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学素养系列刘亮程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医院看白癜风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另外的一生已经开始

刘亮程

①我说不出有四个孩子那户人家的穷。他们垒在库车河边的矮小房子,萎缩地挤在同样低矮的一片民舍中间。家里除了土炕上半片烂毡,和炉子上一只黑黑的铁皮茶壶,再也没有什么。没有地、没有果园、没有生意。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大的十二三岁,小的几岁,都呆在家里。母亲病恹恹的样子,父亲偶尔出去打一阵零工。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生活。快中午了,那座冷冷的炉子上会做出怎样一顿饭食,他们的粮食藏在哪里。

②我同样说不出坐在街边那个老人的孤独。他叫阿不利孜,是亚哈乡农民。他说自己是挖坎土曼的人,挖了一辈子,现在没劲了。村里把他当“五保户”,每月给一点口粮,也够吃了。但他不愿呆在家里等死,每个巴扎日他都上老城来。他在老城里有几个“关系户”,隔些日子他便去那些人家走一趟,他们好赖都会给他一些东西:一块馕、几毛钱、一件旧衣服。更多时候他坐在街边,一坐大半天。看街上赶巴扎的人,听他们吆喝、讨价还价。看着看着,他就瞌睡了,头一歪睡着了。他对我说,小伙子,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来,喊醒你。这个老人把死亡都说出来了,我还能说些什么?

③我只有不停地走动。在我没去过的每条街每个巷子里走动。我不认识一个人,又好似全都认识。那些叫阿不都拉、买买提、古丽的人,我不会在另外的地方遇见。他们属于这座老城的陈旧街巷。他们低矮的都快碰头的房子、没打直的土墙、在尘土中慢慢长大却永远高不过尘土的孩子。我目光平静地看着这些时,的确心疼着在这种不变的生活中耗掉一生的人们。我知道我比他们生活得要好一些。我的家景看上去比他们富裕。我的孩子穿着漂亮干净的衣服在学校学习,我的妻子有一份收入不菲的体面工作,她不用为家人的吃穿发愁。可是,当我坐在街边,啃着买来的一块馕、喝着矿泉水,眼望走动的人群时,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一样的,尘土一样多地落在我身上。我什么都不想,有一点饥饿,半块馕就满足了。有些瞌睡,打个盹儿又醒了。这个时刻一直地延长下去,我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在老城的缓慢光阴中老去。我的孩子一样会光着脚,在厚厚的尘土中奔来跳去,她的欢笑一点儿不会比现在少。

④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

⑤我清楚地看见另一种生活中的我自己:眼神忧郁,满脸胡须,背有点驼。名字叫亚生,或者买买提,是个木工,打馕师傅,或者是铁匠,会一门不好不坏的手艺。年轻时靠力气,老了靠技艺。我打的镰刀把多少个夏天的麦子割掉了,可我,每年挣的钱刚够吃饱肚子。

⑥我没有钱让我的女儿上学,没有钱给她买漂亮合身的衣服。她的幸福在哪里我不知道,她长大,我长老。等她长大了还要在这条老街上寻食觅吃,等我长老了我依旧一无所有。

⑦你看,我的腿都跑坏了,还是找不到一个好的归宿,我的手指都变僵硬了,还没挣下一点儿养老的粮食。我会把手艺传给女儿,教她学打铁,像吐迪家的女铁匠一样,打各种精巧耐用的铁器,挂在墙上等人来买。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这种叮叮当当的生活,不喜欢又能去做什么。如果我什么手艺都没有,我就教她最简单简朴的生活,像巴扎上那些做小买卖的妇女,纱巾蒙面,买一把香菜,分成更小的七八把,一毛钱一把地卖,挣几毛钱算几毛。重要的是我想教会她快乐。我留下贫穷,让她继承;留下苦难,让她承担。我没留下快乐,她要学会自己寻找,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把自己漫长的一生度过。

⑧我不知道这种日子的尽头是什么。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学会唱歌,把快乐唱出来,把忧伤唱出来,唱出祖祖辈辈的梦想。如果我们的幸福不在今生,那它一定在来世。我会教导我的孩子去信仰。我什么都没留下,如果再不留给她信仰,她靠什么去支撑漫长一生的向往。

