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韩信国士无双,亢龙有悔 [复制链接]

1#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从一个市井浪子成为攻无不克的一代战神,为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大汉帝国分封天下之际,韩信却被兔死狗烹夷灭三族。千古之下,无数后人为韩信的故事唏嘘感叹,当然也有人说韩信不会做人,咎由自取,从现代人的角度,韩信的死到底冤不冤呢?

一、韩信是怎样的人?

史书上说他很贫穷,既不能种田养家也不能经营谋生,所以只能饥一顿饱一顿地四处蹭饭吃。后来遇到一个漂母,一连几十天地接济他,他非常感激,表示日后发达一定重报。漂母说,我哪指望你报答啊,不过看你像落魄王孙,不忍见你挨饿罢了。

后来韩信果然兑现承诺,这就是成语“一饭之恩”的由来。早年韩信的另一个故事则是“胯下之辱”,一个无赖对他说,你整天背着把剑有什么用,有种你就刺死我,不敢你就从我胯下钻过去。结果韩信忍辱负重地钻过去了,不过后来韩信并不报复此人,反送他一个小官。

显然,这两个故事很容易得到推论,韩信是一个重信义、大胸怀的人,不过我必须指出故事后面的潜台词:韩信这么穷,为什么有剑呢?他对生活一无是处,为什么读过那么多兵书呢?显然,他确实是没落王孙,只是身世不详罢了。

后来项梁、项羽起义,韩信投*,不为所用,又投奔刘邦,也不得用,于是又走。萧何发现后,拼命追回,并全力推荐给刘邦。用萧何的话说,若想得天下,一定要重用韩信,因为韩信“国士无双”。于是,刘邦就选择良辰吉日登坛拜将。

二、韩信的功劳到底有多大?

韩信出场时,大局是这样的:秦朝已灭,项羽名震天下,自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为了限制刘邦,将其封到巴蜀汉中一带,并让章邯等秦降将镇守关中。刘邦为了迷惑项羽,在张良的建议下,烧掉巴蜀的栈道,表示与东部诸侯隔绝。

所以,此时韩信就为刘邦献上堪比隆中对的大战略。在对比刘邦和项羽的强弱之后,韩信指出项羽有两大致命弱点——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所以似强实弱,刘邦虽然困于蜀中,但关中一代百姓并不服章邯等人,所以只要先定关中,再以富饶的巴蜀和关中为基本,就可以进图天下。

可以说,这是非常有远见的战略。秦国就是靠着关中的“天下粮仓”逐步强大的,后来刘秀、李渊等也是从关中起家的,诸葛亮为刘备的规划也是占巴蜀,抢关中。

接下来刘邦就将*权交给韩信,韩信开启了一连串的盖世奇功,为了更好地看清这些功劳有多大,我们同时对比刘邦、项羽分别在做些什么。

第一功:定三秦。刘邦全*暗度陈仓,以截流水攻之法灭章邯。此时项羽正在攻齐,无暇西顾。

第二功:平河内,降服司马卬。此时项羽仍然困身齐地,无暇救河内。

第三功:以“木罂渡*”平魏。刘邦刚在彭城被项羽打败,差点全*覆没,此时楚汉两*在荥阳对峙。

破魏以后,从关中向中原的通道全部打开,此时韩信提出了更宏大的战略构想,北上平赵,从赵入燕,从燕入齐,从齐南下会同刘邦一起灭楚,于是:

第四功:平代,擒夏说。

第五功:以“背水之战”平赵,斩陈余。

第六功:劝降燕王。此时项羽全力攻击荥阳,刘邦抵挡不住,弃城而走。

第七功:平齐,又胜项羽二十万援*,斩龙且。此时项羽攻击成皋,刘邦不战而走,后又会战于广武,项羽差点射死刘邦。

这段时间,刘项对峙,但刘邦败多胜少,幸好萧何从关中不断支持粮饷,勉力支撑。此时刘邦唯一的期待就是韩信平定北方,南下攻楚。终于,从蜀中转战大半个中国的韩信与项羽正面交锋了。

第八功:以“十面埋伏”灭项羽。

灭项羽后,天下承平。韩信百战百胜,从未失手,然而就在他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时,刘邦第一时间将兵符缴走了。

三、韩信是怎么死的?

韩信平齐后,跟刘邦申请做假齐王。本来刘邦是大发其火的,但经张良陈平提醒,马上改口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齐王,还让张良送了印章过去。灭项羽后,刘邦立即改封韩信为楚王——表面上是衣锦还乡,实际上韩信在楚地没有什么威望。

接着身为楚王的韩信干了一件落人口实的蠢事。当时刘邦为了防止对手们死灰复燃,对项羽故将们下了诛杀令,就在这个背景下,韩信收留了项羽故将钟离昧。得知消息的刘邦寝食难安,终于在陈平的安排下,炮制了一条“伪游云梦”的妙计,以“造反”为口实,一举拿下了韩信。此时韩信复制了文种大夫的千古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被抓到京城,降为淮阴侯。此时大汉帝国论功行赏,萧何、曹参等人排名至上,征服天下的韩信反而只能与樊哙等人为伍,心中更是苦闷不平。后来代地的陈豨造反,韩信竟然表示愿为内应,却又被告发。虽然刘邦已御驾亲征,但在吕后的主持下,韩信被萧何骗入宫中,就地处死,三族夷灭。

四、韩信的齐王该不该封?

