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念No.7
人美也要多读书
读书还要多思考
思考之后写下来
嗯
▽作者本人献声的全文语音版▽先来破个题,隋唐开国公主,那主角有两位了,隋朝的,唐朝的;开国公主,我以为,并不是说但凡开国皇帝的女儿都可以称作开国公主的,那得是对本朝建立做出贡献立下功劳的——所以我们要说的这两位,一个是隋文帝杨坚的女儿杨丽华,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胞姐妹,平阳昭公主。△北周莫高窟窟少女飞天
图文无关
好,我们开始讲故事啦。
先说隋朝这个乐平公主杨丽华。杨丽华一生的封号可多了,但这些封号的先后顺序呢就非常有意思: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公主,长公主。从皇太后变成公主,很特别吧?这在中国历史上就算不是绝无仅有,也是极为罕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丽华出生在南北朝的北周,她老爸杨坚,就是后来的隋文帝,是北周的重臣,深受北周武帝的重用,在承袭了随国公爵位后,女儿杨丽华也被北周皇室聘为太子妃。但是杨丽华嫁的这个太子宇文赟,实在是个罄竹难书的神经病暴君昏君,做太子的时候,老爸周武帝对他管教十分严厉,武帝驾崩之后,宇文赟继位,好了,从此放飞自我胡作非为荒淫无度。
历史书上评价杨丽华常说她性格柔婉,不妒忌;不妒忌是对的,但柔婉就不好说了,她这人十分有性格。北周宣帝宇文赟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他打破了一妻多妾的传统婚姻制度,除了杨丽华之外,又立了四个皇后,但杨丽华把后宫管理得很好,另外几个皇后对她都“爱而仰之”,尊她为当仁不让的大姐大。她对老公宇文赟呢,则是不卑不亢不低头,宇文赟找茬骂她,跟她吵架,可是宇文赟越是暴跳如雷,她就越是安详从容,反正就是不服软,气得宇文赟有一回真的要杀她,她都不求饶,吓得她娘独孤伽罗,也就是后来的大隋独孤皇后(也不是一般银儿),连夜进宫求情,跟女婿磕头磕出血来,才算救了她一命。
△北周莫高窟第窟窟顶平棋图案
图文无关
宇文赟的脑回路跟一般人不一样,20岁那年,他不知道怎么想的,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宇文阐,自己当了太上皇,杨丽华就成了皇太后;宇文赟因为酒色过度,当太上皇的第二年就病得不行了,几个大臣便矫诏请杨丽华她爹杨坚入宫来主持大局。这时候的小皇帝宇文阐啊,不是杨丽华亲生的,但杨丽华还是很护着宇文家的血脉,宇文赟快死了,杨丽华正担心会发生诸如*变之类的不测呢,听说老爸要来,这下孤儿寡母有靠了,很是高兴。可是那几个大臣为什么要矫诏?其实是请杨坚起事啊,取周而代之啊。
那么杨丽华对此是什么态度呢?按说她那个神经病老公,对她也没什么好,这个小皇帝呢,又不是自己亲生儿子,如果自己老爸做了皇帝,自己顺理成章就是公主,还年纪轻轻的,让老爸再给自己找个好人家嫁了,就像童话里的公主一样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不好吗?可是要不说她十分有性格呢,她就不。她对于老爸杨坚后来的篡位十分气愤,一直都不给她爸好脸色看,史书里这么写的:“意颇不平,形于言色。及行禅代,愤惋逾甚”。她“乐平公主”的封号,是她老爸当了六年皇帝之后才封的,我猜啊,是她自己不肯接受,只认定自己是北周的皇太后。而且她还不肯改嫁,任凭爹妈怎么张罗怎么劝说,她就是不从。
那隋文帝杨坚对女儿这个态度,又作何感想呢?一句话,拿她没办法——谁叫自己是夺了她们宇文家的江山呢?隋文帝始终都有些愧疚。不过这也说明杨坚为人还是比较宽厚,你想这要是武则天,亲生的又怎么样,跟我叫板啊?该流放流放,该杀杀,谁都别想挡着我当皇帝。哎要不杨坚怎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老婆不让亲近宫女而气得离家出走的皇帝呢?
