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医大家董建华医论三十一内伤发热治疗 [复制链接]

1#

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第期

国医大家董建华医论(三十一)——内伤发热治疗经验

作者:姜杨等

先师董建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温病学家,不仅对外感热病颇多建树,对内伤发热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所谓内伤发热,就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但就临床而言,肝郁发热、湿阻发热、瘀血发热属于实证,治以疏解、化湿、活血;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属于虚证,则治以益气、滋阴、补阳。为了便于临床掌握,现整理归纳治内伤发热六法,以飨读者。

01

疏肝解郁法

内伤发热,以气机郁闭最为常见。诚如《丹溪心法》所云:“气有余便是火。”董师认为,在生理条件下,气机升降,以脾胃为枢;在病理条件下,气机怫郁,以肝气为首。多数功能性低热,表现为肝郁化热的证型。症见低热,或下午潮热,或发热振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精神抑郁,女性或见月经不调,或经期前后发热,舌质红,脉弦。以两胁胀满、精神抑郁为辨证之眼目。用疏肝解郁法,常用药物:柴胡10g,郁金10g,当归10g,丹皮10g,栀子10g,连翘10g,八月札10g。董老对肝郁发热,常以柴胡配薄荷,认为柴胡疏肝解郁和解少阳,兼能退热,薄荷辛凉,调畅气机,兼能发汗,且可引诸药入营卫,二药合用,对气郁发热疗效显著。若脉数热重者,加龙胆草10g,*芩5g,清泻肝热;若便溏腹胀,脾虚肝乘者,加太子参10g,白术10g,茯苓10g,扶脾抑肝。

02

化湿清热法

内伤发热由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导致,与外感因素多无直接关系,但湿郁化热在内伤发热中并不少中。董师认为,湿邪可从外感而得,但更多是气机运化失常,湿从内生。脾虚湿困,往往是发病的中心环节。由于湿性黏滞,易阻气机,郁而发热。症见低热不退,午后为著,胸闷身重,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濡数。身重、苔腻是辨证要点。治宜化湿清热法,常用药物:清豆卷15g,藿香10g,佩兰10g,滑石10g,半夏10g,薏苡仁10g,茯苓10g,青蒿10g。董老治疗湿郁化热,主张芳香化湿,清灵宣透,而慎用苦寒燥湿药,以免阻遏气机。常以藿香、佩兰、清豆卷芳香化湿,配半夏、茯苓、薏苡仁、滑石健脾淡渗。热重者加*芩5g;关节不利者,加萆薢10g,晚蚕砂10g,木瓜10g;小便不利者,加通草10g;大便溏者,加白术10g,苍术10g。

03

化瘀清热法

人体气血贵在流通。如情志怫郁,或劳倦内伤,均可导致瘀血阻滞,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壅遏气机而生热。《灵枢·痈疽》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症见低热时发,或局部发热,口干咽燥而不欲饮,体内有固定痛处或肿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有固定痛处和舌质紫暗是辨证的眼目,治宜化瘀清热法,常用药物:穿山甲6g,川芎10g,生牡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香附10g,青蒿10g,银柴胡10g。董老治疗瘀血发热,擅用桃红四物汤加山甲,认为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穿山甲善于走窜经络,消肿疗毒,是治疗瘀血发热的要药。

04

益气除热法

气虚发热主要是脾胃气衰,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所谓甘温除热,就是对气虚发热而言。症见久病不已,或劳倦过度,头晕乏力,低热时作,气短懒言,易汗出,食少便溏,时作劳嗽,舌淡,苔薄,脉细数。气短懒言、食少便溏是辨证要点。治用益气除热法,常用药物:*芪10g,功劳叶15g,仙鹤草15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白薇10g,银柴胡10g。治疗气虚发热,董老喜用*芪配功劳叶、仙鹤草。*芪升阳举陷,固表抗毒,是气虚发热的首选药物;功劳叶滋补中脏,能除虚热;仙鹤草别名脱力草,有强壮滋补的功效。若苔腻有湿者,加藿香10g,佩兰10g,厚朴10g;汗出恶风者,加桂枝10g,白芍10g,调和营卫。

05

滋阴清热法

阴平阳秘是人体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若阴虚阳盛,水不制火,则出现发热。症见手足心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失眠,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手足心热和舌红少津是辨证要点。治用滋阴清热法,常用药物:生地12g,知母10g,白芍10g,银柴胡10g,青蒿10g,白薇10g,鳖甲10g,地骨皮10g,芦根15g。治疗阴虚发热,董老在滋阴清虚热中,喜用鳖甲、白薇。鳖甲咸寒,补而兼清,长于软坚,清热之力较强;白薇性寒而不伤阴,是治疗阴虚内热的要药。阴虚发热,往往热势较盛,故在方中伍用大队清虚热药。热甚者加知母10g,石膏10g;时有振寒,营卫不和者,加桂枝5g,生姜10g,大枣5枚,调和营卫;兼血虚者,加当归10g,仙鹤草10g,阿胶10g。

06

补阳归原法

内伤发热,以阴虚阳亢者多见,但也有极少数病人,阳气衰微,导致阳虚于内,阴盛格阳于外而出现发热。症见发热,恶寒肢冷,喜暖喜按,面色?白,纳少便溏,舌胖,苔白润,脉沉迟。以发热、畏寒肢冷、喜暖喜按为辨证眼目。治用补阳归原法。《景岳全书》云:“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乃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阳虚发热,属于真寒假热,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只有温补肾阳,使阳气归原,才能除此外热。这是中医一种独特的治法。常用药物:生鹿角10g,肉桂5g,仙茅10g,仙灵脾10g,熟地10g,知母10g,*柏10g,泽泻10g。治阳虚发热,董老喜用生鹿角、熟地。鹿角益肾助阳,配肉桂、仙茅、仙灵脾益火之源;熟地滋肾水,益真阴,配知母、*柏、泽泻,滋补清热,寓善补阳者,阴中求阳之意。若气短懒言,加人参5g,*芪10g;脾虚便溏者,加白术10g,炮姜10g。

(张元浩整理)

声明

本文摘编自《国医大家董建华医学经验集成》,作者:姜杨等。编辑:吴晓丽。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