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易筋洗髓古传易筋经练法详解功诀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m.39.net/pf/a_6188266.html

来源

头条号倾听历史观

每当谈到清朝中期人口爆炸这一话题时,就必然有人站出来列举玉米、土豆等外来作物大规模种植的功劳。似乎没有这些外来作物填饱国人的肚子,我们的祖先辛辛苦苦耕耘了数千年的传统农作物品种,只能在华夏大地上维持几千万的人口规模。一旦不小心多生出几口人,那就得统统饿死。玉米和土豆都是很好的农作物,也很好吃,但不应被神话于是这些野生的农业专家们,便在历史圈子里造就了一个神话——玉米、土豆养活了清中期以后的几亿人口。而腐朽堕落的清*府正是凭借着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才能在列强的侵略欺压下勉强维持着半独立的地位,不至于完全沦为殖民地。这个所谓的神话,到底是真是假?造成清朝中期的人口爆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中西交流而引入的新技术、新作物固然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水平、可以养活更多人口,但仍不足以支撑人口呈数倍规模的增长。事实上历代王朝在人口管理问题上失位和人口统计数字上的失真,导致数千年来我国的实际人口数量远大于官方统计的数字。而清*府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掀起了一场根本性的社会改革,从而一举改变了两千多年来我国户籍人口始终徘徊在几千万规模的现状,让无数“黑户”有了编户为民意愿并提高了国民繁衍后代的积极性,这才在清朝后期达到了4.5亿这一中国古代史的人口巅峰。康雍乾时期是否有盛世尚且不论,但扩张了领土、增长了人口却是事实所以说,造成清朝人口爆炸的不是玉米、土豆等品种引进而带来的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府管理制度上的革新。而这种制度革新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以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的官方人口统计其实就是一笔烂账管理人口是无论古今中外、也无论何种体制*府的首要责任之一——哪怕仅仅是为了搜刮和镇压,*府也只有在大致搞清楚了自己有多少搜刮和镇压的对象以后,才能确定自己能征召多少士兵、征收多少钱粮。数千年来,百姓对于任何王朝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纳税和服役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制度,即所谓的“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周书·多士》);在西周时则出现了户籍登记的雏形: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中国,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周礼·秋官司寇·第五》)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就有了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此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无论有了怎样的社会进步和技术革新,除了个别时期外(其实就是两宋)我国历朝历代的官方人口统计数字在最高峰时也无法突破6—8千万规模这层“天花板”。历朝人口峰值——看上去就觉得不靠谱比如说在中国古代王朝史上的巅峰无过于汉唐。而早在西汉时期的官方人口统计就已经达到了6千万以上的规模,但是到了近千年后的唐朝极盛之时,人口规模却仅增长了三分之一左右,这就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了——毕竟唐较之于汉,不仅疆域大了一倍(大约万平方公里:万平方公里),而且随着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衣冠南渡”,使得唐朝时对于国土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之西汉的提高程度不知凡几。同时,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普及(西汉时仍普遍使用木质农具,铁器的*事化应用和民间普及是两个概念)以及耕作技术、水利建设等方面的进步,对于推动粮食产量的提升以及在养活更多人口方面,事实上不亚于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品种引进所能起到的作用,却没有引发人口规模的爆炸性增长。而到了国土开发规模更大、农耕技术有了更大进步的明朝,这一官方统计数字不升反降,又回到近乎于西汉时的规模。大规模装备铁制兵器是汉*屡屡扬威域外的重要保证,但这不意味着汉朝的农夫也有此待遇所以这样的统计数据看上去就让人无法信服。不仅如此,如果赶上像五胡十六国或是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各种割据*权倏忽间朝兴国灭如家常便饭,那就别指望这样的统治者还有心情、有能力操心人口统计这种“闲事”。如果再摊上像蒙古人这样治理天下随心所欲的统治者、自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就再也不肯统计人口,我们也拿他们没有什么办法……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历代人口统计数据,不仅可能是失真的,而且在事实上也是缺失和不连贯的。