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基本国策就是“耕战*策”。商鞅变法的主旨,就是立“耕战”为国策,一切都围绕这两个“要素”展开。“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秦治下的广大百姓,唯一的使命,便是“耕战”,百姓平时为农,战时为兵。连接“耕”与“战”的纽带就是强大而稳固的法制体系,这就充分地保证了社会的公平。从每一条每一款的生动细节可以看出,商鞅对基层百姓,可谓了如指掌。每一条款的针对性都很强,让谁也钻不了空子。有点像今天美国的宪法,看似冗长烦文,却十分实用。耕战国策:“战”时为兵,“耕”时为民,全民皆兵……田野里顽强生长出来的大秦铁骑“秦律”中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道理,都是些百姓看得懂的大白话。说到“秦律”,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商鞅。大秦帝国有两个“*师”,一个是李斯,另一个就是商鞅。他们为秦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不可或缺的人物。秦国的基本国策就是“耕战*策”。商鞅变法的主旨,就是立“耕战”为国策,一切都围绕这两个“要素”展开。“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秦治下的广大百姓,唯一的使命,便是“耕战”,百姓平时为农,战时为兵。连接“耕”与“战”的纽带就是强大而稳固的法制体系,这就充分地保证了社会的公平。从每一条每一款的生动细节可以看出,商鞅对基层百姓,可谓了如指掌。每一条款的针对性都很强,让谁也钻不了空子。有点像今天美国的宪法,看似冗长烦文,却十分实用。01丰饶富裕的荆楚大地,历来是帝王将相必争之地。当时光流逝到公元前年之际,也就是秦昭王四十五年……的初春,荆楚一个叫“南郡”的地方,诞生了一名叫“喜”的男婴。这里地势高眺,形如卧虎。楚国令尹斗彀於菟出生后被郧夫人弃于梦中,一只老虎卧于此地,给斗彀於菟喂奶,故而这里又被称为“睡虎地”。时光荏苒,身逢乱世的“喜”,自小就目睹了山河破碎,家国消亡的历程。秦王*元年,也就是“喜”17岁那年,因为天资聪颖,学业优异,顺利在秦国服徭役,历任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治狱鄢等与法律相关的低级官吏,并亲历了始皇亲*到统一六国的整个过程。秦代提倡做好官,认为为官者不忠、不智、不廉都是大罪,均受法律约束。因而,对官吏的基本要求是“明法律令”,以此做到“职臣遵分,各知所行”。所有官吏,每年年末都必须到御史(专管律令文书的官吏)那里核对律令。官吏是执法者,故知法是第一要务。作为秦始皇三十年以前的一位县级官佐,“喜”也像秦代其他官吏一样,必须把自己所在部门用律抄录下来,并且熟记。抄写并熟记大量的“秦律”,成为“喜”在基层官场一生的必修课。02话说公元年11月初,想正值枯水期,农民张泽栋抢工期修建排水渠,他一锄头下去,挖出了不一样的青黑色泥土,再一锄下去,渠道里便现出了一角椁盖板。这一带古墓迭出,他敏感到又会有故事发生……果真有惊喜发现。循着这一锄头的轨迹与脉络,考古工作者竟发掘出12座秦代木椁墓,特别是其中11号秦墓地内,一具成人骨架的四周摆放着大量竹简,经清理登记共枚,残片80枚。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张泽栋这不经异间的一锄,被列为建国50周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03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简文为墨书秦隶。没有人会想到,字迹清晰端秀,笔画浑厚朴拙的近4万字竹简,竟然出自“喜”的手笔。考古学家开棺之后,墓里的尸骨以外全部都是简,头枕的也是简,头两边也是简,身上是简,手里还按着简,脚底下还是简。震惊世界的云梦秦简,就是由“喜”的墓葬向世人揭开。历史学家李学勤称,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以前,关于秦代历史的研究,只能根据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及卫宏的《汉旧仪》。而“喜”最为重要的角色——秦朝县级的法律官员,兢兢业业的他在墓葬里留下了大量的秦国法典内容。