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农业农村部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正规看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目标顺利实现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双双达40%以上

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经过5年的实施,截至年底,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化肥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化肥农药利用率明显提升,促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效果明显。经科学测算,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40.2%,比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40.6%,比年提高4个百分点。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各地加快集成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探索工作机制与服务方式,为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利用率提升打牢基础。一是投入品结构持续优化。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进高效低风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年有机肥施用面积超过5.5亿亩次、比年增加约50%,高效低风险农药占比超过90%。二是科学施肥用药技术加快推广。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配方肥已占三大粮食作物施用总量的60%以上;加快推广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先进节肥技术,机械施肥超过7亿亩次、水肥一体化1.4亿亩次。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和精准科学用药,及时准确预报病情虫情,推广高效植保药械,推行达标防治、对症用药、适时适量用药。年绿色防控面积近10亿亩,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41.5%、比年提高18.5个百分点。三是专业化服务提升施肥用药效率。肥料统配统施、病虫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减少个人施肥打药跑冒滴漏,提高用肥用药效率。全国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达到9.3万个,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1.9%,比年提高8.9个百分点。四是抓好示范带动减量增效。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每年在个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在个重点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在个县建设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在个县开展果菜茶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同时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百县”创建、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集成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县引领作用,带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五是加强宣传引导提升科学施肥用药水平。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制定化肥农药减量技术方案,制定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发布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氮肥施用定额,印发化肥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手册和宣传挂图多万份,指导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掌握化肥农药减量的关键技术,避免过量、盲目施肥用药。组织开展“百万农民科学用药培训行动”,每年培训种植大户、植保专业服务组织的技术骨干和农民带头人多万人,带动小农户提高科学施肥用药水平。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加强举措,力争到年化肥农药利用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全面绿色转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把化肥农药减量化作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组织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区域、技术路径、主要措施。二是依靠科技支撑。组织开展绿色投入品研发创新,推广应用新型肥料和高效低风险农药。优化施肥用药模式,推行定额施肥,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模式,构建绿色种植制度。三是加大*策扶持。积极争取有关方面支持,建立健全稳定投入保障机制,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四是搞好宣传引导。开展科学认识化肥农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主题宣传,大力宣传化肥农药作用,普及科学施肥用药知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盘点年农业农村发展亮点

放眼广袤的田野间,一年来,农业农村发展亮点频现:从增产到提质,农业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从产业到就业,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强;向改革要红利,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民生持续改善。

“重农强农号角嘹亮,乡村振兴正当其时。”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要着力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坚决守住“三农”战略后院。

脱贫攻坚响鼓重锤

“我一定会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说这话的是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近年来,马鞍山村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运用“菜单式”扶贫和联农带贫模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如今,张国利和老伴儿仅种植山葡萄每年的收入就将近3万元。

产业兴旺,脱贫攻坚才能根基牢靠。数据显示,目前,全国92%的贫困户已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67%的脱贫人口主要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增收脱贫。在产业扶贫的有力推动下,今年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元,同比增长10.8%,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快1.6个百分点。

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交通扶贫……每一项脱贫工程的背后,凝聚的都是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和全面完善的顶层设计。

国务院扶贫办预计,年我国减贫人口将超0万,95%以上的贫困人口可以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可以摘帽。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和标志性工程,要迎难而上、响鼓重锤,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中国脱贫攻坚进程中,着力构建起*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综合发挥*府、市场、社会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指出,要继续以“绣花”功夫强化“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提高贫困治理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并通过“扶贫车间”“消费扶贫”“电商扶贫”“构树扶贫”等一系列精准扶贫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农业供给提质增效

农业工作的核心是保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达亿斤,实现“十六连丰”,刷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纪录。同时,优质稻谷、强筋弱筋小麦、优质食用大豆、双低油菜、高产高糖甘蔗等重要农产品的比重不断增长。

更为可喜的是,从供给的质量看,各地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定优化粮食生产,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已达39.2%,农药利用率为39.8%,比年提高1.0个百分点,有望实现到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达40%的目标。”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发展优质稻谷、强筋弱筋小麦、优质食用大豆、双低油菜、高产高糖甘蔗等,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促进农牧结合,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持续调优。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其中装的不仅仅是粮食,还包括猪肉等副食品。受非洲猪瘟和猪周期等因素影响,今年生猪产能下降较多。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一场生猪稳产保供行动正在各地展开,各部门从财*支持、用地保障、金融保险等方面持续发力。

在*策支撑和各方努力中,生猪生产开始回暖,11月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双双止降回升。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王俊勋说,由于进口增加、前期压栏大猪逐步上市等多重因素,猪肉供应将有所增加。同时,禽肉生产增加较多,牛羊肉生产形势好,肉类供应有保障。