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数据不仅参考价值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误导。那么这一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户籍人口和实际人口是两回事,可能早在两宋之前中国的人口就已经“破亿”。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历朝历代的官方人口统计数字,从来都没有涵盖过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人,被统计的仅是“户籍人口”而已。户籍人口的涵义在古今完全不同——今天没户籍会很麻烦,在古时则随时可能丢掉小命那么被官府编户有什么好处?在理论上,官府负有保护百姓的人身和财产不受侵害,抵御外国或异族侵略、打击犯罪的义务。但在实践中的执行情况就要大打折扣了,主要看统治者的能力和意愿,事实上在大多数时间里这种所谓“保护”的作用对于百姓来说可有可无,有的时候还不如没有——毕竟“官匪一家”可不是说着玩的,官府对于百姓来说经常是个比强盗、罪犯甚至于敌国、异族更可怕的存在。至于说官府发展公共事业造福百姓,比如卫生医疗、教育文化、交通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等等,这就纯粹是想多了——这种事情别说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没打算干过,甚至百姓连做梦都没想过这等好事会落到自己头上。《捕蛇者说》中的“苛*猛于虎”,才是古代官民关系的常态所以说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来说,编户为民唯一的意义就是必须向官府纳税服役,换来的好处是可以在官府指定的地方劳作维生。而中国的百姓向来有服从权威和恋乡守土的传统,纳税服役也不是不能接受,可问题是吏治从来都是历代王朝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哪怕朝廷规定的是三十税一(比如汉唐)的超低税率,可是经过地方上的贪官污吏上下其手之后,百姓的实际税负往往成倍、甚至十数倍于此,直至不堪重负。对于古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户来说,最可怕的税赋还不是田赋,而是徭役以及丁税。徭役就是免费给官府干活,还是没准会要命、役期经常没准数且工具、材料、费用等均需自理的那种徭役对于现代人而言显得遥远且陌生,甚至于难以理解。比如说有一天突然有*府工作人员交给你一堆粮食,要求你无偿输送到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的某地,不但要按时送达,还得自备交通工具并承担因此而发生的一切成本,一旦货物缺损或是误期,你还得被治罪甚至一刀砍死,你会作何感想?而这就是在自周朝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徭役,不仅包括上文提到的力役,还有*役、杂役等百姓必须向官府无偿提供的劳役。这种劳役不但繁重而且危险(丧命是常有的事情,比如隋征高句丽时,征发的上百万民夫“死者相枕,臭秽盈路”),而且严重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比如耽误农时即可造成农户破产)。所以后来官府在形式上做出妥协,自汉代开始可以交钱代替服役,即形成所谓的丁税。隋炀帝杨广为开凿大运河、三征高句丽等征发了数百万民夫而且死伤无数,才搞得天下大乱理论上交了丁税可以免除徭役,没钱的继续服役,但事实上官府收了丁税继续抓人服役的事例数不胜数。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为了避免沉重的税役,能采取的办法除了少生或不生孩子,剩下的只有逃之夭夭了。史书上经常说到的“官逼民反”,其实只是极端情况下百姓的偶然行为而已,实际上更普遍的情况是“官逼民跑”。也就是不堪税赋压力的百姓放弃户籍和土地逃往他乡成为“流民”,或是逃入官府势力无法到达的山野成为“野民”。而流民和野民往往被统称为“逃户”,是历代官府大力打击、有时甚至逮住即可当场格杀的“刁民”,但是一直禁而不绝。每当王朝吏治败坏、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是出现社会动荡等情况时,都会产生数量惊人的逃户。明朝周昉的《流民图》。相比流民,野民的规模更大,官府更加无法控制与逃户相比,情况更严重的是“隐户”。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王朝的“绝症”,大多数王朝败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税收是一个*权得以维持的基础,可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享受免于纳税义务的特权阶层——从最早的贵族到汉末开始崛起的世家门阀,再到随着科举制而兴起的士大夫,在法理上享受免税权利的群体一再的扩大化,导致沉重的纳税负担统统压在无依无靠的农户头上。而最终无法承受这一压力的农户,除了破产和逃亡以外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那就是“投献”——即将土地等财产无偿或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免于纳税的特权阶层,而自己及家人则成为这些豪门地主的奴仆或佃户,从而逃避赋税义务。