一般人们认为,韩信与刘邦的不和是从韩信想当齐王开始的,那么他到底该不该封齐王呢?

首先,秦朝的天下只有十几年,战国七雄数百年的故事深植人心,所以秦亡之后,大家都想复国,强人都想称王。事实上,自陈胜吴广起,武将带兵攻克一地,往往就自称为王,与原来的主公几乎平起平坐。项羽破秦后,一高兴就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这既是奖赏部下,也是因为项羽自身控制力不够,只能暂时采取“联邦制”。

刘邦出关之后一路扫平诸侯,然而打下的江山谁来守呢?战争年代当然是独裁的诸侯王最为便捷。事实上,韩信、张耳平赵后,韩信就上表请求封张耳为赵王,刘邦立刻同意了,所以,韩信说齐地复杂多变,请求自封为齐王,绝非无理。

更主要的是,封王封地是刘邦们唯一能够笼络部下和强援的办法。刘邦数败于项羽,无计可施,只好表示愿将关中的土地分给韩信、英布、彭越,如此才得到三人的支持。即便是最后围攻项羽时,韩信、彭越仍然要等到刘邦明确地划出封地,才欣然带兵会盟。所以,封王是符合实情和逻辑也非常正常的情况。

然而问题在于,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的概念完全不一样。我们之前已经多次分析过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优劣,谁都看得出来诸侯王是大一统国家最不稳定的因素,更何况韩信、彭越、英布都是雄霸之才,刘邦靠着他们打下了天下,难道还得将天下分给他们重新再打过一遍不成?他们又怎能妄想战争结束以后手握重兵,高兴就独霸一方,不高兴就逐鹿中原呢?

所谓功高不赏,不是不肯赏,而是没法赏。功劳如张良、萧何封侯就到顶了,封王,尤其是像战国时代的诸侯王,对于韩信等人来说,绝对是无法兑现的空中楼阁。

五、韩信后悔什么?

韩信临死之时,曾“亢龙有悔”——早知今日,当初恨不听蒯彻的建议啊。

蒯彻是这样说的,韩信你现在是齐王,帮助刘邦则项羽要亡,帮助项羽则刘邦要亡,最好就是两不相帮,三足鼎立,将来趁机吞并群雄,可以成就雄霸事业。反过来说,即使不独立,可你如此厉害,难道他们放心得下你吗。所以无论进退,你就只剩下这条路了。

平心而论,蒯彻的建议完全合理。然而韩信感谢刘邦厚遇,不忍背叛,认为自己功高,总不至于被杀,可事实证明,他彻底想错了。按司马光的说法,以功行赏本是市井规则,酬功报德却是君子之风,韩信自己以市井规则行事,却希望别人恪守君子之风,这怎么可能呢?

当然,功劳太大,封无可封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韩信的能力实在太强了。对于刘邦来说,绝不愿意面对这样的对手;对于吕后来说,刘邦年纪大了,天下迟早是太子的,年轻的皇帝显然更不是韩信们的对手;对于张良、陈平来说,皇帝的忧虑就是他们的工作,要想安享富贵或者太平,任何一个隐患都应该消除。君不见——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这一蹑一附,十足小人姿态,并非*功甚大理应封王,而是不能“禁”他所以封王。在他们心里,如此厉害的韩信迟早必须除掉,于是就有了后面夺兵权、游云梦等一连串“奇计”……

六、结论

*治是残酷的。韩信手握重兵时不肯背叛刘邦,失去兵权却被诬陷造反;韩信自负天下无敌的帅才,樊哙尚且不屑为伍,却被认定与陈豨这样的庸人勾结;曹参一生*功无数,排名仅次萧何,然则他的*功皆因跟随韩信而得,庙堂之上,萧规曹随,*泉之下,英魂凄凄。

人们总认为,假如韩信在齐独立,鼎足而三,那历史很可能彻底改写。然而我想,纵使再让韩信选一次,他依然不会背叛刘邦,更不肯自污以苟且求全,因为他本质上是一个守信义、有胸怀的贵族王孙。或许他真正值得后悔的是,在失去兵权的那一瞬间,就应该横下决心,挂冠隐退。

韩信是不完美的,正如项羽有许多缺点。太史公在《史记》里随处可见对韩信的赞叹与惋惜,对于我们来说,韩信悲情英雄的结局反而充满了审美的意味,从文种、白起,再到后来的岳飞、袁崇焕,历史为他们留下了血色的足迹,也为后人留下不尽的慨叹……

邹郎

读史令人睿智,是真的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