农村改革蹄疾步稳

油麦菜、包菜、芹菜……初冬时节,江西赣州定南县天九镇天花村村民曾祥山种植的蔬菜基地,13亩蔬菜长势喜人。

好收成得益于好*策。今年7月,*府对曾祥山家的土地进行了确权。“土地是农民的根,有了‘红本本’就给我们吃上了‘定心丸’,使我发展蔬菜产业劲头更足、信心更大了。”曾祥山说。

土地是农业之本,也是农民的命根子。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明确了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策取向。这个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策出台,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深化农村改革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承包地改革主要是实行‘三权分置’和搞好30年的延包,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韩长赋说。

今年以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国已有60.2万个村、万个组完成清产核资数据上报,中央确定的年底完成清产核资的硬任务顺利完成。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6万个村、18万个村民小组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认集体成员5亿多人。

破浪向前,行稳致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为应对来自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稳住了基本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充满希望的年,“三农”事业将绘就更精彩的画卷。

光明日报记者李慧

年丨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农业绿色发展研讨会发布了《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该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编写。

报告显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在6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全国已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9.28亿亩,认定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个。

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耕地利用强度降低,耕地养分含量稳中有升,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升到24.3克/公斤,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

产地环境逐步改善。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化肥利用率提高到37.8%,农药利用率38.8%,化肥农药使用量双双实现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83.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0%;新疆甘肃等地膜使用重点地区废旧地膜当季回收率近80%。

生态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已划定国家级的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5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个和海洋牧场示范区64个;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升到55.3%,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明显下降。

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全国完成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占73.9%,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村占比17.4%,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占48.6%。

模式探索初见成效。遴选出全域统筹发展型、都市城郊带动型、传统农区循环型3个综合推进类模式和节水、节肥、节药,畜禽粪污、秸秆和农膜资源化利用,渔业绿色发展7个单项突破类模式,可为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来源:人民日报

我国首个农业绿色发展绿皮书发布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样板”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

年4月3日,由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农业绿色发展研讨会,发布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首部绿皮书《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显著提升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缩小

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组书记张合成发布。报告指出,*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已经融入到农业农村发展各个方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田园和美丽家园建设提速,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显著提升,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缩小。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以及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绿色发展。

理清发展思路 明确重点任务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明确重点任务,强化支撑保障,整区域整建制统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绿色“模式”

观察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窗口”

该报告以客观、权威数据为支撑,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多角度系统反映了近五年我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总体进程与主要成效,为社会各界观察判断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状况的提供了重要“窗口”、为推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绿色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样板”。

报告显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在六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1

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全国已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9.28亿亩,认定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个。

2

农业资源休养生息

耕地利用强度降低,耕地养分含量稳中有升,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升到24.3克/公斤,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

3

产地环境逐步改善

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化肥利用率提高到37.8%,农药利用率38.8%,化肥农药使用量双双实现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83.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0%;新疆甘肃等地膜使用重点地区废旧地膜当季回收率近80%。

4

生态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已划定国家级的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5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个和海洋牧场示范区64个;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升到55.3%,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明显下降。

5

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全国完成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占73.9%,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村占比17.4%,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占48.6%。

6

模式探索初见成效

遴选出全域统筹发展型、都市城郊带动型、传统农区循环型3个综合推进类模式和节水、节肥、节药,畜禽粪污、秸秆和农膜资源化利用,渔业绿色发展7个单项突破类模式,可为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农业更加可持续、农民更加富裕、农村更加美丽宜居。

来自农业农村部、各级农业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农垦)科学院、涉农高校、农业绿色发展相关企业等单位代表共计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农业首次实现年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提前三年达标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中国农业今年(年)首次实现化肥农药用量双双“零增长”,提前三年达到目标,下来的目标是“负增长”。据新华社报道,韩长赋前天在中国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说,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已提前实现,这是一个重要转折,具有历史性意义。他指出,当前中国农业投入品(即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利用率不高,仍然是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今年中国实现了化肥农药零增长,以后还要负增长。下一步关键要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使用总量上下功夫。”韩长赋表示,年将继续扩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试点范围,再选择个果菜茶生产大县大市开展整建制推进试点。同时选择个县开展果菜茶病虫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力争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为了大力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农业部年印发《到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原定年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据《农民日报》报道,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进水肥一体化和种肥同播等技术,提高化肥的资源利用率,年中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37.8%,比年提高2.6个百分点。同时,中国农药使用量已连续三年负增长,年农药利用率达到38.8%,比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农药使用量3万吨。根据资料,中国从年至年的35年间,化肥用量由万吨增加到万吨,年均增长5.2%。年中国化肥产量达到.92万吨,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欧美国家的2.5倍。中国化肥使用普遍存在着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日报》此前评论指,随着中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肥行业也需顺应这一趋势,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进行产业升级。

人民日报: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农业减"肥"难在哪

导读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今年(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丰收赋予了更多“绿色”内涵。得益于农业部门开展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及一系列配套技术措施,我国今年(年)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均稳步提升,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比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共减少尿素使用量万吨,农民减少生产投入约18亿元。

据测算,减少的化肥投入相当于减少氮排放47.8万吨、节省万吨燃煤,大水大肥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

文/冯华(人民日报记者)

来源:《人民日报》(年12月21日)

少施化肥行不行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金川镇的种粮大户魏仕连今年尝到了少施肥的甜头。“以前施肥是‘一炮轰’,水稻秧苗刚插下去一个礼拜,就把肥料全撒下去;今年改成了肥料分次施、推迟施,第一次只施60%,剩下的再看情况分两次施完。”

为啥要这样改?

