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物探案嫦娥五号都返回地球了,月宫中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病医院哪最好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这应该是一面唐代的铜镜。”我对灵犀说。

“是依据什么呢?”灵犀问我。

“这一面铜镜为菱花式,所绘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菱花的造型,神仙人物故事的主题这都是隋唐以后的铜镜才有的特征。至于唐嘛,完全是出于大唐的偏爱。”我回答道。

灵犀笑了起来,与我同看墙上的标签:“大吉”嫦娥月宫纹菱式铜镜-唐,果真!我与灵犀在看展时常不看其介绍而先猜测其年代及背景作为一种乐趣。

左上角飞天的仙子是嫦娥,左下角是捣药的玉兔,对角线上的是桂树,中心的瑞兽是铜镜上作为装饰结构的镜钮。对此,我们都没有异议。我和灵犀产生分歧是右下角的蟾蜍。

蟾蜍之辩,蟾宫折桂?

为什么铜镜上会有一只蟾蜍?在我看来这一面有“桂树”与“蟾蜍”的铜镜所表现的就是“蟾宫折桂”的主题。

蟾宫折桂最早的出处是晋时郄诜当雍州刺史将上任时,晋武帝让他评价一下自己。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科举盛行时便引申为了“蟾宫折桂”。(《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我先说了我的推测,这是一面唐代的铜镜。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唐代以后流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应考得中。《红楼梦》中就有写林黛玉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笑着说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

又自古而今,人们常把汉字中代表寓意美好的字或词汇,用谐音之物在建筑、木雕、绘画、剪纸等生活中加以体现。

福州木雕“二甲传胪”

福州博物院藏

建筑的影壁,瓦当上雕绘有蝙蝠,乃取意幸福吉祥;福州木雕刻一只螃蟹,一鳌钳住芦苇花,寓意“二甲传胪”,与“蟾宫折桂”一样寓意金榜题名。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作品之中绘有柿子,借以传递“事事如意”的愿望;民间传统年画之中常用莲花与鲤鱼的组合表现“连年有余”,借寓丰年吉利、富足有余之愿。

故而,这一面有蟾有桂的镜子是唐代的时候,人们对取得功名愿望反映在现实之中,生活之物的具体体现。嫦娥月宫纹菱式铜镜中的蟾蜍便是人们根据“蟾宫折桂”这一愿望绘上去的。对此,灵犀怀有不同的意见,她给我讲了自己的观点。

蟾蜍之辩,自古有之?

灵犀告诉我说,月亮里有蟾蜍自古有之,极大的可能是古代的人观察月亮,通过月亮中的阴影轮廓而想象出来的。

撷芳主人绘

文字可见记载,战国就有蟾蜍出现在了月亮中。屈原在《天问》中问道:“月亮有着什么特性,缺了又能圆?月中黑点是什么,是不是蟾蜍藏在腹中?”(《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顾菟”一般就解释为蟾蜍与兔子,闻一多先生的看法“顾菟”就是蟾蜍。

灵犀的话引起了我更大的好奇与疑问。古人尽可想象很多美好的事物,为什么要把月亮中的阴影想象成为蟾蜍呢?也就是今天的癞蛤蟆。而且在今天流传的神话故事之中,我的记忆里,月宫之中并没有蟾蜍一说。有的是嫦娥、捣药玉兔、吴刚和砍不倒的桂花树。

对我这个历史小白,灵犀少不得一一耐心的讲解。灵犀说,这很可能与远古时代人们的信仰崇拜有关。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上有很多的蛙纹,源自于对蛙神的崇拜。

中国新时期时代的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都有蛙的形象出现。中国少数民族中,布朗族就认为他们的祖先形象即是半人半蛙,壮族、黎族的图腾中也都有蛙。

马家窑文化蛙纹彩陶罐

內蒙古阴山,广西花山岩画都有“蛙形人”图案。北美、阿尔及利亚以及澳大利亚等地也有发现。

岩画上的蛙形人

古人对蛙崇拜的原因有三。一是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出生率与存活率都极低,人口的缺失是当时各部落都会面临现实的问题,而蛙是极强的繁殖能力,造成了人们对蛙的崇拜,属于生殖崇拜。