原来,是“喜”有意让那些伴着一生的竹简陪葬,他以这样奇特的方式将他生前全部的大秦信息,安全地传送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时间横跨两千余年,“喜”与张泽栋,两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冥冥之中完成了一次无声的精彩对话,只不过,时代已经将这个地方变成了“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肖李村睡虎地”。04记载喜一生的文书《编年纪》,记载了秦最辉煌的时代。墓葬竹简中的法条部分是“喜”生前从事法律活动而抄录的有关法律文书,主要抄录了行*管理与“治狱”方面的律令条文,记录了刑事、经济、民事和官吏管理的法律条文,从法条结构看,这些法律条文肯定不是秦朝的全部法条,只是墓主人“喜”在日常工作中常用的法条摘录。即便是摘录,也可以管窥秦朝的法制状况。05我们知道,秦人靠铁蹄征服天下,秦*所向披靡,无往不胜。而这一切胜利之果,是如何保证的?我们更知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古训。而庞大的秦*背后,又是怎样确保后勤供应的?史载,秦一个士兵每月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仅以秦国灭楚为例,战争打了将近两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在50万吨以上。连年负担如此沉重的*粮生产,可以推想,没有空前发达的农业,根本就无法保障这种规模的战争。答案就在“秦律”那里。最为精彩,也最让人感慨的,就是《秦律十八种》的“田律”。“喜”抄写的多枚竹简,为我们了解秦国的农业提供了珍贵的信息密码。这些法律条文清清楚楚地显示:两千多年前,秦人是如何管理农业的。06我们来看看秦国的田野里,发生了哪些不为人所知的事?让我们从秦法中的“田律”,一窥端倪。田律,主要是有关管理农田生产的法律,其中也包括有关分配土地的内容。“田律”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一说流传颇广,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田律规定,播种时,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田律规定,庄稼生长后下了及时雨和谷物抽穗,县里负责农业的官吏应及时向朝廷书面报告受雨、抽穗的土地面积,及已开垦而还没有耕种的土地顷数。如遇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及其他自然灾害也都要详细向朝廷书面报告。田律规定,地方官在时雨之后,或连受旱、涝、虫、风等自然灾害时,必须及时向上级报告得益和受灾面积,以便上级掌握农业生产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田律规定,“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之。”意思是说,如有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及其他虫害等损伤了禾稼,也要报告受灾顷数。距离近的县,由走得快的人专送报告,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送达。田律还规定,农户归还官府的铁农具,因为使用时间太长而破旧不堪的,可以不用赔偿,但原物得收下。07我们今天看来,有一条虽然归入“田律”之中,但其内容却涉及环境保护,自然保护,捕猎捕鱼限制等多方面。云:“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隄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取生荔麛鷇,毋……毒魚龞,置穽罔,到七月而縱之。唯不幸死而伐綰(棺)享(槨)者,是不用時。邑之,皂及它禁苑者,麛时毋敢将犬以之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河禁所杀犬,皆完入公;其它禁苑杀者,食其肉而入皮。”用现代语意翻译,大意是,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不到夏天不可以烧草为灰用以肥田,不可以逮刚刚出生的幼兽,不可以取鸟卵,不可以在水中用下毒的方式逮鱼鳖,不可以在森林中设置陷阱捕猎。到七月以后限制才解禁。如有人死亡,可以不受以上限制,砍伐树木制造棺材。居邑靠近牛马的皂和其它禁苑的,幼兽繁殖时不准带着狗去狩猎。百姓的狗进入禁苑和捕兽的,不准打死;如追兽和捕兽的要打死。