣”的曾国藩,有感于历史上无数经验教训,在为人处世上显得极为小心谨慎。他总是反复叮嘱儿子曾纪泽要谨慎立身治事,甚至在大门外不要悬挂“相府”、“侯府”之类的匾额。他说:“余尝谓享名太盛,必多缺憾,我实近之;聪明太过,常鲜福泽,尔颇近之;顺境太久,必生波折,尔毋近之。”“惟圣眷太隆,责任太重,深以为危,知交有识者亦皆代我危之。只好刻刻谨慎,存一临深履薄之想而已。”

从曾国藩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心里的确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深恐位高权重而给自己和家人招来祸患。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曾国藩的话对于今天的领导者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其次,守雌就要学会“妥协”。

“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一是,妥协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日渐成为可能时,“妥协”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整补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妥协,因为他“资源”丰富,不怕消耗;理论上是这样子,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少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些状况下也需要妥协。

二是,妥协可以借妥协的和平时期,来扭转对你不利的劣势。对方提出妥协,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也需要喘息,说不定他根本要放弃这场“战争”;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愿意接受,并且同意你所提的条件,表示他也无心或无力继续这场“战争”,否则他是不大可能放弃胜利的果实的。因此“妥协”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

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妥协的。

孔子落魄于野,弟子去向当地富人求食。富人一听是孔子的徒弟在讨饭,就写一“真”字,问他是什么字,弟子说是个“真”字,可是富人非说不对,不给食物。孔子听弟子一说就去了,说:“直八。”富人连呼:“厉害厉害,果然不愧是大师。”弟子疑惑,明明不是“真”吗?孔子说:“认真,认真我们就不该讨饭了,现在就是认不得‘真’的时候啊。”

适度妥协,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妥协,关键是要把握“度”。不能因为妥协,而被视为一个单纯的没有思路的执行者;不能因为妥协,而影响了计划的进展速度;不能因为妥协,而破坏了工作的质量。一句话,适度妥协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妥协本身是一个积极的举措,而不是消极的行为。比如,邓小平在处理香港问题上所采取的“一国两制”,就是适度妥协的典范。处理如此重大而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都能找到各方均能接受的共同点,在单位里,只要围绕一个目标,相互理解和信任,求同存异,总会发现共同之处,总会找到共同点。再难的问题,也是完全可以协商解决的。

最后,守雌就不要把事情做绝。

留余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绝,不把事情做到极点,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在现代工作,给别人留有余地,也就等于给自己留了余地。我国古代就有“处世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的说法。领导干部千万不要让事情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做事过程中充分认识其各种可能性,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同旋的余地,采取主动的应付措施。

留余地,其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给别人留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万不可逼人于死地,迫使对方作出极端的反抗,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没有好处:另一方面,给别人留余地的同时,自己也就有了余地,让自已有进有退,以便日后更能灵活地处理工作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

滋味好的食物,减三分留给别人吃,路径窄的路,留一步与人行。留人宽绰,于己宽绰,与人方便,于已方便。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招致损害,而且还能使自己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进退有据,上下自如。

总之,要让自己在职场上进退自如的走向成功,就要避免以下“四绝”/p>

事情不可做绝;

言语不可说绝

金钱不可用绝;

权力不可使绝

守拙养晦,低调做人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末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溺。”意思是说,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就好像已经装满了水的水缸,绝不要再增加一滴水,一旦增加之后就会流出来;生活在危险急迫之中,就好像快要折断的树木,绝不要再施加一点压力,否则就会有立刻折断的危险。洪应明在这里进一步强调,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贪心水无满足的时候。为官者欲求晋升以获得高官厚禄,与商人经营欲获得更多的财富一样。唯当得之有道,且应适可而止。若贪得无厌,必为欲望所累,导致不测。

从*的人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或*绩欲。但是,官场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表现欲太强、锋芒太露,一定会招致麻烦。三国时代的魏延之死,足以给那些有本事、有想法、有条件但暂时没有机遇又不善守拙的人前车之鉴。魏延称得上是蜀国有战略眼光的大将,他关于潜出子午谷径取长安的战略思想,堪与“隆中对”战略思想相媲美。这一谋略如能实施,三国的历史将被改写。司马懿曾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矣。”但魏延毕竟不是*治家,缺乏沉静的气度和守拙养晦,多有意气用事之处,常有怀才不遇不平之气,形之于色,郁郁寡欢。这使他战略思想的实现更为不可能。虽然诸葛亮对他的屡屡打压责不可推,但魏延的不善守拙,亦为其因。

有动物学家研究发现,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海滩上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强悍凶猛的蓝甲蟹成了濒危动物,而较柔弱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许多海滩。蓝甲蟹有两种,一种较凶猛,不知躲避危险,跟谁都敢开战,一种则较温和,遇有危险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叼它踩它都不理会。强悍的蓝甲蟹因好斗,相互残杀而先灭绝了一半,又因强悍不知躲避被天敌吃掉一半。而柔弱的蓝甲则因善于保护自己,反而扩大了自身。

苏弑论述过:“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苏轼的意思是,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要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已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都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眼前了。

《菜根谭》云:“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之无虑;高步者疾颠,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意思是,当财富聚集太多时,就会整天担心财产被人夺去,可见富有还不如贫穷那样无忧无虑;当身份地位很高时,就会经常忧虑会丢官,可见高官厚禄还不如常人那样安闲。

这就是告诉人们,高官厚禄往往会导致灾祸。财富积聚太多的,就会整天担心财产的安全问题,因为“财帛动人心”,见钱眼开的人处处皆有。身份地位很高的人,就会整天担心权位的安全问题,因为“爬得越高摔得越重”,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虽然为此表面上得意洋洋,但是内心里非常恐惧。因此,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维护自己的地位不被动摇,这种人与常人的无忧无虑比起来,自然是非常可怜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官一身轻”的道理。

古代有个叫陈元达的官员认为:人生际遇都有一定缘分。我以前不来是机遇不到。我若早来,恐怕你会封我做九卿,但这不是我应得的职位;如果得了,就承受不起。所以,我有意抑制自己的欲望,等待合适的机会才来。这样,才不会因职位过高而遭受诽谤,也不会因为担任超过我本分的官职而招致祸难,两全其美,多好啊!