仰韶文化蛙纹彩陶罐

蛙纹演变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国色初光——甘肃仰韶文化陶器》展品。

另一则远古神话故事女娲造人。据说,女娲的称谓也是从蛙图腾演变而来的。“娲”与“蛙”同音,古代的文字“蛙”与“始”字相通,女娲因而被视为人类的始祖母。

唐伏羲女娲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莫言在《蛙》中描写:“人跟蛙是同一祖先。蝌蚪和人的精子形状相当,人的卵子与蛙的卵子也没有什么区别;你看没看过三个月内的婴儿标本?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变态期的蛙类几乎一模一样啊。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的哭声与蛙的叫声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里抱着一只蛙?为什么我们的始祖叫女娲?“娲”与“娃”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的,那种人由猿类进化而来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第二个原因是,古代人们不理解气候的变化,不能理解晴雨雷雪等自然现象。但是田间的青蛙总会在风雨来时呱呱叫,这引起了人们观察并揣测青蛙与天气是否存在联系,自然地将动物的反应神化。另外,蛙能吞食田间的害虫,保护禾苗,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莫大的功劳。人们很容易将蟾蜍、青蛙认为是保护人们的益虫产生好感而进行崇拜。

东汉飞鸟纹铜鼓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灵犀讲到这,我想到了古代乐器展中看到的一家铜鼓。我问她:“中国古代乐器展有一面铜鼓,鼓面就顺序排列着四只青蛙,是不是就与此有关?”

她回道:“是的,铜鼓在古代作祭祀之用,古代人们认为音乐能感天通地,与神灵交流,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会用来祈雨,铜鼓上的蛙就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接着,灵犀说了第三个原因。在古人观念中,蟾蜍还是一种长寿神物,能活三千岁,甚至一万岁。传说中嫦娥就因为吃了不死的仙药飞升月亮变成蟾蜍。故而,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古代的人们相信月中有蟾蜍,又将月亮称之为“蟾宫”。

嫦娥变成了蟾蜍?

灵犀的讲述我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还有几件事是我好奇的,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追问道:“那么,依你说来,月宫中的形象最开始是蟾蜍,捣药兔、嫦娥、吴刚、桂花树又是何时有的,蟾蜍怎么和嫦娥关联上的?”

灵犀说,嫦娥这一形象可能经由“常羲浴月”神话演变而来。“常羲”因发音接近“嫦娥“,这一故事在长期流传讲述中渐渐变作了“嫦娥”,直至后来越来越被人们接受认同。

传说中,常羲是上古帝王帝俊的妻子,生下了十二个月亮,并给她们洗澡。(《山海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的另一位妻子羲和则生下了十个太阳。

齐家文化时期重轮星芒纹铜镜拓片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品

灵犀特别和我分享了下面这个观点。生日、月均属于人们对于理解天上日、月存在所作的解释。古代人们对宇宙,对日与月,天地万物存在的观察与阐释,创造了诸多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最终演变成为了各国文化的一部分,那些神话故事越是繁荣的国度其文化就越深厚。

在中国对日与月的观察认知,就发展为人们对万物有阴阳,万事有两面,其一面发展到了极致便会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这些看法遂而逐渐扩展形成了阴阳五行的学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见于秦墓竹简《归藏》,记载了嫦娥盗窃了西王母的不死药飞往月亮变成了蟾蜍。(《归藏》中《归妹》卦辞:“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月……”东汉张衡《灵宪》:“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南阳市西关岗汉墓画像砖拓片,描述嫦娥奔月的过程,当她在接近月宫时开始变身,最终完全化身为蟾蜍。

“常曦浴月”与“嫦娥奔月”这两个故事在创造时序上应该是常曦在前,蟾蜍也先与嫦娥存在月中。故而,人们在创造嫦娥奔月的故事的时候,为了不和已有的认知矛盾或者要让这个故事在逻辑上显得真实可信,就有了嫦娥飞升到月亮变成了蟾蜍这一说法。

嫦娥奔月通常又和后羿射日关联在一起,两个传说历来有不同的版本,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后羿生活的年代是距今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考古资料显示,那时有一段非常干旱的时期,火烧连野,引发了人口大迁移。国外有科学家说这是一场彗星撞击地球事件,或许正是在当时的中原地区的人们有这一段艰难时日,难以忘却却不能理解的现象方才编造了这一神话故事。

我继续问道:“神话故事可以说是由于过去的人们认知偏差而想象出来的故事,对于我们还什么意义吗?”