魏仕连俨然技术专家,说得头头是道:“一次施完,秧苗前期长得快,后劲却不足;分次施减少了用肥量,控制了无效分蘖,肥料的利用率提高了。这样施肥对病虫害防控也有益处,无效分蘖少了,稻田的通风透光条件好了,病虫害发生的机会就要少一些。”

老魏算了一笔账,这样施肥一亩地能省30斤化肥,农药也省了15块钱左右,总体算下来节省了五六十元成本。

新干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姚易根说:“今年我们主推的就是‘三控一减’技术,即控土壤酸化、控地力下降、控化肥用量和减少农药用量,实现绿色增产。”

我今年种了0亩晚稻,每亩省了30斤肥,还增了60斤粮,收成是真不错!”魏仕连告诉记者,可别小看这60斤粮,大户种植面积大,每亩增加5斤都不得了。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福锁告诉记者,化肥是作物的“粮食”,研究表明,它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0%—50%。

比如蔬菜作物一般生长期较短,亩产量高达1万多斤,如果没有足够的肥效支撑,一季作物要消耗土地多年的养分积累,丰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对化肥要有正确认识,科学合理使用是关键。

 “在看到化肥功劳的同时,不能回避过量施用、盲目施用化肥、农药带来的问题。”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说,在资源要素绷得很紧、种植效益仍然偏低、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靠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学施肥施药。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到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双双零增长的目标。

具体到化肥,零增长的目标是到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年提高7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年到年,我们要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曾衍德表示,减“肥”并不是简单减少化肥,而是要通过多种措施,减去不合理施肥,提升效率,不会影响农产品供给安全。

化肥利用率,我国与国外差距有多大那么,我国化肥使用现状如何?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化肥使用量在多万吨,使用量是世界第一,化肥利用率则较低。

曾衍德说,国际上一般用氮肥当季利用效率来体现化肥的利用率。化肥施入土壤后一般有三个去向:一是被当季作物吸收;二是残留在土壤中,作为土壤养分可以被下一季作物吸收利用;三是损失到大气和水体环境中。

目前,美国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大体在50%,欧洲主要国家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大体在65%,比我国高15—30个百分点。

“我国在化肥利用率上同国外差距较大,但对其原因也要客观分析。”曾衍德表示。

差距首先来自土壤肥力的差异。

“我国耕地多以中低产田为主,占70%左右。尽管这些年国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但因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较差,一般相差2—3个等级。目前,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

曾衍德说,我国最优质的东北黑土区,现在有机质含量仅有3%左右,比美国中部的五大湖区“*金玉米带”、巴西的亚马孙流域玉米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2个百分点。

其次是种植制度的差异。

我国土地等资源利用强度大,南方一些地方是一年多熟,*淮海地区是一年两熟,仅长城以北是一年一熟。而欧洲、美洲等国家多为一年一熟,土壤肥力保持较好。

三是作物产量水平的差异。

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选择了增加投入来提高单产水平。以水稻为例,我国水稻亩产比印度高近1倍,施肥水平高67%;亩产比日本高25%,施肥水平则高30%。

四是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差异。

欧美等国家通过实施深耕深松和秸秆还田,一般耕层在35厘米以上,而我国多数地方的耕层只有15—20厘米,保水保肥能力差。欧美国家粮食作物以化肥机械深施为主,水果和蔬菜多以水肥一体化为主,而我国一些地方还是表施、撒施或者“一炮轰”。

化肥减量,难在哪里?农业减“肥”,难在哪里?

 “现在地是越来越馋了,明知多用化肥不好,可是停不下来。我种的西瓜平均亩产也就0多斤,一旦化肥降下来,产量肯定会跟着往下走。”山东高唐县赵寨子镇蒋官屯村瓜农巩金兴说。

专家表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导致新技术推广难。受认识、能力等多方面限制,分散农户缺乏科学施肥意识。

再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多、种植方式多,技术储备相对不足,适合不同农产品的配方肥及技术套餐服务还不多。这些都是农业减“肥”面临的主要难点。

对于可以替代部分化肥的有机肥,记者调查发现,受农村劳动力短缺、市场不规范等多种因素影响,很多农民不愿使用有机肥。

“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费工费时。前年我在2亩地试用有机肥,投入量太大,一亩地比用化肥多好几倍。另外,有机肥要两三年才能看出效果,我种的西瓜每亩地纯收入就0多元,没有因为用了有机肥就卖得更好,不划算。”