⑨如果我死了——不会有什么大事,只是一点小病,我没钱去医治,一直地拖着,小病成大病,早早地把一生结束了。那时我的女儿才十几岁,像我在果园小巷遇到的那个叫古丽莎的女孩一样,她12岁没有了父亲,剩下母亲和一个妹妹。她从那时起辍学打工,学钉箱子。一家人靠她的收入维持生活。古丽莎长得清秀好看,一双水灵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她这个年龄女孩子少有的忧郁。那个下午,我坐在她身旁,看她熟练地把铜皮包在木箱上,又敲打出各种好看的图案。我听她说家里的事:母亲身体不好,一直呆在家,妹妹也辍学了,给人家当保姆。我问一句,古丽莎说一句,我不问她便低着头默默干活,有时抬头看我一眼。我不敢看她的眼睛,那时刻,我就像她早已过世的父亲,羞愧地低着头,看着她一天到晚地干活,小小年纪就累弯了腰,细细的手指变得粗糙。我在心里深深地心疼着她,又面含微笑,像另外一个人。

⑩如果我真的死了,像《古兰经》中说的那样,我会坐在一颗闪亮的星宿上,远远地望着我生活过的地方,望着我在尘土中劳忙的亲人。那时,我应该什么都可以说出来,一切都能够说清。可是,那些来自天上的声音,又是多么地遥远模糊。

(选自春风文艺出版社《在新疆》,有改动)

1.⑤-⑩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另外的一生”?简要概括。

(1)自己的生老病死;(2)女儿的成长教育。

本题考查对语段的归纳能力。首先需要比较准确地概括⑤-⑩每段的段意;同时,要理清段落之间的逻辑顺序,把握文脉。⑤-⑩主要从自己的生老病死;女儿的成长教育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另外的一生”。

2.联系全文,说说尾段中“亲人”这—形象的内涵;作者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形象内涵:指新疆地区的贫穷、孤独、辛劳、坚韧(生活艰难而不失信仰)的普通人。情怀: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群体的悲悯与热爱。

本题考查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归纳。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内涵,首先要在文本中找到此类人物的本质特点,同时指出该形象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要学会从主题思想的角度入手,通览全文作者对这类群体寄托了悲悯与热爱之情。

3.试简要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1)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来,喊醒你。

用“动”与“不动”的比较,写出老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表现了老人的孤独。引出下文作者对老人处境的无奈以及活下去到各地体验普通人生活等内容。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分析。这种题的基本思路分三步走。第一步从句子本身出发,找出和解释关键字词,进而答出句子的本义,即表层含义。第二步要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文章,分析句子与所在自然段,以及所在段落的关系,解答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步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这是解答和分析句子深层含义的一部分。此句用“动”与“不动”的比较,写出老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表现了老人的孤独。引出下文作者对老人处境的无奈以及活下去到各地体验普通人生活等内容。

(2)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

运用反复(或铺陈)的手法,说明新疆人喜爱舞蹈,暗示了新疆人在苦难中坚韧生活,不失信仰。作者以此含蓄地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同情。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分析。首先抓住该句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反复”或“铺陈”;然后指出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即:说明新疆人喜爱舞蹈,暗示了新疆人在苦难中坚韧生活,不失信仰。作者以此含蓄地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同情。

4.“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此句话不仅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而且揭示了文章写法上的创意。请联系全文,具体分析。

此句话独立成段,不仅点题,而且勾连上下文。前面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后面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正是前面的见闻引发了作者的感想。(3分)写法上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答想象也可)尤其后面的文字,作者想象自己变成新疆普通人中的一员,经历着他们的生活,体验着他们的人生。作者含蓄深沉地表达对他们的理解、同情、赞美、热爱,拉近了情感距离,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和感染力。(3分)

本题考查关键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除了考虑该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还要分析其内在的丰富含义,从文章主旨的角度看,分析其对于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同时句子本身的技巧也不能忽略。综合起来:此句话独立成段,不仅点题,而且勾连上下文。前面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后面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正是前面的见闻引发了作者的感想。写法上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答想象也可)尤其后面的文字,作者想象自己变成新疆普通人中的一员,经历着他们的生活,体验着他们的人生。作者含蓄深沉地表达对他们的理解、同情、赞美、热爱,拉近了情感距离,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和感染力。

(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城城市牛哞

刘亮程

①我是在路过街心花园时,一眼看见花园中冒着热气的一堆牛粪的。在城市能见到这种东西我有点不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对牛粪感起兴趣?我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了闻,是正宗的乡下牛粪,一股熟悉的遥远乡村的气息扑鼻而来,沁透心肺。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掉的牛,它们知不知道自己的牛粪被运到城市,作为上好肥料养育着城里的花草树木?它们知道牛圈之外有一个叫乌鲁木齐的城市吗?