这些人可能不是农夫,而是农奴因此,哪怕像是在汉唐这样强盛的王朝,一家顶级的勋贵豪门私藏数万、甚至十数万隐户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有现代学者估算,这些特权阶层裹挟的不纳税人口甚至能够达到官方统计的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到半数之间——这就导致还在老老实实纳税的农户负担更重,继而不得不也跟着逃亡或是投献,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并使得中央*府愈发的财源枯竭、统治能力下降。这也是历代有为帝王都孜孜以求的跟这些特权阶层斗争到底的根本原因,只是结果都不太好。像是以强硬手段与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世家死磕的隋炀帝杨广最终以身死国灭收场,还落得个千载骂名;而以试图以怀柔、分化等间接手段解决这一问题的,大多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最多也不过是起到延缓这一进程的作用而已。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往往一个王朝建国百年左右人口即能达到峰值,其后随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却出现人口下降的现象。比如在官方统计口径中,明朝的人口高峰出现在成化十五年(公元年),为万人。可仅仅过了不到30年后的正德元年(公元年),人口却突然间减少了万人,降到了明朝年间的最低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统计误差以外,最大的可能就是土地兼并和农户逃亡造成的户籍人口的大量流失。历代人口最低值——消失的人口可能会死于战乱或及灾荒,但大多数只是脱离了户籍而已现在经常看到有观点认为明朝的峰值人口可能已经达到了2亿左右,事实上这样的可能性又何止于明朝?两宋因为特殊的国情使之成为史上最重视的商贸的王朝,因此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吸纳了大量的失地农业人口,于是在土地兼并情况高度恶化(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完全不禁止土地兼并的王朝)的情况下人口依然破亿——事实证明,只要给百姓一条活路、留一口饭吃,他们是不愿意舍乡离土,过给人当牛做马或是逃入深山当野人的日子的。可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却只能以此苟且偷生。宋朝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可惜这样的朝代只有一个所以,也许在宋朝之前(我甚至怀疑在两汉时)我国的人口早就破亿了,只是不见于官方记载而已。不过由于史料的匮乏,所以这种猜想也只能是“有理由,没证据”罢了。高度集权的康雍乾三朝,解开了遏制人口增长的枷锁,也制造了史上最穷困的“盛世”。大概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玉米、土豆、番薯等外来作物传入国内,到了清康熙末年几乎在国内所有的省份都能找到种植的记录。然而直到今天,玉米等作物也从来没有改变过中国“南稻北麦”的主粮格局——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年全国稻麦产量为3.4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52%,仍是国人餐桌上不可动摇的主角,更何况在玉米等外来作物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和改良的清朝?对于水稻和小麦的依赖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玉米这样的“异端”是无法取代的事实上在笔者的记忆中,在大米白面还被称作“细粮”而备显珍贵的上世纪80年代,作为替代品的更多时候也是高粱,而非玉米或土豆——当然,笔者是东北人,这种经验并不具备普遍性。玉米等外来作物确实具有单产高、不挑地、抗病虫害等特点,对于提高粮食产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根据现代学者的估算,在清朝中后期种植玉米的耕地在北方可增产33%左右、南方的数字大概是28%(《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吴慧著,农业出版社,年)。但是这样的增长幅度与从汉到唐因铁制农具普及和耕作技术进步对于人口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体相当,却仍不能支持人口呈数倍规模的爆炸式增长。数据引用同上。明清的粮食单产并没有显著的变化,无法体现玉米等外来作物的作用真正实现这一两千多年来前所未有突破的,是清朝康雍乾三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针对的主要目标就是前面曾提到的土地兼并和隐匿人口问题。为啥之前那么多朝代花了两千多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清朝用了一百来年就解决掉了?因为皇帝这种生物看似“法力无边”,其实他的权力都是与特权阶层共生的,所以必须与他们(比如贵族、士族、士大夫)“共天下”。而清朝的满洲皇帝是个外来户、没有历史负担,所以动起手来自然没啥牵挂;同时清朝是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集权化的王朝,别说跟哪个阶层“共天下”了,除了皇帝以外的任何人统统都是奴才——主子收拾奴才还有什么可缩手缩脚的?清朝中前期的皇帝是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这也是摊丁入亩等改革措施能够得到推广执行的根本原因康熙五十一年(公元72年),因国家局势日趋安定,人口增长很快,但因逃避赋税等原因大都不入户籍,导致官府难以控制和管理。因此康熙皇帝下了那道著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