在江西新干县,为了让农民更快接受减肥减药的新技术,农技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溧江镇的高产创建示范片内,竖着一块块实验牌。习惯施肥、高产施肥、大配方、空白(不施肥)的田块儿并列着,水稻长势一目了然。“这里是周边农民最爱来的地方,就得让农民明明白白看到效果,才会愿意跟着做。”溧江镇农技推广站的技术员邓春云说。

据介绍,当前我国化肥用量较大的作物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水果上,这也是化肥减量的“主战场”之一。此外,化肥施用上还存在结构不合理、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施肥方式落后等难题。有机肥实际利用不足40%,机械施肥仅占主要农作物面积的30%左右。

零增长如何实现

“减‘肥’并不是简单减少化肥,而是要通过多种措施,减去不合理施肥,提升效率。从实际效用来看,化肥减量不但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而且会利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曾衍德说。

据介绍,为提高化肥利用率,农业部将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耕地质量,在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同时,继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控污修复。

二是改进施肥方式。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机械施肥,推广水肥一体化,推广适期施肥技术,促进施肥方式转变。

三是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加快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

四是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重点是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还要推进秸秆养分还田,因地制宜种植绿肥。

“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关键是把握好‘精、调、改、替’4字要领: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曾衍德说。

张福锁说,我国近些年一系列集成技术积累了成熟经验,减肥增效是可行的。比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让作物缺什么补充什么、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

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将肥料精确“点滴”到作物根部,蔬菜节水30%—35%,节肥40%—45%,增产15%—22%。目前蔬菜、果树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已超过0万亩。

当然,化肥零增长目标的实现,无论是推广有机肥还是机械施肥技术,都离不开*策引导。专家建议,要结合农业补贴来充分调动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有机肥、参与化肥减量的积极性。

来源:土壤观察

延伸阅读:

客观分析我国植保飞防,绝不是“飞起来”“喷下去”那么简单

以下文章来源于农服,作者崔亚

农药喷洒飞防服务弥补了农业从种到收智能化的连接,作为精准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植保无人机拥有高效率、高精度和高环保等优势,其发展应用支撑“农药零增长”目标的达成,有效推动中国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的协同发展……

据年9月24日上海第二届农业无人机应用亚太研讨会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植保无人机全产业链拥有近家企业,无人机保有量和作业面积连年高速增长,预计到年底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过8万台,作业面积约7.5亿亩次,预计比常规状态减少农药使用量20%,少用水90%以上。随着农业智能化投入加速,植保无人机应用快速发展,已经从种植效率提升工具转变为数字农业生产力的支柱。

一、行为排头兵支撑飞防前行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大疆农业、极飞农业的无人机占有率至少在70%左右。还有羽人、天途、远牧、正大航空等无人机企业发力无人机市场。

大疆农业。截至年8月,年累积作业面积已突破4亿亩次。年始陆续通过发布10多款新品,持续提高无人机性价比。与中化农业、先正达合作发力飞防。年正式落地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深耕数字农业。

极飞农业。年11月宣布完成新一轮12亿元融资,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农业科技领域最大一笔商业融资。极飞成立于7年,下设极飞制造、农业、地理、农业智能、教育等,在新疆、河南、浙江成立分公司。今年4月底累计作业超过4.3亿亩次,服务超过万名农户,培训5.6万名飞手。进入42个国家和地区,在澳大利亚、日本等进行实验。发力农业无人化,推出多款农业无人车、农机自动驾驶系统。

全丰无人机。年始安阳全丰航空在全国10多个省市开展农林飞防作业,形成了集农药研发生产、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及飞防培训、飞防服务一体化产业链。在全国17个优势农业省(区)成立了余个县级服务中心、0余家乡镇服务站覆盖耕地1.2亿亩。

汉和航空。作为中国最早从事无人机的企业和单旋翼的坚定研发者与践行者,通过专业飞防药剂企业、专业服务组织、制定专业解决方案、制定标准作业规程,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天鹰兄弟。成立于年,发力飞防联盟构建无人机、培训、飞防、高校等一体化联盟,以此共同培养专业飞防人才、推动全国飞防服务体系发展。

二、无人机不断更新换代,飞防技术也日趋成熟

不断迭代出新,尤其在智能化、操作性、极速充电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朝着能减轻操纵负荷、提高作业效率、安全性和自动化等目标前进。

形象地说,农药是农民朋友战天斗地夺丰收的“弹药”,而药械是“枪炮武器”,枪弹的结合左右农药植保的战斗力。

植保无人机喷洒效率是传统人工的15-80倍,农药使用量、用水量分别比传统人工至少节约50%和90%。以前,农业植保用传统的人工喷洒药物,1人1天只能喷12-20亩,劳动强度大、作业质量低,且易污染土壤;无人机效率要比常规人工喷洒效率高出30-50倍,在条件好的情况下,无人机的单日作业面积甚至可达亩以上,可节约50%的喷药使用量,实现低空高效超低量农药的喷施,并且无人机喷洒实现人药分离,保证作业人员安全。

