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蘖木”。*蘖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现今通常简写作*柏。商品有关*柏和川*柏二大类。京津地区市售为关*柏。
别名:*蘖、*柏。
来源:关*柏:为芸香科植物落叶乔木*蘖树(*波罗树)除去粗木栓皮的干燥内层树皮。有野生及栽培。
川*柏:为芸香科植物落叶乔木*蘖树属,*皮树及其变种秃叶*皮树,峨嵋*皮树,云南*皮树,镰刀*皮树等除去栓皮的干燥内层树皮,有野生及栽培。
产地:关*柏,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此外内蒙、山西、河北等省亦有分布。
川*柏: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此外湖南、甘肃、广西等省亦有分布。
性状鉴别:关*柏:呈薄板片状,长宽不一,厚约1.5~5毫米,外表面污*色或淡棕色。有不规则的纵顺细浅沟纹和崩裂。内表面淡棕*色或稍带淡绿色,略平坦,纵顺丝纹细密。质稍轻松,易折断,断面鲜*色稍带绿色。呈层片状,显纤维性。气微,味苦。嚼之产生粘滑液。
川*柏:呈板片或卷筒状,长宽不一,厚2~5毫米,外表面棕褐色较平坦,内表面污*色或棕*色。质较坚硬,折断面鲜*色,显纤维性。余与关*柏相同。
以上两类*柏均以皮层厚,呈板片状、无栓皮、外表面皮淡棕*色、内色鲜*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小蘖硷、*柏桐、*柏内酯、白鲜内酯。
药理作用:
1、抗菌:体外试验对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链球菌也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2、抗真菌:作用类似*连,但效力较弱。
3、收敛消炎:动物实验证实*柏可减轻局部充血。
此外,还有利尿、健胃、外用促进皮下溢血吸收等作用。
炮制:切丝。生用盐水炒,酒喷炒、炒炭。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肾,膀胱经。
功能:泻肾火,清湿热,解疮毒。
主治: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疸,尿闭,淋浊,带下。足膝肿痛,痈肿疮疡等症。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而成的足痿(大致相同于感染性周围神经炎、脊髓神经根炎等),下肢瘫痪麻木,有心胸烦热,口燥咽干,大便燥结等症状者,以*柏配苍术清湿热,即二妙散,再加牛膝名三妙散,效果更好,可以此为基本方,再随症加用适当药物。
2、用于治疗热痢。可单用,或配白头翁、秦皮。
3、用于治疗湿热*疸(全身发*、发热,有头汗)。可配栀子,方如栀子柏皮汤,但常要加配其它清热燥湿药。
4、用于治疗阴虚火旺,潮热骨蒸。可配知母以泻肾火,方如知柏八味丸、大补阴丸。
5、用于治疗湿热所致的*浊白带。可配芡实、白果等,方如易*汤。
6、用于治疗皮肤湿热(疮疖、湿疹等)。可配苦参、荆芥、苏叶等内服兼外洗,或湿敷。也可用*柏粉3g,配青黛粉3g、石膏粉30g,用麻油调搽湿疹。
用量:内服3~12g,外用适量。
附:*柏、*芩、*连三者功用大同小异,且常互相配合同用。其区别是:*芩善泻肺火(治肺热咳嗽),*连善泻胃火(消痞止呕),*柏善治下部湿热(治脚气足痿)。
处方举例:
1、三妙散《医学正宗》:*柏9g、苍术9g、牛膝9g,研末内服,或入汤剂配合其它药。
2、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6g、*柏6g、甘草3g,水煎服。
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柏12g、知母12g、熟地18g、龟板18g,水煎服(如能加用猪脊髓更好)。
4、易*汤《衷中参西录》:*柏6g、白果12g(打)、芡实15g、车前子6g(布包),水煎服。
注:1、另有朝鲜进口*柏,性状与*柏相同。
2、据《中药志》第三册*柏项下记述,我国某些地区(如青海、河南、四川、山西等地)以小蘖科小蘖属和十大功劳属多种植物的树皮层,去掉栓皮代*柏用,习称山*柏或土*柏。本品呈较小的薄板片状或卷筒状厚1~2毫米,外表面棕*色,两面均显纵顺细丝纹。质轻松脆,易折断。断面*绿色,不呈层片状,放大镜下观察呈规律的长方格状,格内空虚如网眼。气微,味甚苦,嚼之不产生粘滑感。其疗效是否与*柏相同尚待研究。
我们的直营店不断的在增加!加盟店也不断的在增加!更多医保定点药店正在申请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