△隋莫高窟第窟窟顶三兔藻井图案
图文无关
杨丽华的有性格,还有个著名的故事,就是她给自己的女儿选婿、又给女婿要官的故事。之前说过,北周的末代小皇帝宇文阐不是她生的,她自己只有一个女儿叫宇文娥英。到了宇文娥英该出嫁的年纪,杨丽华请老爸敕令贵公子弟咸集弘圣宫,她亲自在帷帐中面试,候选人要做自我介绍、要展示才艺,就跟今天综艺节目海选一样。杨丽华一天要面上百个,不合适下一个,一直到选中了李敏。这个李敏呢,“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当时任着“左千牛”的官职。杨丽华当然觉得自己千挑万选的这个女婿,就该位极人臣才对,所以之后李敏要去跟皇帝吃饭的时候,杨丽华就跟他交代:我是把天下都给了皇帝的,现如今就你这么个女婿,我要跟他要个柱国给你当当。如果皇帝给你其它官职,你就不做声,不要跪谢,一切看我眼色行事。到了宴席上,其乐融融气氛很好,隋文帝就很高兴,甚至亲自弹奏琵琶,让李敏歌舞,表示很满意这个外孙女婿。于是就问杨丽华啦:李敏现在什么官职呀?杨丽华说,哪有什么官职,白丁。大概在她眼里,左千牛跟白丁确实也没啥差别。隋文帝就说了,给你封个仪同吧!李敏被丈母娘叮嘱过的,才仪同,哪敢做声。隋文帝一看,咦,不满意是吧?好吧好吧,授你开府。但李敏还不跪谢。隋文帝心里明白啦,这肯定是我闺女儿没满意啊,也罢也罢!于是叹曰:“公主有大功于我,我何得向其女婿而惜官乎!今授卿柱国。”隋书上写,敏乃拜而蹈舞。我估计李敏肯定先偷偷瞥过杨丽华,看到了她脸上虽然还是不动声色,但眼睛里有了笑意。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江山易主这件事,始终是横亘在这对父女心里过不去的坎儿。
李敏和宇文娥英后来生了个女儿,小名儿叫李小孩,杨丽华宠她宠得不得了,一直留在自己身边养育,但李小孩儿9岁就夭折了,可想而知杨丽华有多伤心。但为什么我们会知道这个早夭的小孩儿呢?因为她的墓室在年的时候被发掘,墓志里清楚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这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的隋代古墓,杨丽华为了寄托对宝贝外孙女的哀思,给她在墓室中陪葬了数不清的稀世珍宝,更出人意料的是,她叫人在李小孩的棺盖上,刻上了“开者即死”四个字,据说当时进行发掘工作的考古人员看了都有点心里发寒??。我们传统的丧葬形制和礼仪当中,其实是没有“咒语”这样的风俗的,但考虑到杨丽华是那么特立独行的一个人,这件事似乎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李小孩的歇山顶殿堂式石棺,“开者即死”四字刻在屋瓦上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杨丽华自己是49岁那年,跟随弟弟隋炀帝杨广出巡张掖的时候,在河西病死在路途上的。之后按照她自己的意愿,隋炀帝将她送入定陵跟北周宣帝宇文赟合葬了。
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则是另一番牛逼闪闪的彪悍人生,可惜她英年早逝,所以史书对她的记述不长,甚至连完整姓名都没留下,但就那么短短的一段,已经让人看得惊佩不已。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关于她葬礼的规格,她爸李渊怼太常礼官的那段:“及将葬,诏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太常奏议,以礼,妇人无鼓吹。高祖曰:‘鼓吹,*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
这一段是说,唐高祖诏令在平阳公主葬礼上用鼓吹等仪仗,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说按照礼法呢妇人的葬礼是不可以用鼓吹的。高祖则说,鼓吹是*乐,公主从前举兵响应我的义*,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辅佐我开国平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是一般妇人能比的吗?凭什么不能享有鼓吹之礼?!