无人飞机施药绝不是把飞机“飞起来”、把药“喷下去”那么简单。近两年依据多品种药剂桶混、高浓度、低容量、低空作业等飞防特定要求,在产品配方筛选、生产工艺改进、药剂提质增效、飞防助剂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并通过水稻、小麦田间试验进行评估校正。通过剂型的优化升级和工艺的改进,解决了多种药剂桶混不稳定、沉淀和析出、絮凝、堵喷头的问题,“蜻蜓飞来”飞防助剂又提高了抗蒸发、抗漂移、促吸收和保湿增效的功能。在系统研发测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验室和田间应用数据,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研究中心在克胜集团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三、无人机飞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中国的植保方式

飞防改变着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但植保无人机快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比如要解决在复杂地形上无人植保飞机的适应性降落、傻瓜型操作、40-50kg有效容量、动力续航等问题。我国无人机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与不足。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高,机械渗透率已经超过50%,而国内尚未达到5%。因此,无人机市场还需要企业、*策多方面发力。巨大的市场空间、*策的加持是必不可少的。

缺乏优质高效的飞防药剂产品,这是行业亟待解决的最关键问题之一。无人机用药作为一种全新的用药方式,在用药技术上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药物特性、作物、害虫的生物学特点,以及飞防中的环境变量及喷洒参数等。

目前业界公认的适合飞防的药剂应具备以下特点:安全高效;抗挥发、抗漂移;沉积渗透和润湿吸收快等。目前,先正达、富美实、克胜等农药生产企业,以及广源益农等助剂生产企业,分别发挥各身在制剂与助剂领域的研发优势,纷纷投入飞防专用制剂及助剂的研发生产。

直面农业投资的长周期、高投入、慢回报等特点,盈利模式是关键,盈利困难已经成为飞防领域之痛。第一梯队的位置被大疆、极飞牢牢掌控,剩下的企业在价格战夹缝中艰难生存,差异化的发展举措越来越多。飞防企业靠*府补贴无法实现规模盈利。

飞防也正与肥料的撒施有机结合来,走减少农本、提高效率、效益的药肥一体化之路。甚至有些企业正从农药产品转变到要喷洒服务的角色,提高保姆式的种植服务。无人机厂家已从卖设备转变成行业服务实施者,比如培育飞防人才,并与药剂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提高飞防效果,有的推出智慧农业平台,组织飞防队,有的在租赁经营植保飞机方面组建维修基地。

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研究中心在克胜集团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年4月全国植保无人飞机系列团体标准宣贯会暨飞控手培训会在克胜集团召开。随后在建湖完成了3项以防治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田间测试试验,涉及《地面与航空高工效施药技术与智能化装备研究》《农业航空低空低容量喷雾技术》《研发与完善农业航空植保智能化装备关键部件》《农业航空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等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从“人、机、技、剂”等不同领域和研究角度,分设不同无人机机型、地面施药机械、制剂产品方案和飞防助剂等若干处理,全面测试植保无人飞机、地面施药机械和飞防药剂、助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病害效果,筛选出适合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参数,为作业标准的制定和施药技术的推广提供数据支撑。6月14日,CCPIA植保无人飞机系列团体标准方案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推荐蜻蜓农业研究院承担起草标准的牵头单位。

四、让“农民由辛苦到轻松”是飞防初心

我国60%以上的粮食种植面积为水田、玉米等高秆作物,由于其特殊的种植模式,地面机具无法下田,只能靠手动喷雾器和背负式喷雾机进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减少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装备落后、作业效率低使得农药喷洒成为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消耗最大的环节。

伴随中国农村种植规模扩大化、种植从业队伍的专业化、全过程服务化,新的植保技术和施药机械的普及,与之匹配的模块化大包装、“中国式”套餐、飞防用制剂、芽期封闭除草剂、水田用飘浮粒剂、新型种子处理剂、低VOC的各种液体制剂、控制释放剂等将制剂产品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借势而为,因势利导,开展区隔式的电子商务试验,以线上补线下,就是为了让农药用户轻松地找到克胜的农药,就便找到克胜经销商,让交通不便的边远村民有机会,随时通过智能手机寻找到任意的量的克胜系列品牌产品。

专业化组织可以提供收费合理的无人机病虫害防治综合服务,意味着将复杂的植保无人机服务技术带到农民身边变得切实可行,可以使农民逐渐接受这种更加科学、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施药的“痛点”就是服务的“重点”,投资添置先进植保无人飞机,克胜集团从植保知识、农药机理、无人飞机控制等环节入手,培训和提升飞手的实践操作技能,加速植保无人飞机的应用进程,旨在让施药更轻松。已连续多年承担地方*府的飞防服务采购任务,拓展了服务性收入。年2月初,江苏盐城的徐正清家为武汉防疫前线捐增了5万斤建湖大米,他曾组织肩背药箱与蜻蜓农服无人飞机PK除草效果,发现飞防不比人工喷雾差。自从有了植保无人飞机,有了专业生产的飞防药剂,如他一样的大户在大田集中施药的事就不再操心烦神了。