“是岁……丁户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一千三百二十四……壬午,诏曰:‘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嗣后滋生户口,勿庸更出丁钱,即以本年丁数为定额,著为令。’”(《清史稿·卷八·本纪第八》)

这道“永不加赋”令在事实上取消了全国大部分人口所负担的丁赋。而其更重大的意义是使得人口繁衍不再成为百姓难以承受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百姓逃亡和隐匿户口的动力,并为雍正朝的进一步赋税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雍正元年(公元年),雍正皇帝根据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摊丁入亩”,即把固定的丁税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使得“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熙朝纪*》清·王庆云)在事实上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征收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人头税是遏制百姓繁衍后代和接受官府管理的罪魁祸首。在清朝废除人头税后,民国又换个名头重新征收而为了实现改革税制、强化中央*府对于土地和人口控制的目的,雍正皇帝又使出两记狠招,其一就是“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即取消数千年来勋贵、官僚以及地主的特权,不但统统都要像普通百姓一样纳税,还得服兵役和徭役(当然可以交钱赎买);其二是“火耗归公”,又称养廉银制度,以杜绝地方官员横征暴敛、中饱私囊。除此之外,雍正帝还采取了清查田亩、豁除贱籍、完善灾赈制度等措施,同时放松了对户籍的管控,使得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迁徙、自由择业。以上这些措施都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活力,同时提高了百姓编户为民和繁衍后代的积极性。乾隆皇帝虽然跟他老爹在*见上有很大的冲突,但在经济*策上两者还是有共同语言的,比如正是在他执*期间,摊丁入亩*策才被推广到了全国。而且与重农轻商的雍正皇帝不同,乾隆皇帝比较重视商业并予以了相对宽松的*策,同时大力垦荒和兴修水利,使得*府的财*收入以及全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清朝的国力达到了极盛期。无论如何,康雍乾三帝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煞的在财*收入方面,从康熙年间的年均3千万两白银增长到乾隆四十二年(公元年)的万两;在人口增长方面,乾隆六年(公元年)突破亿,50年后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的40%以上,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当然,人口在短时间内的暴增极大的稀释了社会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再加上同期清朝正处于扩张期(康雍乾时期清朝的疆域扩张了一倍有余),尤其是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又打了太多得不偿失或没有必要的仗,使得清朝的国力遭到了太大的损耗,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多少体现在民生改善上。所以如今一提到“康雍乾盛世”,便有人不屑一顾。毕竟举国遍是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百姓的王朝,确实很难让人跟盛世联系在一起。但这事确实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在传统农业社会低下的生产力现实之下,甭管是文景之治还是开元盛世,你扔过去两三亿人口他都得玩完。以康雍乾为代表的清朝皇帝能勉强养活治下的子民、使之不至于饿死一大半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引自《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作者郭松义。清中人口暴增超过了社会承受能力,造成了更大的贫困

不过实行摊丁入亩等*策、放开人口爆炸式增长水闸的偏偏又是康雍乾三帝,这算不算是他们自作自受?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读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贵州白癜风QQ群 http://ng99.cn/fengshang/sscl/20201116/544.html

易筋经相传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达摩所创,是一种以变易筋骨为目的的功法。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据传,达摩尊者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家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的第一代宗祖(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他看见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方法,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现在留传的动功十二式,系王祖源氏得自嵩山少林寺的东西,与原来的“静功图”、“击技谱”已有些不同。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真正可惜。

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是易筋经的显著功法特点。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突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屈伸、扭转和牵拉,以及脊柱的旋转屈伸。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习练中要求习练者精神放松,形意合一,易学易练,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循序渐进,个别动作配合发音。

老少皆宜的传统功法

长期习练易筋经,能对机体起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调动体内潜在的机能,使全身润泽、生机旺盛,以达到舒心平血,益气养肺,和胃健脾,疏筋壮骨,醒脑宁神的作用。对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提高平衡能力、柔韧性和肌肉力量均有良好的影响,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程度,同时对骨关节病、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如尿频尿急、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等也有显著康复效应,适合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深受广大健身爱好者的喜爱。

易筋经除预备势、收势外,共包含十二式动作,动作要领口诀分别是:

韦驮献杵练脊柱,拔颈扩胸提腰椎;

摘星换斗腰带肩,左右转身壮腰肾;

九鬼拔马扭腰颈,合肘展臂益胸椎;

三盘落地身蹲起,下蹲上起固腰肾;

青龙探爪左右转,以腰带臂显功能;

卧虎扑食脊蠕动,反弓塌腰再昂首;

打弓身体卷如勾,颈胸腰骶椎曲展;