在专门设置的警戒地区打死的狗要完整上缴官府,其它禁苑打死的,可以吃掉狗肉而上缴狗皮。08除田律之外,仓律在秦律中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从粮食的收藏到加工、使用都有详细的法令。下面这些出自“喜”摘抄的“仓律”,不由让人大开眼界——谷物入仓,以一万石为一积而隔以荆笆,设置仓门。由县啬夫或丞和仓、乡主管人员共同封缄,而给仓啬夫和乡主管禀给的仓佐各一门,以便发放粮食,由他们独自封印,就可以出仓,到仓中没有剩余时才再给他们开另一仓门。(入禾仓,万石一积而比黎之为户。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而遗仓啬夫及离邑仓佐主禀者各一户以气,自封印,皆辄出,馀之索而更为发户。)啬夫免职,对仓进行核验的人开仓,验视共同的封缄,不必称量,只称量原由仓主管人员独自封印的仓。谷物出仓,如果不是原入仓人员来出仓,要令加称量,称量结果与题识符合,即令出仓。此后如有不足数,由出仓者赔偿;如有剩余,则应上缴。共同出仓的人员中途不要更换。(啬夫免,效者发,见杂封者,以堤效之,而复杂封之,勿度县,唯仓自封印者是度县。出禾,非入者是出之,令度之,度之当堤,令出之。其不备,出者负之;其赢者,入之。杂出禾者勿更。)谷物入仓不满万石而要增积的,由原来入仓的人增积,是可以的;其他人要赠积,增积者必须先称量原积谷物,与题识符合,然后入仓。此后如有不足数,由后来入仓者单独赔偿;要把入仓增积者的姓名、职务、籍贯记在仓的簿册上。已满万石的积和虽未满万石但正在零散出仓的,不准增积。(入禾未盈万石而欲增积焉,其前入者是增积,可;其它人是增积,积者必先度故积,当堤,乃入焉。後节不备,後入者独负之;而书入禾增积者之名事邑里於廥籍。万石之积及未盈万石而柀出者,毋敢增积。)在栎阳,以二万石为一积,在咸阳,以十万石为一积,其出仓、入仓和增积的手续,均同上述律文规定。长吏共同入仓和开仓,如发现有小虫到了粮堆上,应重加堆积,不要使谷物败坏。(栎阳二万石一积,咸阳十万一积,其出入禾、增积如律令。长吏相杂以入禾仓及发,见之粟积,义积之,勿令败。)09在秦国,不但大量粮食亏损要受到惩罚,即使少量耗损也不行。比如湖南湘西古城里耶的井下发掘出十几条里秦简,详细记录了不同官员的捕鼠数量,某人捕鼠七只、某人十只、某人三只。严密的仓库保管制度减少了粮食储藏过程中的贪污和损耗现象。可看出,秦时仓库保管制度非常严格。秦律规定,仓库物资的保管责任重大,仓库的墙垣要高,闲人不准靠近它,不是主管官吏不准入内。要悉心管理,要“慎守为敬”。违背这些规定,或发生火灾,或损败了物资的,“官吏有重罪”。捕鼠则属于防止物资损败的行为。封建国家有没有足够的粮食,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地主阶级*权的巩固,仓律正是从这一个侧面反映了秦统治者的重农思想。10这种农业生产的法律规定,从云梦秦简中,还渗透到各种秦代的考核制度中,给人深刻印象。比如,秦人对工程、手工产品、漆园和采矿冶炼等的考核十分严格,对落后者要实行责罚,连续三年落后者,更加重责罚。这样一个团体,上至主管官吏、县令、县丞,既然福祸与共,就必须同舟共济。与此同时,《秦律杂抄》的规定又有相当的合理性,“比赛落后而经济上未造成损失的,虽也因其无能而废其官职,却并不给与经济上的制裁”。我们不得不感叹,从考核制度经常化和细化,可见秦时法律的严格和管理水平之高。春秋战国时期,牛开始代替人力耕田,它的意义在当时绝不亚于现代农业中用拖拉机代替耕牛。因此,牛的地位在秦国的耕战国策中至关重要。“喜”在竹简上告诉我们,厩苑律、牛羊课规定:“牛大牝十,其六毋子,赀啬夫、佐各一盾。羊牝十,其四毋子,赀啬夫、佐各一盾”。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负责喂养十头成年母牛,其中的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牛的人就有罪。如果十头成年母羊,四头不生育,相关人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惩处。另外,各县对牛的数量要严加登记。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三头牛以上,养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惩罚,县丞和县令也有罪。11国家用法律来保障所有农户都用当时最先进的方法耕种。以国家的名义,对耕作的管理,竟能具体到如此程度。这种精细化的管理,就是十分现代化的今天,也让人难以置信。我们常说,“农业稳,天下安”,“农业是一切的命脉”。