②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从乡下运来的一卡车牛,它们并排横站在车厢里,像一群没买到坐票的乘客,东张西望,目光好奇。我低着头,不敢看它们。我知道它们是被运来干啥的,在卡车缓缓开过的一瞬,我听到熟悉的一声牛哞,紧接着一车牛的眼睛齐刷刷盯住了我:它们认出我来了──这不是经常扛一把铁锨在田间地间转悠的那个农民吗?他不好好种地跑到城里干啥来了?瞧他挟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样子,跟在乡下时挟一条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种架势。我似乎听到牛议论我,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③这些牛不是乘车来逛街的。街上没有牛需要的东西,也没有牛要干的活。城市的所有工作被一种叫市民的承揽了,他们不需要牲畜。牛只是作为肉和皮子被运到城市。他们为了牛肉的新鲜才把活牛运到城里。一头牛从宰杀到骨肉被分食,这段时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胃口和消化速度。早晨还活蹦乱跳的一头牛,中午已摆上了市民的餐桌,进入肠胃转化成热量和情欲。

④而牛知不知道它们的下场呢?它们会不会正天真地想,是人在爱护它们抬举它们呢?它们耕了一辈子地,拉了一辈子车,驮了一辈子东西,立下大功劳了。人把它们当老工人或劳动模范一样尊敬和爱戴,从千万头牛中选出些代表,免费乘车到城里旅游一趟,让它们因这仅有的一次荣耀而忘记一辈子的困苦和屈辱,对熬煎了自己一生的社会和生活再没有意见,无怨无悔。

⑤牛会不会在屠刀搭在脖子上时还做着这样的美梦呢?

⑥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一个。

⑦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

⑧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

⑨多少次我看着比人高大有力的牛,被人轻轻松松地宰掉,它们不挣扎,不逃跑,甚至不叫一声,似乎那一刀捅进去很舒服。我在心里一次次替它们逃跑,用我的两只脚,用我远不如牛的那点力气,替千千万万头牛在逃啊逃,从一个村庄到另一村庄,最终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让他们再认不出来。我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一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两种动物。我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中发出一两声沉沉牛哞,惊动周围的人。他们惊异地注视着我,说我发出了天才的声音。我默默接受着这种赞誉,只有我知道这种声音曾经遍布大地,太普通、太平凡了。只是发出这种声音的喉管被人们一个个割断了。多少伟大生命被人们当食物吞噬。人们用太多太珍贵的东西喂了肚子。浑厚无比的牛哞在他们的肠胃里翻个滚,变作一个咯或一个屁被排掉──工业城市对所有珍贵事物的处理方式无不类似于此。

⑩那一天,拥拥挤挤的城里人来来往往,没人注意到坐在街心花园的一堆牛粪上一根接一根抽烟的我,他们顶多把我当成给花园施肥的工人或花匠。我已经把自己伪装得不像农民。几个月前我扔掉铁锨和锄头跑到城市,在一家文化单位打工。我遇到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家里摆着成架成架的书,读过古今中外的所有名著。被书籍养育的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我感到惭愧,感到十分窘迫。我的家除了成堆的苞谷棒子,便是房前屋后的一堆堆牛粪,我惟一的养分便是这些牛粪。小时候在牛粪堆上玩耍,长大后又担着牛粪施肥。长年累月地熏陶我的正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牛粪味儿。我不敢告诉他们,我就是在这种熏陶中长大,并混到文人作家的行列中。

⑾这个城市正一天天长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苍白的,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城市上点牛粪,我是个农民,只能用农民的方式做我能做到的,尽管无济于事。我也会在适当时候邀请我的朋友们到一堆牛粪上来坐坐,他们饱食了现代激素,而人类最本原的底肥是万不可少的。没这种底肥的人如同无本之木,是结不出硕大果实的。