掉尾塌腰抬头看,摆臀练脊任督脉。

易筋经与12经脉的关系

易筋经一方面可以使大脑及中枢神经得到休息;另一方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各个系统的新陈代谢和调节作用,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充分的营养;同时《易筋经》十二势,与人体十二经筋关系密切。

据《*帝内经》,十二经筋是人体正经的经络运行的基础和供给,十二经络是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精微物质,经气是按照特定的轨迹来运行的,而且在人体系统内部流转,人体运动和经络运气是相互影响的,只有经筋的改变才会使得经络经气发生变化,对于病人来说,经络经气的阻碍和衰缓并不单单是经筋的问题。

第一式主炼的经筋是手阳明经筋;

第二式对太阳经筋有很好的拉伸效果;

第三式主练少阳经筋和足阳明经筋;

第四式主要锻炼足太阴脾经筋;

第五式主要锻炼下肢经筋;

第六式主要对应的是阴面经筋;

第七式主要锻炼的是足太阳经筋;

第八式主要锻炼足少阴经筋;

第九式主要锻炼的是手厥阴经筋;

第十式主炼手少阳经筋和足部阳面经筋;

第十一式主要锻炼足太阳经筋;

第十二式主要锻炼足厥阴经筋。

取立正姿势,手心贴裤缝,手三阳经行于手臂之背,手三阴经行于手臂之内。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由前至后,臂内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臂背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心肺居膈上,心主血,肺主气,手经主一身之气血,为用也。

双脚并拢而正,足三阳经行于腿之外,足三阴经行于腿之内(莫以腘为内,膝为外)。足趾为前,足跟为后,由前至后,腿内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腿外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肝脾肾居膈下,水主先天,土主后天,木主生发,足经主一身之根本,为体也。

足三阳经皆起于目,由头走足,通天彻地,路径最长,穴数最多。阳明主胸腹,太阳主后背,少阳曲折于行身侧,联络前后阴阳,“凡十一官皆取决于胆”。腰者,要也,联络根枝之要道,为体用之枢纽。神阙命门二穴连线之中点,为一身之中,为一身之元。躯干为手足四肢之主,运化于中,灌溉四旁,“*中通理,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

《易筋经》功法详解

预备势

并步站立身放松,下颏内收百会领,

目光内含身中正,呼吸自然调身型。

身心放松息调整,动作要与意随行,

顺其自然除杂念,三调合一练好功。

健身气功易筋经口令演示高清版

健身气功易筋经教学分解动作高清版

动图分解示范:

第一势:韦驮献杵一

1、要诀:

立身期正下,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2、韦驮献杵一功诀:

左脚开立身中正,两臂前摆掌合胸,

气定神敛调气机,心澄目洁貌亦恭。

两肩为轴臂带动,屈肘合掌腋下松,

深长细匀调呼吸,调理周身心神静。

3、动作要领:

A、预备桩功: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心平气和,神能安祥,洗心涤滤,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

B、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涧,胃脘舒适。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无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

C、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此时要求沉肩坠时,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第二势:韦驮献杵二(横担降魔)

1、要诀:

足趾挂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2、韦驮献杵二功诀:

两肘抬起掌伸平,两臂外展立掌撑,

掌根用力趾抓地,缓慢外撑意扩胸。

吸气抬肘掌前伸,两臂体侧与肩平,

竖指坐腕成立掌,内劲用力两边撑。

3、动作要领:

接上势,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接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意念在无限远处。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第三势:韦驮献杵三(掌托天门)

1、要诀:

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2、韦驮献杵三功诀:

松腕平摩收至胸,虎口耳垂相对应,

两掌上托展肩肘,重心前移要提踵。

两掌上托至头顶,力达四肢脚掌撑,

脊柱竖直下颏收,紧咬牙关劲不松。

3、动作要领:

A、掌托天门目上举:接上势,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

B、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身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白会穴透入,径咽喉,脊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4、核心要义:

两掌上托至头,下颏微收,颈部拉直,下沉上托使整个脊柱竖直,这就拔了颈椎、胸椎、腰椎。所以,必须力达四肢,两臂必伸直夹头,脊柱才能竖直,这是紧,然后放松。一紧一松就很好地活动了脊柱。

1、要诀:

双手擎天掌覆头,再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2、摘星换斗功诀:

握拳变掌身转动,掌落髋旁腰间横,

缓慢起身至头顶,掌经额前去摘星。

以腰带肩肩带臂,直膝松腕身调正,

目视掌心意命门,调整呼吸稍微停。

3、动作要领:

A、双手擎天掌覆头:右手径身体右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劳宫紧贴命门。舌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透过手背看九天之上,身体自命门起上下双向伸展。

B、俯首贯气:右掌翻转向下,生屈肘,头正,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同时“神返身中”。久练后与双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的感觉。松腰,则左掌劳宫穴发气,与上式“俯掌贯气”同,可参阅。左手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4、核心要义:

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向左或右转身。这样就增强了腰的活动功能。同时,另一支手臂轻贴命门,并意注命门,可达到壮腰健肾之功。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1、要诀:

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

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2、倒拽九牛尾功诀:

屈膝撤步身转动,前后摆臂腿成弓,

两手依次握成拳,前拉后拽臂旋拧。

以腰带肩旋双臂,力贯双膀紧后松,

左右互换做三遍,动作协调不僵硬。

3、动作要领:

A、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腿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颈。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

B、导气下达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转身向右,与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1、要诀:

挺身兼怒目,握手向当前,

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2、出爪亮翅功诀:

收脚开立臂举平,掌立云门再扩胸,

松肩前抻转掌推,分指坐腕目要瞪。

轻如推窗缓慢行,重如排山内劲增,

海水还潮收双臂,收推七次掌立胸。

3、动作要领:

A、握拳护腰由第一势预备桩功,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顺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青少年,年轻力壮或以增强力量为目的者,提起握紧拳。

B、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

C、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胁收回,势落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1、要诀:

侧道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

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2、九鬼拔马刀功诀:

转身抡臂绕头顶,掌心掩耳头转动,

一掌扶于玉枕处,一掌背贴脊柱中。

缓慢展臂要扩胸,目视肘尖稍作停,

合臂上推身扭转,拧动脊柱后看踵。

3、动作要领:

A、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同时头颈腰背拧转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

B、拧身复正,侧头上观。两眼延展及远。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动作3、4与1、2同,唯左右相反。

4、核心要义:

合臂与展臂充分的对脊椎从颈椎、胸椎到腰椎进行扭曲与伸展。当合臂时,只要双膝基本不动就充分地扭动了腰部,再去看脚跟,更加扭曲腰部。同时也扭动了胸椎和颈椎,并具有疏通玉枕关、夹脊关等要穴;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肾脏得以强健。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1、要诀: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

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

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2、三盘落地功诀:

转身跨步臂抻平,屈蹲按掌力要重,

口吐嗨音调气息,翻掌起身缓慢行。

上托如提千斤重,下按着力在劳宫,

翻掌向下肩带臂,转掌向上手至胸。

3、动作要领:

A、同第一式预备柱功,屈腰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微微偏前),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及远。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松腰敛臀,气蓄小腹。要做到顶平、肩平、心平气静。练虚静功者可闭目敛神,铜钟气功即脱胎于比式,故亦可做单独桩法练之。

B、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时及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全身放松。

俯掌屈膝下按(恢复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复蹲起3次。年轻体装者则宜全蹲,站起进宜缓,同时握拳上提。

4、核心要义:

以腰力起蹲,可增强腰腹力量,强腰固肾。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1、要诀: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

修士效之,掌平气实,

力周肩背,围收过膝,

两目平注,息调必谧。

2、青龙探爪功诀:

起身收步身调正,掌心向上臂端平,

握固拳轮贴章门,伸臂屈肘龙爪形。

转身探爪力掌中,变掌下按意不停,

划弧转掌握固起,动作协调一气成。

3、动作要领:

A、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舌尖轻抵上腭。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左侧,使左腰充分收缩,右腰极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B、屈膝下蹲,左手翻转掌心朝上,手背离地面少许,沿地面自左方,径前方划弧至左脚外侧;右拳变掌落下,同时身体亦随之转正,两握拳。直立,左掌同时提置左章门穴。右手动作与左手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4、核心要义:

通边转腰、下按,以腰带动臂并塌腰左或右探爪,可改善腰部功能,并增强腰部的灵活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1、要诀: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腿相更,

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

息息调远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

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直形也卫生。

2、卧虎扑食功诀:

脚尖内扣身转动,拳至云门变爪形,

向前扑按肘稍屈,手随躯干做涌动。

上体下俯爪下按,塌腰抬头要挺胸,

力达指尖体上撑,腰背抻拉成反弓。

3、动作要领:

A、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径腰间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转向里,同时屈膝、屈胯、微蹲蓄势,配以深长吸气。

B、左脚踏前一步,顺势成左弓步,同时臂内旋变掌向前下扑伸,掌高与胸齐,眼视两手。在扑伸的同时发哈声吐气。不停,身体前倾,腰部平直,将胸中余气呼尽,顺势两手分按至左脚两侧。头向上略抬,两眼平视及远。极目远眺。

C、前两个动作要协调一致。两脚不动,起身后坐同时两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动作与前述之动作同。如此共扑伸3次,左脚收回,右弓步动作与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4、核心要义:

从腰到胸的蛹动,以及虎爪下按后的身体后仰,腰背成反弓形,塌腰、挺胸、抬头等动作,有力的强健了颈、胸、腰椎,尤其是增强了腰部功能。

第十一势:打躬势

1要诀:

两手齐持脑,垂腰直膝间,

头唯探胯下,口更啮牙关,

掩耳听散寒,调元气自闲,

舌尖还抵腰,力在肘双弯。

2、打躬势功诀:

起身转体掩耳孔,指击天鼓鸣七声,

由颈至尾体前屈,两肘外展逐节动。

缓慢起身尾至颈,牵拉脊柱身中正,

屈伸连续做三次,加大幅度要适中。

3、动作要领:

A、两臂展直,自身侧高举过头,仰面观天,头颈正直,屈肘两手抱后脑,掌心掩耳,两肘张开,与肩平行。

B、上身前俯成打躬状,头部低垂,大约至两膝前方。两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两手以指(食、中、无名指)交替轻弹后脑(风池穴附近)各36次。

C、缓缓伸腰站直,先左侧拧腰侧转,再向右侧拧腰侧转,往返7次,两脚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带微笑。在身体转至正中后,抬起脚跟,同时两手自脑后高举过头,仰掌呈擎天状,躯体充分舒展,并配合吸气。

4、核心要义:

上身由头经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由上而下逐节缓缓牵引前屈,卷曲如勾。然后再由骶椎至腰椎、胸椎、颈椎、头,由下而上依次逐节缓缓伸展,使脊柱和督脉得到充分锻炼,强健腰部并阳气充足。

第十二势:掉尾势

1、要诀:

膝直膀伸,推手自地。

瞪目凝神,左右伸脑,

起而顿足,盘膝重眦,

口注于心,息调于鼻,

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2、掉尾势功诀:

拔耳前伸指交叉,翻掌前抻收至胸,

俯身塌腰抬头看,双手下按两脚中。

左右调整臀扭动,头臀相向手固定,

肩与髋合调脊柱,目视尾闾腰背动。

3、动作要领:

A、两手分别自身侧高举过头。两掌相合,提顶、伸腰、展臂、提起脚跟极力高举。脚跟落地,两脚踏实,同时两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外,两臂也随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裆的部位后,弯腰前俯,继续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达,不可勉强。下按至终点时,昂头,舌抵上腭。如此俯仰躬身重复举按3-5次。天长日久,掌可逐渐靠近地面,则腰身柔若童子。

B、转腰向左方,两脚不移,仅左脚步变虚,右腿变实,右膝微屈。同时两手保持交叉状态,沿地面划弧移至左脚外侧。两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举转头,掌心朝上,仰面观天,拧腰度转向右方,徐徐弯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脚步外侧,如未达到,不可勉强,可继续俯仰3-5次,以后逐渐靠近地面。

C、最后一次下按右脚外侧时,伸舒腰身两臂随之高举过头。继之拧腰转身至正前方。两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两掌缓缓分开,十指相对,下按,两手分开,自然下垂于两胯旁,恢复成预备桩功势。两脚跟起落顿地3-21次。

4、核心要义:

通过塌腰、抬头,头、臀的相向摆动,不但调和了任、督二脉,还改善了脊柱各关节的活动功能。

收势

松手直立身中正,两臂外旋成侧平,

两臂缓慢向上举,胸前下引至腹中。

伸臂上举两手松,下引匀速缓慢行,

先经涌泉引入地,引气回归丹田中。

筋长一寸,寿延十年;

骨正筋柔,气血自流。

内容来自网络,旨在公益性分享,感恩原创及分享平台。欢迎朋友圈分享,或点右下角“在看”,让更多人看到从而受益,随喜感恩!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长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