时代呼唤无人植保飞防,植保飞防是中国植保现代化必由之路,飞防事业势不可挡,飞防助力农业现代化。中国飞防事业一直在前进,助推绿色植保、数字农业。年我国共有耕地20多亿亩,如果平均一年两季种植,一季4-5次农药喷洒,光这一需求就能创造一个千亿级的市场。到年,我国无人机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亿元。持续升腾的中国植保飞防一定会遍及祖国的大地,令农民轻松劳作,轻松收获美满的田间幸福生活。

(不代表本小号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已经逛了35届植保“双交会”,今年第36届该看点不一样的了!

农信传媒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的巴渝山城,花重叶繁,层林尽染。以“依法植保、稳粮保供”为主题的第36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于11月13日在重庆盛大开幕,系统展示新产品、新技术,集成推广新模式、新服务。今年植保会在往年的基础上,还新增了农业航空植保展、创新营销论坛、新品发布会等内容,着力加快植保科技进步,引领农药械产业稳步发展,促进农药械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农药械保障……逛了35年植保“双交会”,第36届有哪些亮点和不同呢?下面,小编将用文字、图片和视频告诉你——先来看看视频吧~

01

今年的开幕式和往年有些不一样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今年的开幕式由室外搬到室内,取消室外大型开幕式,并通过直播为不能到达现场的观众提供线上对接服务。本次开幕式,主要有以下领导和嘉宾出席: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宁鸣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福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副总农艺师简秋,重庆市农工委委员袁德胜,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欧洲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兰玉彬,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府副区长颜其勇,重庆市农科院院长唐洪*先生,西南大学副校长王进*,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原副校长周常勇,中国农技推广协会会长陈生斗,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秘书长花荣*,植保中国协会执行总监刘亚萍,中国农技推广协会会长常务副秘书长张互助,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成伟,江西正邦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文康,上海明德立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母灿先,石家庄农信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杰,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农业解决方案部、产品开发高级经理陆悦建,大会信息发布会协办单位江门市植保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杰,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渝阳。参加今天开幕式的还有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全国农技中心,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有关处室负责人,西南大学植保学院、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有关科研院校的专家,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黑龙江农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植保站站长,全国植保系统和农化、农药、植保机械企业代表等。重庆市农工委委员袁德胜、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宁鸣辉、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副总农艺师简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福祥为本次开幕式致辞。同时,大会开幕式冠名单位江苏克胜集团公司总经理吴成伟、大会特邀协办单位江西正邦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文康代表企业发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王凤乐担任开幕式主持。左上:重庆市农工委委员袁德胜致辞右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宁鸣辉致辞中1: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副总农艺师简秋致辞中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福祥致辞中3:江苏克胜集团公司总经理吴成伟发言下左:江西正邦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文康发言下右: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王凤乐主持开幕式虽然开幕式搬到了室内,但是不变的是展馆内依然是peoplemountainpeoplesee~

老规矩,先一起跟着领导去巡馆!

怎么能少得了这些引人瞩目的展位呢?

02

线上展厅或将成为

未来办展的趋势之一

为加快展会信息化发展,减轻疫情对农药械行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更好更持续地服务企业,大会组委会组建了中国植保“双交会”网络展厅“云上植保”,并于开幕当天正式上线,这也是中国植保行业首个将参展企业营销推广搬到线上的专业展会。“云上植保”集众多实用、便捷的功能于一体,可实现网上自助发布产品信息、自助办理参会证件、提前客商预约、线上现场洽谈直播、自动生成个性宣传推广等功能。由此我们不难想到,今年10月份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十届全国农药交流会暨农化产品展览会,为了解决疫情下与海外客户有效沟通、开拓新市场和新客户的需求,ACE打造了“ACE云展”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帮助参展企业进一步扩大企业宣传力。在疫情常态化以及5G时代的驱动下,在未来,线上云展或将成为未来办展的趋势之一,让这些盛会永不落幕!