⑿好在城市人已经认识到牛粪的价值。他们把雪白雪白的化肥卖给农民,又廉价从农民手中换来珍贵无比的牛粪养育花草树木。这些本该养育伟大事物的贵重养料,如今也只能育肥城市人的闲情逸致乐。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1.文章从城市“街心花园”的“一堆牛粪”写起,这样安排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写出身在城市的“我”对“牛粪”的熟悉,暗示“我”和“牛”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出我对乡村“牛”的回忆以及对“牛粪的价值”的思考。

此题考查把握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此类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及与主旨的关系;在结构上可根据句子所在段落位置判断。文章从城市“街心花园”的“一堆牛粪”写起,这样安排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可结合文本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本题内容上写出身在城市的“我”对“牛粪”的熟悉,暗示“我”和“牛”之间的紧密联系;结构上引出下文:我对乡村“牛”的回忆以及对“牛粪的价值”的思考。

2.结合文章,概括“牛”的形象特点。

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天真无知;对人友善;一生辛劳;命运(结局)悲惨。

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牛”的形象特点,可从“那些在乡下默默无闻的牛,苦了一辈子最后被宰掉的牛”“早晨还活蹦乱跳的一头牛,中午已摆上了市民的餐桌,进入肠胃转化成热量和情欲。”“它们会不会正天真地想,是人在爱护它们抬举它们呢?”“它们耕了一辈子地,拉了一辈子车,驮了一辈子东西,立下大功劳了”等内容概括得出。

3.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1)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跳出来的那一个。

从牛联想到自己和牛一样忍受“困苦和屈辱”的“我”,将自己从乡村到城市的行为比作“跳出来”,寄寓自己对无法逃脱屠戮的“千万头牛”的同情。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分析。结合文中“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我在心里一次次替它们逃跑,用我的两只脚”等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2)我沉默无语,偶尔在城市的喧嚣中发出一两声沉沉牛哞,惊动周围的人。

“我”离开乡村,身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中,在大多数时间只能沉默无语,但也能偶尔以自己的声音引来城里人的
  )(
  )

A.作者认为自己对付生活和世界的工具就是铁锨,在这里,“铁锨”已经超越了它原来的意义,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B.本文以新鲜的取材、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见长,而语言也很有个性,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怀念的主旨。

C.本文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初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对于城市的复杂心理:既自卑又自信,既怯懦又勇敢。

D.本文文题颇有特色,“扛着铁锨”点明了作者的农民身份,“进城”则写出作者生活空间的拓展。

E.文中描写作者在城中寻找土地播种的梦境,表现了作者既依恋土地、思念故乡又眷恋城市生活的矛盾心情。

A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的判断。B项,错在怀念故乡不是本文的主旨;C项,从文中看不出“自卑”和“怯懦”;E项,“眷恋城市生活”理解错误,由上下文可知,写梦境是为了表现作者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扛着铁锨”,保持着劳动的本色。故本题选AD。

2.文章写了“我的一位同乡”的情况,有何用意?

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我的一位同乡”是为了告诉人们有一些进城的“农民”一旦有点成就就忘掉了自己的根,令人厌恶;也通过这位同乡和“我”的对比,说明人不能忘本,表达了对忘本者的批判。

本题考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作用。应该从写作手法:侧面描写的角度探究;更应结合本文的主旨,即“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去分析。这里的放羊同乡不愿别人谈起他放羊的事,我告诉他用羊鞭管理公司后,他再也和我联系了,说明他忘记了“农民”这一根本。这个人物形象与“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文章结尾写道:“我说:扛着铁锨呢,怕啥。”这句话意蕴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我”有农民安分守已的本分,所以“我”不怕;

②“我”有农民勤劳的特点,所以“我”不怕;

③“我”扛着铁锨就有了一种本领、能力,所以“我”不怕;

④铁锨可以当武器,所以“我”不怕;

⑤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品质和能力的自信。(一点两分,任选两点)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意蕴进行探究。解答本题要理解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本文卒章显志,“我说:扛着铁锨呢,怕啥。”这是文章的主旨句。二是铁锨”具有象征义,它象征着农民的本色。综上,可看出:我”有农民安分守已的本分,所以“我”不怕;有农民勤劳的特点,所以“我”不怕;扛着铁锨就有了一种本领、能力,所以“我”不怕;铁锨可以当武器,所以“我”不怕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