△唐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
图文无关
让我们来看看平阳公主到底做了什么,让老爸李渊对她如此厚爱、如此感念:
隋朝末年的时候,各地的起义一个接着一个,怎一个乱字了得。隋大业十三年,李渊担任着太原郡留守,而隋炀帝呢,被堵在了扬州都回不了京城。隋炀帝对李渊是早有猜忌的,所以李渊表面上一直小心做人;但到了这个时候,包括李世民在内不少亲信都催促李渊该动手了,李渊自己也觉得是时候了,于是举起大旗,以勤王定乱,迎回隋天子的名义,在晋阳起兵了。
但是李渊起兵之前,平阳公主夫妇还在长安。李渊怕他们遭难,另外也急缺信得过的人手,所以派密使召他们到太原去。公主的丈夫柴绍很想去跟岳父会合,但又担心夫妇俩一起离开太招人耳目,自己一个人去呢,又怕公主留下有后患,犹豫不决。公主当机立断帮他拿了主意:“你赶紧走。我一个妇人,真有啥事儿了藏一下躲一下的很容易,到时候我再做计议。”柴绍于是秘密赶赴太原。
柴绍前脚一走,平阳公主后脚就回了老家鄠县,你猜猜她干嘛去了?回老家的庄园躲起来吗?才不是。她回去把家产变卖了,散尽家财,把山里头数百亡命徒土匪招致麾下,起兵相应她爸。这是何等的果敢勇决。但只有数百人不足以成大事啊,平阳公主决定先招纳一个叫何潘仁的胡人起义*首领。这个人原是胡商,犯了罪之后干脆反了,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据说手下有上万之众。公主认为如果把他收编了,那么其它小型的起义队伍自然会竞相来投奔。于是公主派出家僮马三宝去做说客,跟何潘仁分析利害,果然说服何潘仁投入了自己手下。接着,马三宝又受命去说服了好几路绿林好汉,各自带数千人来投奔公主的起义*。这里面,“我爸是李渊”肯定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公主本人的组织领导才能肯定也是让各路英雄折服的重要因素。
△初唐莫高窟第窟战马图
图文无关
平阳公主闹出这么大动静,长安留守的隋*肯定不能听之任之啊,然而每次来讨伐都被马三宝、何潘仁打退了。平阳公主治*甚严,决不允许部下侵掠百姓,一时间远的近的来投奔她的人越来越多,最后队伍规模达到七万之众,一路攻城略地基本上把长安城周边都给扫荡干净了,就等她爹李渊来摘果子了。李渊得到密报之后简直高兴坏了,真不愧是我女儿,太牛逼了。
等到大*渡过*河,李渊马上派柴绍率数百骑兵往华阴去迎接公主的大*。平阳公主亲自引精兵万余,跟李世民的队伍在渭北会师,公主和夫君柴绍都归李世民指挥,但没有合并,而是各置幕府,共同包围京城,参加最后的总攻。我想这可以说是对平阳公主*事才能的极大肯定了。公主的*队被称作“娘子*”,但她的部下应该都是些老爷们儿,心甘情愿把自己叫做“娘子*”,也可见平阳公主的才干与威望了。
而这个时候,平阳公主其实只有20岁出头。
可惜的是,平阳公主英年早逝,老爸当皇帝的第六年,她就去世了,史书上也没说是什么原因。于是,就出现了之前我们说的葬礼的那一幕:李渊坚持以*礼为女儿送别。公主谥号“昭”,“明德有功”也。
有人开脑洞,说如果平阳公主活到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不知道她会站哪边呢,会不会对结果有什么影响呢?这还真的不知道,历史无法假设呀。但我瞎想想啊,我觉得平阳公主出于*人对*人、英雄对英雄的相惜,会站李世民????。不过这纯粹是我无聊的瞎想了,玄武门之变其实说到底是父亲李渊的旧势力集团跟儿子李世民的新势力集团无法调和的权力争夺的必然结果,一边是父亲,一边是亲兄弟,平阳公主没看到骨肉相残的这一幕,也好吧。
△初唐莫高窟第窟乘龙飞仙图
图文无关
两位公主的人生故事讲完了。都很彪悍,都很传奇,也都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上层社会、贵族女性的一些自身特性和所处的社会特性。那么唐朝女性的社会地位究竟如何呢?我们从这些角度来看一看吧:
先看婚姻方面,女性有多少自主权或自由。