03

企业新品发布层出不穷,

视频与直播助力产品推广

年,由于新《农药管理条例》和新《农药登记资料要求》新增很多安全性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农药登记的门槛,企业农药登记数量断崖式下降,于是行业里出现了“市场寒冬已至”的声音。而年上半年,截至6月30日,国内新增农药登记项,登记总量同比年增加%。虽然与、年相比仍有差距,但与年相比,年上半年农药登记数量明显回升。在11月10日,本传媒举办的第6届中国农药市场年度峰会之闭门圆桌会上,来自登记代理机构的权威人士也说到,今年可以感受到企业登记热情较去年有所上涨。今年植保“双交会”上的新产品也不少,那么到底有哪些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拜耳作物科学在展会现场,拜耳“新一代专利型双酰胺杀虫剂”国腾?、“灰霉专家”露娜清?、“持久保护花果无霜”的法利无霜?、“一遍用药双重保护”的银法生?、拜耳专利微生物菌剂卓润?,以及除草又快又好的达迈?四类六款植保新产品震撼登场。在开幕式之后举行的信息发布会上,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水稻作物经理程永着重介绍了国腾?和露娜清?两款重磅新品。杀虫剂国腾?:即将于年上市的,是拜耳最新引入中国的新一代专利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国腾?以拜耳专利化合物四唑虫酰胺为有效成分,通过胃毒的方式发挥作用,可以直接作用于害虫,控制钙离子释放的鱼尼丁受体,让害虫细胞内钙离子无节制的释放,导致害虫肌肉收缩、麻痹、停止取食直至死亡。四唑虫酰胺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特效,并对一些刺吸式口器害虫有兼治作用。新型杀菌剂露娜清?:该款产品是拜耳杀菌剂露娜家族的新成员,于年4月在国内取得登记,由氟吡菌酰胺与嘧霉胺两种有效成分科学混配,对各种作物的灰霉病具有突出防效,对其他病害亦有兼防作用。●科迪华农业科技↑点击上方查看科迪华展台解说↑深力保?:作为科迪华在中国推出的首个杀线虫产品,深力保?以锐根美?(三氟咪啶酰胺)为活性成分,高效且具有高度选择性,可为作物根系提供持久保护。作为一款环保产品,深力保?对有益线虫和传粉媒介无害,使用频次低,是土壤综合治理的有效工具。借新品上市,科迪华还与中国线虫协会达成战略合作,以携手强化先进植保技术普及,优化中国线虫防治现状。路明卫?:继玉米之后,水稻成为路明卫?成功应用的又一作物。作为一款以氯虫苯甲酰胺为有效成分的种子处理产品,路明卫?致力于从源头保护水稻,通过搭配不同作用机理的种子处理产品,可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和水稻螟虫等多种害虫。该产品目前已通过绿色生资认证,被视为种子处理的划时代产品。锐快立?:作为一款全新小麦除草剂,锐快立?有效成分为锐活?(氟氯吡啶酯)和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适合飞防喷施,拥有极为广泛的适用性,还可与多种药剂混配,满足不同草相田块杂草防除需求,除草彻底,不易反弹。●巴斯夫↑点击上方查看巴斯夫展台解说↑今年巴斯夫展台现场共亮出了6款新品,涉及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种衣剂及作物营养,展示了巴斯夫丰富的产品解决方案。全新一代异丙醇三唑类杀菌锐收果香?及锐收谷瑞?,具有优异的抗性管理能力及植物健康功能,并对人体、环境及作物安全。阿维菌素和巴斯夫专利成分双丙环虫酯混配而成的英雷?具有全新作用机理,对蚜虫、烟粉虱具有优异的防效。噻虫胺和吡虫啉混配而成,协同增效的种子处理剂帮巧时?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活性,可高效防治玉米地地下害虫。苯嘧磺草胺与草甘膦两种作用机理不同除草剂混配而成的简农?防治谱更为全面,可综合控制一年生及多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加上正在登记中的望秋?氨基酸将进一步扩充巴斯夫作物营养产品线。●安道麦自年开始,安道麦计划在未来5年推出30多款新产品,进入更多细分市场,在本届展会上,安道麦打造了未来产品展示区,系统化展示了其产品规划:年,专利产品卡瑞达?将上市,一招治愈水稻、小麦、柑橘和蔬菜等真菌和细菌病害;卫迪?及妙叶思?上市,差异化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全程病害综合管理;精歼?上市,专利配方杀螨剂,对红蜘蛛、二斑叶螨等多种螨类高效又持效!年,创新铁颗粒产品Finalbite推出,安全绿色环保,补铁又杀螺,补益又灭害;全新灭生性除草剂Terrad’or?呼之欲出,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有效防除抗草甘膦杂草。年,划时代铜制剂MastercopAct面世,不污染作物,不杀伤天敌,不刺激螨类暴发;全新一代疏果剂Brevis?将帮助农户节省40%~50%人工成本,提升果实品质。●先正达这次展会,先正达带着其全新的“四叶草”形象来了!年,先正达在中国上市了两款“甜”系列杀菌剂美甜?、麦甜?。美甜?和麦甜?拥有全新化合物氟唑菌酰羟胺,打破了以往SDHI类杀菌剂杀菌谱窄的界限,杀菌谱更广。美甜?:该款产品持效期长,安全性好,可以避免很多三唑类药剂在早期使用所造成的药害问题,同时还靓果美果。总监刘得特别强调,美甜?在花生上防效特别突出,与对照药剂相比,平均增长在30%以上,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药剂。麦甜?:作为全球首登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的药剂,具有更加优异的耐雨水冲刷能力,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外界环境,保证更持久的防效。同时,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上,保叶保穗,对穗部具有非常好的提质增产的效果。未来几年,先正达还会上市一款新产品“珍甜”。今天我们的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离不开农药的使用来应急控害、力挽狂澜。然而农药并非是唯一手段,近年来,随着农业绿色变革和农药零增长行动的大力推进,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为代表的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这些非化学防治措施充分调动自然生态的力量和传统农法的智慧,综合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长久控害的效果,对维护农田生态环境亦大有裨益。本期我们就来看看,在实践中可以运用哪些绿色植保技术手段?