灵犀非常肯定作了回答。她说,当然有意义,无论是嫦娥奔月与后羿射日都是人们渴望去理解身边的宇宙与宇宙现象而引发的一系列的讨论或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并非我们与今天利用科学手段观察到的现象一致。

但是这些故事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认同,构成了联结一个民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一国一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千年不断。今天,当探测器被送上月球,会取“玉兔号”“嫦娥号”这样的名称,也是如此。

嫦娥五号

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溯源的依据,也是个人在人间精神的寄托。同时也为后来者的生活和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

于个人而言,这些故事形成的民风民俗也让身处同一时代的我们,因为有了相同的体验而有了联结,正如到中秋时,人们会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感。

于思维方式,今人与古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想象未知,古人创造神话故事通过讲述或文字记录加以表达。今天只不过是在人口相传和文字记载之上,多加了图片、影像等表现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今天探寻月亮,探寻天体能够取得成功,不也正是古人的愿望的延续吗?而今这一愿望仍然被追寻着。

怎么就变成了捣药兔?

我对灵犀的讲述着迷大有拍手鼓掌的冲动。当我还沉浸在聆听的喜悦之中时,灵犀已经讲起了月中兔子的事。

灵犀说,月宫中有兔子,西汉时就有了,不少的典籍有记载,砖石画像也能说明。(刘向《五经通义》有一句:“月中有蟾蜍与玉兔。”东汉王冲《论衡》中说:“月中之兽,兔、蟾蜍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也能印证。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幅T形帛画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上中下三层,最上一层为天,有《山海经》中的日月、飞鸟,中间一层为人间与地下,最下一层力士托起了整个世界。

帛画左上方会有一弯镰月,月下有一飞升的女子,就是嫦娥。这个时候,蟾蜍已不再是嫦娥的幻化之身了。月中还绘有一只含着灵芝蟾蜍和兔子,可以看到此时兔子是处于奔跑的状态。

T形帛画(局部),月中有蟾蜍和奔跑的兔子

奔跑的兔子之所以变成了捣药兔,与西王母的传说有关。西王母可能是商周西方昆仑山一带部族的首领。西王母信仰最初就流传于此,瑶池所指当是这一带的湖泊。

西王母崇拜先秦时就有,战国晚期魏王墓出土的《穆天子传》,《山海经》《庄子》皆有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东西文化进一步交流,使得西域各国关于西王母的神话回流至中原,使其相关的内容更为丰富。

东汉神人(西王母)龙虎纹画像铜镜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品

这时*老学说盛行,统治者迷恋神仙方术,寻求不死药、长生之术。长生的观念也在民间流传,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佛教传入以后与道教互相刺激,道教编织神庭,掌握长生秘诀的西王母成为女仙之首,并在当时的社会上广为流传。

是以,在汉砖石画像中,有很多西王母的形象。经常与西王母一起出现的就是作为侍从的捣药兔,所捣的即不死药。汉乐府诗集中有写“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

西王母、捣药兔汉砖石画像拓片

所以,月中奔跑兔变成捣药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汉时期的长生不死的念想,西王母图像志中的捣药兔更为符合当时人们的愿景。

月中桂树从何而来?

月中嫦娥、蟾蜍、兔子弄清楚了,不过我一直以来有一个疑问,月中桂树是从何而来?所指的又是哪一种?是月桂还是桂花?我先以为是月桂,查阅资料又有桂花树一说,都没找到确切的关联,少不得向灵犀请教。

灵犀说,倒没必要纠结月中之桂是月桂还是桂花树。古人未必不知道到嫦娥奔月是想象出来的故事。故而生活之中,不同地区的人们也可能把月中桂树想象成为了自己生活周边的一种桂。实际上,在人们的认识里之中二者应当都是有的。

神话编出来是让我们发挥想象力的,这才有声有色。探寻溯源的过程中往往也有不可多得的乐趣,借此可以理解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以至可以理解我们自己。

汉“长宜子孙”连弧纹铜镜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品

于是,她继续给普及了月桂的知识。桂最早也是在《山海经》中有记录:“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桂林八树,在贲隅东。”《吕氏春秋》感叹:“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月中桂树确切有记录是在汉代。(《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可作月月桂说。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说桂“有秋花、春花、四季花、逐月花者”;*岳渊、*德邻合著之《花经》说月桂“月月开花,以十月为盛,花香较次”。明代诗人李东阳写的《月桂》诗:“一月一花开,花开应时节”,歌咏的就是月桂的花逐月开,其特点在时序上与月的阴晴圆缺统一。以此把月中之桂说成是月月桂未尝不可。

至于月中桂为桂花树,在唐诗中可见一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等等。

桂树进入到月亮中当与捣药兔一样,与秦汉至魏晋时期追求长生有关。“成仙”、“长生”观念弥漫,道家方士或架炉炼丹,或到自然界尤其是深山老林之中,去寻找“长生”之药,如“灵芝”、“蒲”、“菊花”等,月宫镜中嫦娥右手托着的便是灵芝。

嫦娥月宫纹菱式铜镜(局部)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