婚姻又分好几种情况了,首先是结婚嫁人。这个毫无疑问,没那么自由,肯定主要害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怕公主也不能例外,比如之前说的两位公主:北周武帝器重杨坚,选他女儿做儿媳妇,杨丽华完全没有自主的余地;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家世显赫,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父亲是隋朝封的钜鹿郡公,他本人从小就是出了名儿的敏捷勇猛又侠义,李渊对他青眼有加所以把女儿李三娘子嫁给他。唐代小说里写了不少自由恋爱的,但如果不是比较独特也就不会被写成小说吧!当然那时候也有不少父母开明,给女儿比较大的选择权,比如武则天和高宗对太平公主,比如唐玄宗著名的奸相李林甫对他的女儿们。李林甫权势熏天,来拜会他的青年才俊自然不少,反正能进得了李府的也都不是一般人。李林甫就在会客厅的墙上开了个窗,仅以轻纱相隔,让几个女儿在纱窗后面观察来客的仪容相貌言谈举止,相中了就让老爸通知人家上门来提亲。这个连安禄山都见了他都怕的李林甫,虽然坏事做尽,但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观念好开放好超前呀。
△初唐莫高窟第窟女子诉说情衷图
婚姻方面还要看离婚和再嫁,女性有没有离婚和再嫁的自由。这我就迫不及待地要讲讲我特别喜欢的一份唐代敦煌文书了:
S.《放妻书》
某专甲谨立放妻手书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年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反木(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犬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于时年月日谨立除书。
简直了,高度的离婚文明有没有?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忍不住击节赞叹。再感叹一下,对比之下,现在可不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了么(手动狗头)?建议以后明星们再发表离婚声明的时候,照抄就行啦,温油敦厚又有文化的人设跃然纸上。
正经来说,这份文书反映了什么呢?从文字可以推测,这是一份离婚文书的模板,首先它传达一个信息,协议离婚在唐朝很正常,法律规定了可以“和离”、“两愿离”,程序呢是前面文本里写到的“会及诸亲”,把夫妻双方父母亲眷、当地村老等有关当事人召集到一起商议,然后立书为凭,签了这份《放妻书》,俩人就算离了。其次呢,从模板文字还可以看出,对于离婚的女性,舆论是鼓励再嫁的,“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还有一篇放妻书,这部分是这么写的:“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解(怨)舍结,更莫相谈。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离了之后还再付三年的赡养费,还伏愿娘子千秋万岁,多么温柔的姿态,多么美好的祝福。事实上很多女性包括公主,确实一而再、再而三重嫁的,当然也有杨丽华那种执拗的,明明谁也不觉得再嫁有啥问题,她就非要从一而终。另外这份模板看起来是男性发起的“放妻”,但敦煌文书的离婚文书里也有女性发起的模板,也可见当时女性在婚姻关系方面确实还是有一定的自主权的。
再看看女性有无社交的自由。
唐代女性在社交上还是比较自由的,很多诗文里反映出女性广泛参与观灯、踏春、打马毬、狩猎等等活动,比如写观灯的“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灯光恰似月,人面并如春”;写踏青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鞍马和花总是尘,歌声处处有佳人”;写女子狩猎的:“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薄暮千门临欲锁,红妆飞骑向前归”……唐代女子喜欢骑马,骑马的时候也并不刻意把脸遮起来,为了骑马方便还喜欢穿男装,听起来就十分生气勃勃。想想平阳公主,应该就是个生动的栗子,如果礼教将其束缚在深闺,她可怎么在丈夫离开之后独自开展自己的起义大业呢?