不难看出,两千多年前秦国对此的认识之深,之透,粮食对秦国的重要性程度,已经深入其骨髓——简直就是他们的生命线。从精打细算,精耕细作,精雕细刻的粮食生产和制度管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强盛秦国的另一面。它告诉我们,秦能统一中国,绝不是侥幸和偶然。“秦律”是秦统一天下的秘密武器。一切围绕战争,但一切又围绕百姓的生存出发。《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提到的秦法规有30多种,其中经济法规就有11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关于维护乡间社会秩序、农事管理、田赋征收和土地分配的《田律》;关于粮草、甲兵、财帛等物品管理的《仓律》;关于管理畜牧业生产的《厩苑律》;关于府藏管理的《藏律》;关于官营手工业的《工律》;关于调度手工业劳动者的《均工律》等等。《史记》形容秦朝的法律“繁如秋荼,密若凝脂”。“喜”在秦简中给我们留下的秦律,得到了相应的印证。虽然这些条文“繁如秋荼”,但却通俗易懂,读起来有趣,这应该也是大秦法律普及的关键所在。12“秦律”中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道理,都是些百姓都看得懂的大白话。从每一条每一款的生动细节可以看出,商鞅对基层百姓,真可谓了如指掌。每一条款的针对性都很强,让谁也钻不了空子。有点像今天美国的宪法,看似冗长烦文,却十分实用。“秦律”调整的范围遍及国家、社会和家庭各个领域,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可以说从生产到生活,从个人到牛马,从国家到家庭,基本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秦律”为何对“农事”如此重视?这不难理解,秦国的基本国策就是“耕战*策”。说到“秦律”,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商鞅。大秦帝国有两个“*师”,一个是李斯,另一个就是商鞅。他们为秦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商鞅变法的主旨,就是立“耕战”为国策,一切都围绕这两个“要素”展开。“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商君书?农战)。秦治下的广大百姓,唯一的使命,便是“耕战”,百姓平时为农,战时为兵。13连接“耕”与“战”的纽带就是强大而稳固的法制体系,这就充分地保证了社会的公平。商鞅所颁布的新法是一种**合一的新型国家法律体系,其高明之处在于紧紧抓住了封建国家的两大主题,对内促进农耕,以农为本发展生产;对外发动战争,以战养战拓土开疆。没有强大的农耕,没有充足的*粮作为保证,国家的*事实力是虚浮的,取得一两场战争的胜利是可能的,但要想长期称雄于诸侯是绝对不够的,更不用说统一华夏了。透过两千多年厚重的历史尘埃,秦王朝留下的“苛*”符号,随着秦简的发掘有了另一层解读——秦代法、律、令较完善,“奸邪不容,皆务贞良”,致使秦代官吏“慎遵职守”,凡事“细大尽力,莫敢怠荒”。新书推荐
书名:《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作者:章夫著
书号:ISBN-7---5
定价:68.00元
日期:年09月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内容简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在传统中国的话语体系中,代表着两个极端的人生处境。在这两个极端的人生处境之中,“忧其民、思其君”,对家国天下的关怀不因身份之改变而改变。这种顽强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就不曾被中断的原因所在。
本书从器物而起,窥探器物之下的先秦文化符号;至诸子层面,寻找支撑五千年不曾断裂文明的精神内核;终于秦汉之际的烽火,发现中华民族风骨之所在。在用散文一般的文字娓娓诉说公元纪元之前历史的同时,将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精神进行深入的剖析;又将这些深层次的精神指引,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呈现于纸面,为读者掀开历史的迷雾,发现在历史中传承着的中国文化。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