  农业防治历久弥新


  农业防治是通过农业生产中的常用手段,如翻耕、灌水、修剪、轮作、覆盖、间套种、茶园或果园生草栽培、推广抗虫品种等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


  如防治越冬水稻螟虫可采用冬翻、灌水杀蛹,减低越冬基数;防治玉米螟可采用封垛处理或在羽化前加工、烧毁秸秆的方法。还可以推广秸秆粉碎、低根茬机收技术,或进行冬闲田表层浅层旋耕,对稻田表层进行粉碎、耧耙,使水稻根蔸破碎,易于分解,或施用秸秆腐熟分解菌等,可大幅减少水稻根蔸、稻草中的越冬螟虫基数。


  果园、茶园生草栽培也是重要的农业防治技术。此外,可以推广有机肥快速腐熟杀菌灭虫技术、氰氨化钙肥料改性作杀虫防病肥料使用技术等。宁夏石嘴山市农技人员已利用改性氰氨化钙肥料,作为土传病害和土壤缺钙引起的病害防治,用于加工番茄种植基地蒂腐病防治,取得很好的防效。


  生物防治方兴未艾


  几乎所有的农作物害虫都可以用生物防治法防治,不论农田还是果园、茶园,都存在大量害虫的捕食性、寄生性、病原性天敌和拮抗微生物等。只要通过人工保护、助迁、培养等措施,增加害虫天敌个体数量或利用微生物农药等,就可以达到防治的目的,如保护青蛙、释放寄生蜂治虫、利用拮抗木霉菌防病等。


  最近有研究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对水稻细条病有较好防效,球孢白僵菌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防效,植物源杀菌剂丁香酚水乳剂对草莓灰霉病有很好的防效。这些都为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和新农药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物导弹”技术则是把寄生蜂和病毒防治技术组配在一起,这个系统有寄生蜂寄生和传播寄主病毒病的双重防治作用,效果突出。还可以将性诱和相应的害虫病毒传播结合,让雄虫带上病毒寻找雌蛾交配,产下沾毒的卵和卵块,使初孵幼虫染毒死亡。


  物理防治推陈出新


  物理防治是指用物理方法引诱、捕杀、隔绝、驱除害虫,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如高汞灯、频振灯、黑光灯可以诱杀茶园、果园、稻田、菜地几十种鳞翅目、鞘翅目害虫。设施栽培中利用太阳能高温闷棚和加热土壤处理,可杀死大棚内和土壤中隐藏的害虫,减少重茬病害。利用黏虫板的黏附性,防治一些小型的害虫,在测报和防治上都获得了广泛应用。还可用负压气流吸附害虫,可以开发出除(吸)虫机,甚至将背负式机动喷雾器稍加改进,装上负压吸气管,就可以作为作物扫(吸)虫机,适用于叶蝉、飞虱、粉虱、叶甲、小型蛾类等的防治。


  声音也可用于虫害的调查、防治工作,例如飞虱通过“鸣”声,寻找异性,可用于田园小区域虫情调查,大田则可试验用“迷声法”防治,这种“迷声法”和性诱剂人工干扰“迷向法”防治害虫原理相同,都是人为干扰昆虫种群间的信息联系,是创新亮点。


  生态防治异*突起


  生态防治是指在农田环境中创造出不利于害虫生存而有利于天敌持续发挥控制作用的防治方法。利用陪植植物是一种有效的生态防治方法,它是指把能够毒杀、驱除、引诱害虫或诱集、繁殖天敌的植物种在作物的四周、行间,以防治虫害。


  一些植物对害虫有引诱作用,利用这个特性可将害虫诱集,聚而歼之。如棉田中栽种一些玉米、高粱,有诱集棉铃虫产卵的作用。有些植物因含有挥发性油、生物碱和其他一些化学物质,让害虫避而远之,如香茅油可以驱除柑橘吸果夜蛾,除虫菊、烟草薄荷、大蒜等对蚜虫都有较强的忌避作用。大棚蔬菜粉虱是较难防治的害虫,一些地方已发现芹菜有较好的趋避作用,可以通过间种套种一定比例的芹菜来防治粉虱。许多天敌昆虫需补充营养,一些捕食性天敌如瓢虫和螨类,在缺少捕食对象时,花粉和花蜜是一种过渡食物。因此,大田边适当种一些蜜源植物能够引诱一些天敌。

来源:网络

相关链接:

年农业部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综述

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病虫害防治农药需求预估和绿色防控重点技术等

年全国省级植保(植检)站长会议在重庆召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