△唐彩绘陶制打马球女俑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再看看女性有无受教育的权利。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当时的女孩子,只要家里供得起、自己愿意读书,那受教育就没什么障碍。当时对于女子的好读书、有才华都是给予赞美和肯定的,比如说,平阳公主的母亲窦皇后(没有活到李渊称帝,皇后封号是追封的),旧唐书里写她“善书学”、“工篇章”,还详细记述了她小时候劝谏舅舅北周武帝要妥善处理好与突厥关系的故事,而武帝是怎么反应的呢?他完全没有说大人的事小女孩儿不要多嘴,而是深以为然,完全采纳了小外甥女的建议;再比如说平阳公主的弟媳妇,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旧唐书说她“少好读书”,她在后宫著书立论,唐太宗看了评价“足可垂于后代”。唐太宗的另一个妃子徐惠,更是了不得的小神童大才女,从小就“遍涉经史,手不释卷”,“其所属文,挥翰立成,词华绮赡”,唐太宗因此把她纳为才人;她见战事频仍、土木大兴、百姓劳苦,便向皇帝上了一份疏谏,寸土寸金的旧唐书全文抄录了这篇文章,史家对其才华的激赏由此可见一斑。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唐代才女辈出也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
再看看女性的*治地位。
相对而言,在那样一个自信、开放、勇健的盛世里,女性在*治上,相比其它朝代来说,也要有作为得多,当然,仅限唐玄宗之前。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简直就是另一个朝代了。隋唐女性*治强人,如果不算对朝*其实很有影响力的杨丽华她妈隋文帝独孤皇后,和唐太宗长孙皇后的话,那不用说了,武则天排第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会出现在唐朝并不偶然,她也只能出现在唐朝。武则天之外,她女儿太平公主,她秘书上官婉儿,她媳妇韦皇后,她孙女儿安乐公主等等,有的表现出了很高的*治才能,有的则是野心很大但能力跟不上;但无论如何,*治地位高只是相对而言,这些女性*治人物,哪怕曾经权倾朝野,最后的结局都是悲剧。
那么总结一下,从婚姻、社交、受教育、*治几个角度看下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隋唐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相比较于历史上其它时代,尤其是后来的宋明来说,确实是比较高的。因为唐朝时候封建礼教还没有固化,而隋唐*权从北朝的鲜卑*权发展而来,受北朝文化影响比较大,北方游牧民族女性性格比较奔放,地位也比较高,在家里是当家管事儿的,用当时南朝学者的话来说叫做“妇持门户”,北方男人听老婆的话很寻常,杨丽华的老爸杨坚就是典型的栗子,虽然自己是汉人,但是老婆独孤伽罗是鲜卑人,厉害得很。平阳公主的妈妈窦皇后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也是鲜卑人,也厉害得很。到唐太宗的时候,长孙皇后也是鲜卑人,唐太宗其实非常愿意跟她讨论朝*大事,盯着她问她的意见,但她自己特别遵循礼则,就不肯说,太宗也没办法。一直到了玄宗的时候,因为有了武则天、韦皇后这些前车之鉴,开始刻意打压女性的地位和空间,这个时候史书上留名的女性,比如杨贵妃姐妹什么的,美则美矣,但再也不复之前的心怀天下、勇毅果敢和自由刚强啦。
今天这个话题就说到这里了,也不知道大家感不感兴趣,如果觉得还有点儿意思,就点个赞告诉我吧!
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