陈元达这种做法,同样蕴涵着不凡的处世智慧

身在官场,人必须学会低调和“夹紧尾巴做人”。明人杨慎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都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是“养晦”的最佳状态。要调整好自己的锋芒,收好自已的棱角,这是养晦、守拙的必由之路。

早年的张良何尝不想使自己成为天下无敌者,所以凭自己的力量,想去暗杀秦始皇,即使以他的智慧和狂热,最后仍是功败垂成。*石老人所教他的,便是“守拙”的智慧,不要争强,让自己永远成为弱者,日后张良的确将此原则彻底奉行,所以成为中国史上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

守拙,还包括一定程度上自觉地遵从一时一地的潜规则。如果你不能改变现状,那么你只能改变你自己。虚己处世,千万求功不可占尽,求名不可享尽,求利不可得尽,求事不可做尽。如果自己感觉到处处不及人,便要处处谦下揖让人;自己感觉到处处不自足,便要处处恬退无争。

总之,领导干部要将守拙养晦、低调做人做事内化为不事张扬、平和、浑厚的工作

学会低头,懂得退让

有人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苏格拉底可谓是深得人生的真谛:懂得低头。

美国著名的*治家和科学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导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的门框过于低矮,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微笑着对富兰克林说:“很痛是吧!可是,这应该是你今天

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你要记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人世间,你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高明的领导者并不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后退一步,学会低头,反倒可以见识到更广阔的天空。

冯梦龙在《智囊》中收集了许多这样的例证。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究经书。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誉不如翟方进好,在心里总是嫉妒翟方进的才能,和别人议论时,总是不说翟方进的好话。翟方进听说了这事。就想出了一个应付的办法。胡常时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一到这个时候,翟方进就派自己的门生到他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一来二去,时间长了,胡常明白了,这是翟方进在有意地推崇自己,为此,心中十分不安。后来,在官僚中间,他再也不去贬低翟方进了。

还有个故事: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阳明率兵征讨,一举擒获朱宸濠,立了大功。当时受到正德皇帝宠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认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他散布流言说:“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脱。”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张永商议道:如果退让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作妥协,那江彬等人就会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濠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江彬的功劳,这样,江彬等人便没有话说了。王阳明称病休养到净慈寺。张永回到朝廷,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事迹。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对王阳明处罚。王阳明以退让之术,避免了飞来的横祸。

如果说翟方进以退让之术,转化了一个敌人,那么王阳明则依此保护了自身。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这话真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国人做事情一般来讲是不太彻底的,在封建官场上,多信奉“功成身退”,在战场上,又讲究“穷寇勿追”,在商场上,往往喜欢“见好就收”,可谓深得中庸之道。

确实,这也是中国人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易经》里,就有“否极泰来”、“剥极而复”的话,意思是说倒霉到了极点,好运就会来临,反之,鼎盛到了极点,也就快倒霉了。

汉光武帝时期,五溪一带的当地人反汉。新息侯马援已经80多岁了,还在皇帝面前“据鞍顾盼”,以表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光武帝对他大加赞赏说:“老将*真是神勇不减当年!”于是,任他为帅,领兵平叛。后来在壶头死于*中,真是应了他的话:“男儿当马革裹尸而还!”

唐朝代国公李靖本来是在家养病。这年正遇上土谷浑族侵犯边境。他听说后马上去见丞相房玄龄,对他说:“我虽然年迈,但对付蛮夷之人尚可,平叛还是没问题的。”但他平叛归来后却遭受到别人的陷害,差一点招来杀身之祸。到唐太宗伐辽时,征求他

的意见,他还说:“我现在虽然是年老体衰,如果陛下不嫌弃,我照样可以披甲出征。”

郭子仪80多岁还任关内副元帅和朔方、河中节度史。实际上他早已功成名就,该自动让位给后来人了,可他一直不求身退,最后的结局是让德宗罢免。

历史上这几个人,哪个不是英雄,堪称人中豪杰?但他们都不免被功名牵累,何况那些不如他们的人呢?文臣以运筹之才辅国,武将凭决胜之勇定邦,人们成就功名的欲望就是为了得到这个名声,古往今来的贤卿大夫们很少去琢磨这道理,不去珍重自身,真是让人感叹急流勇退的人太少了!

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退一步你可以重找到一条生活的出路。至少也要停一步,想一想,作进一步的调整,充实,准备再战。“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生来未可知。”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无法改变现实,无法对抗他人的情况下,要学会低头,学会退让,谋求东山再起。

书名:《现代领导智谋全书6册》共万字,定价元,粉丝价元

内容简介:

智谋或曰谋略是指对事物高瞻远瞩、曲折迂回的认识,以及为了达到认识的目标所采用的间接的、神奇的、不合常规的、令人惊异的手段。具体地说,它是隐藏不露的*治计谋、运筹帷幄的*事战略战术、事半功倍的做事方法、风云变幻的人生策略。在中国,*治、社会、人生谋略通称“文兵法”,可见,它们的运用不亚于用兵。对于领导者来说,无论是带兵打仗、从*经商,还是修身养性、处世社交,智谋都是必备利器。购书方式:长按下方图片扫码或者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